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土默特学校历史概况(上)
云素珍 荣竹林
土默特学校创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叫土默特官学,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年的历史。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土默特部首领丹津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袭本旗都统历三十年之久,政绩卓著,呼和浩特阖城商贾官民以及乌兰察布盟属六旗(四子部落旗、茂明安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和喀尔喀右翼旗即达尔罕旗)蒙古人众莫不感恩戴德,遂有商民卜地庀材者等积资将材木工料统统备就,要为丹津修建生祠;然丹津却推辞不允,并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与尚书通智联名奏请清廷改建文庙于呼和浩特城南门外二里许路西空地,设蒙古、满洲教习,恭祀至圣先师,同时教授众人子弟。计有正殿、后殿与东、西房各三间以及东西小角门外边的名宦祠和乡贤祠等。此亦为呼和浩特地区乃至整个漠南蒙古地方最早出现之文庙。
文庙西稍偏南即为土默特官学,有正房三间为讲堂,东西斋舍各三间为学生肆业之居室,再西是箭亭,为师生习武之所。
建学伊始,仍由尚书通智定学生名额为土默特六十佐领下各拔送聪颖儿童二名共一百二十名,教习由本旗佐领以下官员中选举四员担任。
学习蒙古文字与清文鉴、三合切音等课程,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学生学业成绩优异者赏给九品顶戴,并酌量于本旗章京笔帖式中选用。教习每员月俸钱一千二百文,学生每名月津贴钱四百八十文,均由土默特库银散给。
嗣后,土默特官学更名为启运书院,课程除以蒙古、满洲文和习射为主外,尚增设圣谕广训十六条为必修之教材。学生程度较高者,更授以满、蒙、汉三合四书文等。成绩优异者则选入兵、户两司署当差,练习公务。教习有功绩者亦按级升赏。
师生名额时有变动,膳费亦时有增减,如改为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前夕之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仅有学生四十名,每名月津贴银一两二钱,设监督一员,月俸银五两;司事一员,月俸银三两;汉教习一员,月俸银十二两;蒙、满文教习一员,月俸银七两。
全年经费共用银九百两,由本旗停发巡警饷项下及修补军械费项下凑集。其它如购置书籍及常年学杂费等则由学生自备。
迨至清末同、光年间,本旗蒙古人逐渐兼习汉语,遂有与汉籍文童一体应试之例。
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山西学政宝熙咨呈礼部公文提及五原、萨拉齐等厅童试时录取土默特蒙古文童巴文峒、奎杰二人事,即属此举。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近代西方科学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在我国逐步传播开来。
加之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同时,义和团运动席卷华北和京畿地区,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粉饰其残破的封建统治,开始了“废科举、兴学堂”的维新活动。
清·光绪三十三年一月(公元1907年2月),土默特副都统文哲辉奉部令就启运书院原址改设土默特旗高等小学堂,委任本旗参领卜瑞机为堂长,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下瑞机辞职,由本旗参领松阿理任堂长;未几,松阿理辞职,遂由本旗参领都固尔扎布(公元1857—1927年,美岱召村人)接任堂长。
此时,已是辛亥年,武汉首义,举国响应,塞外蒙地也为之所动。本校校友经权(公元1883—1918年,字子衡,美岱村人)、云亨(公元1884—1926年,字嘉惠,水涧沟门小沙尔沁村人)早已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推翻清封建统治的活动,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时(公元1911年冬)他们二人曾协助阎锡山的义军攻入萨拉齐厅,并被孙中山和黄兴任命为绥远都统和将军。后因袁世凯窃得政权,阎锡山叛变革命,经权、云亨受到排挤和迫害,相继饮恨而逝。
