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夫与土默特学校(上)

文摘   2024-12-21 15:26   内蒙古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乌兰夫与土默特学校(上)

何黎明


土默特学校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一所蒙古族小学校。它的前身是启运书院,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是土默特旗广大蒙古族人民为反抗清朝政府的政治压迫和文化禁锢而自愿捐款创建的。

雍正二年(1724年)改名为土默特官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土默特高等小学堂;1915年又改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默特学校随着土默特旗区划的变迁曾九易校名,“文化大革命”中土默特学校被强令解散,1978年复校,乌兰夫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名为“土默特学校”,简称“土校”。

从建启运书院算起,土默特学校距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是蒙古族青少年求学的重要阵地,为蒙古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人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同志青少年时期,曾在这里求学四年。

荣耀先、李裕智、奎壁等也都是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土默特学校为内蒙古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9年9月初,13岁的乌兰夫与堂兄云润一起考入土默特高等小学校,被编入第四班,班内同学有奎壁、多寿、佛鼎、赵璧臣、康根成、朱实夫等。当时乌兰夫的学名叫云泽。

土默特高等小学校位于归绥(今呼和浩特)南文庙街,俗称“南高”。这是因为当时在扎达海河北岸西边还有一所庆凯高等小学校(创建于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是由古丰书院改建的),因其校址在城之北门外,因此人们分别以“南高”和“北高”来简称两校。

虽然两所学校均为高等小学,但差别实在是天上地下。“南高”校舍设在庙院里,教室是旧庙房改建的,且年久失修,到处都破破烂烂,校院也很窄小,教学设备极其简陋,而“北高”校舍整齐,操场宽阔,教学设备也较齐备。

“南高”归土默特旗政府管辖,不隶属于特区和省教育行政机关,办学经费为自行筹集,从未享受过省款补助,“官学”的名声早已名存实亡了,因此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土小”。

乌兰夫进校时土默特高等小学校的校长是土默特旗的一位汉族文人郭象伋,学校学制为四年,教授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蒙文、体育等。

这时,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已向纵深发展,新思想、新文化已使塞外古城的一些青年人,特别是学生界开始觉醒起来。但对刚从乡下来到城里求学的乌兰夫来说,寒窗以外的事他并不十分留意,只是埋头读书。

他深知家里人省吃俭用送他进城来读书是不容易的,决不能辜负老人们的一片苦心。他在学习上非常刻苦,每门课的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算术课。

当时,乌兰夫只有一个愿望,即毕业后当一名数学教师,为提高蒙古民族的文化,改变蒙古人受欺压、被奴役的地位尽自己的力量。

1921年5月4日,归绥学生联合会组织各校学生进行了纪念“五四”运动两周年大游行。乌兰夫等土默特学校的广大学生,打着小旗上街游行示威,揭露“巴黎和会”的阴谋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

此后,乌兰夫在李裕智等进步青年的帮助和影响下,先后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从中懂得了蒙古民族要改变自已的命运,首先就得打倒北洋军阀政府,废除“二十一条”等卖国条约,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等道理。

同年9月,由于天津商人沈文炳依仗日本帝国主义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优势,在归绥开办电灯公司,企图垄断归绥地区的电业开发,排挤正兴起的民族工业。

日本帝国主义这种蛮横的侵略行为,激起了归绥地区民族工商业者和爱国人士,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对,尤其让人痛恨的是沈文炳在办电灯公司的过程中,恣意霸占土地,强行埋设电杆,还不许在电杆周围耕种,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严重不满。


扫码获取“土默特之声”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土默特之声》!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

土默特之声
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包括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武川、和林格尔、托克托县、清水河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联系人:土默特之声创办人任瑞新,电话:1394711329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