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殿月:年 节——土默特地区蒙古族旧习(下)

文摘   2024-12-19 19:22   内蒙古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年 节——土默特地区蒙古族旧习(下)

崔殿月




旧历腊月初旬,准备年节的食物--牛、羊、肉、“羊背子”奶制品、油炸散子、油蛋子、炒米、年糕馒头等。准备新衣,每人都有一套行礼的长袍蒙装。

二十三祭灶,用黄油奶饼代替糖果,供在灶君之前。又用黄油抹在大灶里,接着用蒙语唱歌,其意和汉族所唱的“上天言好事”一样。

农历三十晚前外出的家人,要赶回家中团聚。三十晚家人们围炕桌坐,用白面烙成的一张大饼,叫“新年饼”。每人只许吃一口。共食水饺或手抓羊。桌上点着两支红蜡,摆满肉类、奶酪等。桌上供着一张大纸,上写蒙文。大家弹着三弦,拉着四胡,一边唱着低沉的蒙古歌曲,边饮酒,直至通宵。年三十晚,也有类似汉族接财神的仪式。

接神后,家人互问安好,长者坐炕中,晚辈们挨次给献哈达,请安磕头。然后长者给晚辈、孩童发“压岁钱”。初一清晨,一般是喝奶茶吃茶食。中午才摆蒙餐饭菜。

年节期间,亲友们互相登门拜年,各家都是人来人往,应接不暇,年老人相见,都要互换鼻烟壶问安,年轻人给长者递哈达磕头行礼,到亲友家拜年,不能吃饭,只能喝些砖茶。

抽些叶子烟,并包一小包茶叶带回家,意思是“带喜回家”。蒙古族认为茶叶是一种上等物品,所以极为珍贵。

土默特地区过去喇嘛召庙不少,每年都有几次固定的庙会。庙会期间,喇嘛除在经堂敲击法器诵经之外,有时还举办一些“恰本会”(俗称“跳鬼会”)“恰木会”就是由喇嘛头戴各种鬼脸面具,身穿各种奇装异服,按乐器的节奏,表演各种舞蹈,每一“大鬼”后面还要跟随一个“小鬼”(蒙语叫做“豪达圪庆”)仿效“大鬼”的动作步伐,亦步亦趋,姿态活灵活现,惹人发笑。

当时赶庙会的蒙民年龄不同,目的也不同。一般的中老年人 (男女信徒)赶庙会,是去敬神许愿,恭神拜佛。年轻人赶庙会,多数是为了逛热闹,甚至有的青年是为了物色对象。

土默特地区蒙古族“祭脑包”的风俗活动,由来已久。据说从驻牧这里就有了。设置脑包的原义是疆域地界的一种标志。

在蒙古草原上,随处可以见到各种脑包(即突出地面以人工筑起的土包、石包、和柴包等),它就是各个部落的疆界。蒙民祭祀它,是怀念家乡民族的一种情感。

每年夏季或秋季,一到固定的祭日,附近的蒙族居民,就不约而同地带上祭品从四面八方或骑马或徒步而来。把祭祀食品摆在脑包前,大家跪在前面,虔诚地静默祝愿“民族兴盛、疆域安定、人畜两旺、永保太平”。

祭毕,大家环坐脑包前,共同分食祭品。有的还边喝酒、边唱歌,谈笑娱乐,热闹非常。这种一年一度的祭祀也是群众中的一种联谊活动。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

每年阴历十月二十五日,是黄教始祖宗喀巴的诞辰节日。为了纪念他,都要备置灯具,一齐点亮,表示祝福,这就是高灯节,也叫糕灯节。



扫码获取“土默特之声”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土默特之声》!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

土默特之声
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包括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武川、和林格尔、托克托县、清水河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联系人:土默特之声创办人任瑞新,电话:1394711329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