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殿月:婚嫁——土默特地区蒙古族旧习(上)

文摘   2024-12-09 12:39   内蒙古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婚嫁——土默特地区蒙古族旧习(上)

崔殿月




男女青年到了结婚年龄时,他(她)们的父母便为其物色对象。当对象选好,就委托媒人从中接洽。

有的时候,男家看中某家的少女,即请人去女家求婚。若女家应允,即协商订婚等问题。

订婚礼又叫“献彩礼”。由男方备置各种彩礼砖茶、白酒、点心、豆馅馒头(以上都要双数)和全羊“背子”一只,以及给新人的金银首饰、衣料等物,由媒人送到女家。女家父母将彩礼留下,有时还要送三十一五十吊钱,即为小定。

再过数月或年余,举行大定礼。男家馈送五岔两个(每个是一只羊作成的,即羊背子,这是蒙古族最尊贵的礼节,用以招待女方亲戚),大馒头百余个(用于送给女方亲戚,以代通知),白干酒两大瓶,金首饰数套,哈达两块及四季衣服。

这天,女家要杀羊摆宴,大事款待客人和亲友。俟亲朋安席后,媒人就单膝跪在炕沿上,面向亲友,持壶敬酒,并以蒙语高声朗诵联姻的祝词。其主要词意是:“我们送来的礼物虽然微薄,却表联姻诚恳的心愿。男才女貌、匹配相当,天定良缘配成偶,美满幸福到白头!谨向亲家主公和宾客们,致以贺忱。”

这些结束以后,媒人就给宾客逐一敬酒,并以哈达和首饰、衣料等物献给女方家长。这时,媒人便请女家把新娘的出生年月日及生辰八字开给男家。

大定之后,请人选择吉日(一般要请喇嘛选择),写成文书,托人送交女家,对方同意,婚娶日子就算定了。

蒙古族婚姻,男方有送女家礼物的习俗。所送之物为牛、马、羊、衣物、首饰之类。女家也要给男方馈赠一定数量的牛、马、羊、衣物、首饰等。

至于娶聘之礼的多少,视家资贫富、牛羊头数的多寡而定。通常以九为起点。从一九起,二九、三九……但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其九九长寿之意。至于贫苦人家,无力备足九头,也可从奇数起,一头、三头、五头都可以。

近代蒙古族人民迎亲婚礼的习俗,基本上仍沿用古时抢亲的仪式。由于男女对方居住分散,距离较远,男方到女方迎亲,一般都要在女方住宿一夜,行各种礼节的。

为了迎亲,新郎及伴郎身穿礼服,先行祭祖之礼,然后提前一天出发,骑马前往。

早年,新娘也骑马而来,后来社会进化,有了骡马轿车,娶新娘就由男方另备轿车一辆,篷上蒙红毡,随往迎娶。迎亲时,新郎身穿长袍,束腰带,足登马靴,身挎长方箭壶,伴郎是武士模样,与新郎并排骑马前行,其余宾客乘马跟轿车随行。

迎亲宾客不论去多少,必须是对数。到女方的时间,必须在婚礼前一日晚间或深夜。

在新郎未到女家之先,男家早派一人牵羊一只,送到女家,谓之“碰门羊”。另备五岔二具、酒两瓶、大馒头百余个,一并带给女家。

迎亲的人们到达女方家时,即由宾公(媒人)领着新郎把弓箭等物挂在新娘住室的窗外,然后把迎亲的宾客让入客房,与女方作简单介绍,便入座献茶。并以“羊背子”等款待宾客。

同时,女方的亲友宾客也在另室设宴招待。男坐炕席,女坐地席,而新娘则坐于两席中间,愁眉苦脸地哭泣,表示舍不得与双亲分离。

宴席之后,当新郎和迎亲宾客到新娘房中进行,“讨名字”(即讨新娘子的芳名)的仪式时,作弄耍笑新郎的“节目”就开始了,什么拗口令、唱情歌、试智慧、考膂力、罚饮酒、罚磕头等等。

新娘的芳名告知以后,就由她的弟弟们给新郎行“赠束腰带”的礼节,这是许婚的标志。行“束腰带”的礼节,也是内弟们要笑新郎的项目。赠给的腰带,是由内弟们替新郎紧束。他们使尽气力要把腰带束到最紧的地步。

而有经验的伴郎在扎腰带的当儿,暗中插入自己的两臂,到束紧腰带后,再把两手抽出。新郎也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来。至此,娶亲的婚礼就算完成了。