因时局动乱而停办的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始得复课,都固尔扎布离职他适,遂由前边提及的曾与汉籍文童一起应试并被录取的本旗蒙古文童奎杰(字元英,北只图村人,因文理优长被选送太原肆业,学为师范,此时已毕业返里)接任堂长,主管堂务且兼授课,成为本校第一任专职堂长(前三任堂长均为监督性质,并不经常到堂)。
在此期间,土校于清·宣统元年十月(公元1909年11月)毕业甲班学生三十六名,荣祥先生(解放前后曾任土默特旗旗长,呼市副市长)即为该班学生。
民国三年阴历十二月(公元1915年1月),土默特总管章菱一改土默特高等小学堂为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将甲、乙两班合为第一班,委任本旗参领森额(公元1879-1947年,上十里坡村人)为校长。
这时,在扎达海河北岸牛桥西边亦有一新建之庆凯高等小学校(由创建于清·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之古丰书院改建而成),因其校址在城乏北门外,人们遂分别以“南高”和“北高”来简称两校。
不过,本旗人民则因本校历来均以土默特冠校名前,并由土默特政府加以管辖,不隶属于绥远特区和绥远省教育行政机关,且办学经费亦为本旗自行筹集,从未享受省款补助,故被亲切地简称为“土小”。
森额校长来校视事仅月余,便由刘启昌接任校长;翌年(民国五年即公元1916年6月)刘启昌校长辞职,旋由本旗汉族文人郭象伋(1929年,曾任绥远省教育厅厅长)接任校长。到他于民国九年十二月(公元1921年1月)离任时,土校又相继毕业了两届学生。
民国六年阴历十二月(公元1918年1月)第一班二十三名学生获得了毕业证书,其中孟学孔,巴文俊和王祥等成为土默特旗参加“五·四”爱国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而他们的同学荣耀先、恒升则始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战斗不息,成为光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至今为人民所怀念。
第二班十七名毕业生是在民国九年阴历十月(公元1920年11月)告别母校的,他们中的李裕智、吉雅泰等更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从民国九年十二月(公元1921年1月)至民国十四年三月(公元1925年4月),本旗格惠板村的蒙古族文人孙永贞接任土校校长,在他任期内相继毕业了三届学生共九十四人;民国十一年三月(公元1922年4月),第三班二十七名毕业生获得文凭;民国十二年八月(公元1923年9月),第四班二十九名毕业生获得文凭;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公元1925年1月)第五班二十八名毕业生获得文凭。
其中,第四班的绝大部分毕业生如:多松年(多寿)、乌兰夫(云泽)、奎壁、佛鼎、高布泽博、赵诚、云润、康根成、朱实夫和云继先、荣照、麟祥、任殿邦、李春荣等数十人在校友荣耀光(此时已是中共党员)荐引下考入北京蒙藏学校,他们在中共北方区委及革命导师李大钊和赵世炎、邓中夏等同志的教诲和帮助下,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相继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中较早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在第五班的毕业生中有为革命献身的贾力更和勇夫同志。
民国十四年阴历四月(公元1925年5月)在土默特总管赵席聘的主持下,开始对土校校舍进行改建,越一年而工竣。
十是更改校名为土默特旗立第一中学校,增办中学班;同时仍附设高级小学两个班。然好景不长,仅仅一个月后,即六月中旬顿遭兵燹,教室、寝室均被军队抢驻,本校为之停课长达半年之久。
这时,收拾此局面者为土校校友孟学孔先生。他惨淡经营,一直到民国十七年五月(公元1928年6月)始辞去校长一职。孟校长在任期间,土校又于民国十五年一月(公元1926年2月)毕业第六班学生三十名。
接着,本旗西把栅村之蒙古族文人贺云章先生继任校长。八月,第七班学生十八人毕业,翌年一月,第八班学生十二人毕业。
该班学生毕业后,贺云章校长即辞职,旋由本旗把什村蒙古族文人昌森(字茂如)于民国十八年一月(公元1929年2月)接任校长。
七月,中学第一班十四名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获得毕业文凭;然而,因经费无着,遂奉令将中学班停办。
接着,高小第九班虽然只有五名学生,亦于民国十八年阴历十二月(公元1930年1月)如期毕业。本期毕业生如此之少,可能与本地区在一九二九年发生之特大旱灾有关。
扫码获取“土默特之声”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土默特之声》!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