【这里是重庆】巴蛇何物?

文摘   2025-02-02 22:47   山东  

者】邵红峰(重庆) 


据《山海经》一书记载:“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


现代成语“人心不足,蛇吞象”就由“巴蛇吞象”演变而来。

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曾在《天问》里发出疑问:“巴蛇吞象,厥大如何?”

“巴蛇”何物?历代众说纷云。 
从现存古籍及历代考古来看,对于“巴蛇”,一些专家认为只是古代巴人神话传说及图腾,但又有一些专家认为是远古时代的恐龙。


“巴”字的形态,即好似一条盘着的蛇。

据西晋郭璞《说文》注云:“巴,蛇也。或云食象蛇。”

现经考古历史学家考证:今之大巴山,即古代蛇山。大巴山北临汉水,东接三峡,山南即古巴国所在地。

故邓少琴先生在《巴蜀史迹探索》一书指出:“大巴山为川陕两省界山,或以巴岭山称之,山南山北,有以‘神蛇戌’、‘巴蛇洞’以名其地者,应当说今之大巴山,即古称之蛇山。凡此区域之中,即古代巴人活动之地,并不限于秦汉之世所称之巴国、巴郡所载之范围。”

另外,据重庆市博物馆董其祥先生《巴史新考》一书指出:“巴人以龙蛇为图腾的一支居住于汉水流域叫做‘伏羲族’,以白虎为图腾的一支居住在夔巫地区叫做‘廪君族’,是组成巴族的两大部族。”
他又指出:“能够吞象的蛇是没有的,这是巴人以蛇为图腾,幻想蛇氏族的威力可以‘吞象’,故刻画其祖先龙蛇的形象以崇奉之,并纹饰其身,用来表示其神秘的血缘关系。”

据传说,巴人是太皞之后,太皞就是伏羲。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据《帝王世纪》记载:“女娲氏,亦风姓也
——蛇身人首,……是为女皇。”风,即凤也。


在四川境内,汉代民间所葬石棺,亦刻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之形象。在重庆沙坪坝、江北盘溪、苏家院等地,也曾出土刻有伏羲女娲形态的石棺。


巴人一支以龙蛇为图腾,说明这支巴人生存之地大蛇遍地。

据《韩非子·五蠹篇》记载:“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又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南平僚东距智州,户四千余,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干阑”。
南平僚,即唐代巴县以南的少数民族之一。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官贬通州,即今之达县。西魏时为新宇,隶东关郡,郡领新宇,蛇龙二县,蛇龙县在州南170里。 

故元稹撰文称云:“巴之蛇万类,其大蟒尤甚。”
又据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通江县有蛇洞,在县北四百里南坝寺,唐建也。每岁端阳前后,有蛇自柱础出,沿阶满室,大小颜色非一种,然不为害。昔人传云三万四千尾,不可数也,应即巴蛇洞云。”

从以上古籍记载,唐代之时,川东及川北一带仍然大蛇众多。
古代巴人居住之地区,蛇有万类之多。所以,巴人就用竹木搭成楼房,人柱楼上,以避蛇之侵害。故重庆也曾为巴人之都,本地区也流行着构巢而居的“干阑”式建筑。

巴蛇,若是自然界的大蟒或大蛇,它们是吞不下数吨重的大象。于是,有些专家认为“巴蛇”,即古代恐龙。

象,在中国上古时代遍地众生。
相传虞舜之时就曾在历山上用象耕田,舜的弟弟也称之为象。
最近,在瞿塘峡发现了距今150万年的古象化石,并保存完好。
证明古代巴人居住之地有象生存。从现代考古及出土的古生物骨骼化石来看,四川盆地原为大陆内海。


郭沫若也曾在《蜀道奇》一文中指出:“四川盆地古本大陆海,海水汪洋向东注。”
后来,由于地壳变迁,四川盆地又变为古沼泽地带,为恐龙生存繁衍之理想之地。四川盆地中生代的地层比较发育,出露广泛,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

四川目前发现的化石点就有40多个县。因而,四川早就有“恐龙之乡”的美称。

重庆的合川、永川曾出土过恐龙化石,自贡恐龙化石尤甚。


相传,大禹治水之时赶走了一批巴国的大蛇。后来,后羿又射杀了一批大蛇。

后羿射死的巴蛇堆积在长江中游,形成今日的城陵矶。在洞庭湖口,也曾挖掘出成堆的恐龙骨化石。

有一些专家们倾向于“巴蛇”即古代恐龙。他们认为:古代巴人在生存劳作之
中,也可能挖掘出恐龙化石。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对外界事物认识的渺茫,故产生了神话的幻想,一代流传一代。
于是,恐龙即成为“巴蛇”,也成为一支巴人崇奉的图腾。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之,速删!)

〈原载1997年第一期《史志文汇》即《重庆地方志》杂志〉


重庆老街
是以保护、关注历史文化建筑,以及古镇,古村落为己任,并致力于向社会大众宣传、推广相关资讯的核心平台 关注重庆母城的命运、每一处历史遗迹、每一条老街小巷 关注政府对重庆历史文化遗迹和文物古建筑的态度 我们: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