就在这天,女家派车把陪送姑娘的嫁妆、衣物、箱柜等物送往男家,并请一位老年妇女随车到男家经管这些东西。

次日清晨,迎亲仪式开始前,女方就准备送亲的宾客,其人数与男方迎亲的宾客数相同。

行前,还要给迎送的宾客款待茶食。对新郎和伴郎则另备“上马宴”一桌,吃水饺,谓之“上马饺子”。在水饺中故意包辣椒面、盐面等。

蒙古族姑娘出嫁时,父母还要聘请一名精通礼节的老妈妈,蒙语谓之“毕力更”的,随新娘去陪住几日。新娘出阁是按喇嘛选定的时辰上车的。新娘穿的全是男家所送的衣服,把头罩在帽子(或红绸绢)里,不露头面,由她的长辈亲属背送上马,然后才安坐车上。

新娘临出门前,还要发出哭声,表示不愿离别双亲,并把一双筷子和一些食物扔在门前,意思是离别娘家,不忍带走他们的福禄。

新娘出阁前,新郎手执弓箭,到新娘房中虚放一箭,并用弓挑开新娘头巾察看,然后挎着弓箭(也叫包袋)走出房间。出来后新郎依指定方向,手持弓箭射过喜车后,把弓箭系在新娘的车篷上,骑马先行,喜车就可以开动了。

喜车将进男方大院时,大门前,横置一椽,两端束有哈达。男家门外有四至六人相迎,叫做接媳妇。

其中二至四人是青年妇女,另外,有中年男女各一人专门招待送亲的人。此时,男方院内鞭炮齐鸣,笑语声声,立刻沸腾起来。

新娘下车后,不露面,便和新郎跪在神位之前行礼。神位前有两个带柄的银杯,两柄系着红绸内盛牛奶。请一位年长者持银杯,给新郎和新娘喝,同时,两银杯互相调换,以示和气。

待此仪式结束后,由男方近亲中属相相同的人抱新娘入喜房。新郎用箭挑开罩在新娘头面上的筒帽(或绸绢),稍稍休息,便开始拜灶。

新郎和新娘在炉灶口并排跪在一张皮上,给灶神敬香行礼,然后由“梳头妈”(男方邀请的专给新娘分发梳头的长辈妇女)给新娘把头发分开,梳成“媳妇头”,并让他们各伸一手插入能伸进两手的口袋中,这口袋用白布做成,又以红布剪日月图形各一,日图贴袋左方,月图贴袋右方,称作阴阳和气袋。

灶里生火,两人把盛在一个盘子中的各种食物少许放入灶里。拜灶时,一旁有一老妇人口中念着吉语,另一旁则有喇嘛念经。完了,把盘子供在灶前,并让男女双方合饮一杯喜酒;名曰:“和气酒”。俩人再相对施礼,由新郎在前面引导,新娘随后入喜房重新梳头打扮,更换新衣。

新娘娶回,在未梳洗前,是不许要笑的。当她拜了灶神,梳成“媳妇发形”后,人们才能开始耍笑。中午她给宾客们出去敬酒,再回新房时,房门外就围着很多同辈青年,把关作难,进行耍笑,方式有“说令子”、“唱情歌”等。而新娘为了解围,便给拦门的青年人赠送一些亲手缝制的钱褡裢、烟荷包以及糖果等,才能进屋。

次日,送走了送亲的宾客以后,就进行“拜人典礼”(就是认识亲属的礼节仪式)。

这时院中置一木桌,旁边生一盆火,桌上除香烛外,并放弓箭、羊骨等。可以在桌旁放一只羊及其它物件。新郎新娘向之行拜跪礼,先天地,后翁姑。

接着按家人和亲戚的尊长辈数,由司仪人逐一呼请,让人坐受新人的跪拜认识礼。受礼后长辈给新人酌放一些点心食品,或银钱等物,表示见面的礼酬。而在与同辈或晚辈认识时,新娘还给她们赠送一些亲手制做的绣花鞋、花褡链等物,作为礼品。

拜人完毕,一般的蒙户就摆蒙餐“休斯”(羊背子),或普通饭菜席,招待大家。席间又要猜拳行令,一直到太阳西沉。

土默特地区蒙古族的回门仪式很特别。新人过门后,不是新郎新娘次日到女家回门拜望,而是新娘的长辈亲属在迎娶后的第三日来男方会亲,蒙语称为“益勒圪庆”(意即来会之宾)。

客人到家中后,双方的老者就再换鼻烟壶,新人夫妇献哈达并行跪拜礼,然后摆席款待。

会亲宾客离开时,还要在大门口摆桌置酒欢送来宾,待他们各饮敬酒三杯以后,才道别离去。



扫码获取“土默特之声”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土默特之声》!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

土默特之声
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包括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武川、和林格尔、托克托县、清水河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联系人:土默特之声创办人任瑞新,电话:1394711329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