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亚军
商於古道,秦汉时称武关道,唐时又称商山道或商州道,全长300余公里,从秦岭南麓陕西商洛的商州出发,沿丹江向东南方向行进,穿过丹凤县、商南县的蜿蜒河谷,最终延伸到河南内乡的柒於,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商於古道是当时联系关中与中原、东南各地的交通要道,同时又是商客交易、文人往来、官宦履职的必经之道,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融合和繁荣。可以说,“六百里商於路”既是一条连通中国西北与东南的交通要道,也是一条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之路。
武关,作为“秦之四塞”的重要关隘,在古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被历代无数诗人所吟唱。南北朝周弘正《入武关诗》云:“武关设地险,游客好邅回。将军天上落,童子弃繻来。挥汗成云雨,车马扬尘埃。鸡鸣不可信,未晓莫先开。”道出了武关地理位置的险峻。唐代诗人元稹在《西归绝句十二首》中这样吟道:“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表现出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态。“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唐代胡曾的诗作《武关》,则把我们带到了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
一直听闻商於古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武关西岭商於古道还保留了一段比较完整的路面,却没有实地查看。终于在12月26日这个冬阳明媚温暖的日子,王毅开车,拉上段海波、李小平和我到武关西岭,去探寻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古道。
李小平让他表弟武关村监委会主任田培军带路,一进沟,田培军在村民的院内拿出一块古道上的一块石头,上面有被马蹄踩踏出深深的马蹄印痕。西岭根段连祥的房屋墙壁已经斑驳陆离,杂草从石缝和墙缝中钻出,肆意生长。在后檐墙上那条用靛兰水所写的“红军是工人农民组织的武装!红三军宣”标语,时过已久,风吹日晒,大部分字已脱落,只留下斑驳的痕迹。这条标语为长征时期红三军转战丹凤,路过这里写的标语。当红三军长驱挺进武关西进至寺底铺附近,与先前驻扎在这里的国民党刘振华六十四师一个团遭遇,敌人抢先占领了和尚台,居高临下,形势十分严峻。贺龙军长的精心安排和部署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攻下制高点和尚台歼敌一个营,我军恓性三人。寺底铺战斗结束后,贺龙军长当即立断,逐命令部队立即南下,经过商於古道西岭段,从敌人兵力比较空虚的竹林关、漫川关一带突出敌之堵截,取道安康折转到湘鄂边又开始了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一些伤病员安置在群众家中安全地隐蔽下来,一位隐蔽在周景茂家叫来树的伤员,直到解放后才返回湖北老家。
进沟不远,就来到了当年赵匡胤在古道边开掘的马蹄井旁。这口井清澈甘甜,曾经也是古道上的重要水源地,为过往的行人提供着生命的补给。沿 着古道前行,这段古道最宽处有近3米,最窄处只有1米多。脚下的鹅卵石路坑洼不平,每一块鹅卵石都似乎有着岁月的痕迹。这些鹅卵石有的已经被磨得十分光滑,那是无数行人、骡马踩踏的结果。古道蜿蜒于山间,高山纵横,谷底幽深,危崖高耸。一侧是陡峭的山壁,岩石嶙峋,偶尔还能看到从石缝中顽强生长出来的野草,它们纤细的身姿随风摇曳,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另一侧则是深深的山谷,山谷中雾气缭绕,深不见底,仿佛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
踏上商於古道,就如同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步都踏在岁月的琴弦上,弹奏出往昔的旋律,那是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关于贸易、文化交流和人文精神的乐章。商於古道上的每一块石头,都似乎有着自己的记忆。它们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见证了无数的故事。这条古道,上演过张仪欺楚、秦之亡楚、刘邦灭秦、绿林军诛戮王莽、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这条古道,见证过李白、韩愈、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温庭筠等文人学士们的人生荣辱、宦海升沉、心境喜忧。这条古道,曾经是宋金鏖战、李自成屯兵养马最终直捣京城的古战场。这条古道,在抗战时期,是抗击日寇的东路运输线,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是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北上的重要通道和陕南游击队的征战之地。在这商於古道上,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带着各自的故事、梦想和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也赋予了这条古道无尽的生命力。
站在古道上,我不断地思考文化的力量。它不像物质那样具体实在,而是如空气般弥漫在这古老的道路周围。在这条古道上的每一次人际交往、每一笔商业交易、每一种思想的交流碰撞,都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契机。商於古道文化,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它接纳来自各地的文化元素,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高雅还是质朴,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和谐共生。古道如今已逐渐褪去其作为商业要道的功能,但它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却永远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提醒着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元性和交流融合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像古人一样,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迎接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动,从商於古道文化中汲取智慧,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这条古老的商於古道永远在文化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们踏着鹅卵石铺的古道,翻山越岭走了半个多小时,前面的路被荆棘塞途,我们只有抄近路走直线,我柱着一个折叠工兵铲,把前人留下的脚窝铲大,扒着近乎80度的山坡向上爬行20多米,终于来到号称西岭的新开岭。西岭梁顶的地形,南北高中间低。一条依稀可见的石城墙根基站立在山顶上,这条沿山脊修建的石城墙,忠心耿耿地拱卫着武关的西门户。田培军介绍说,过去这里有一座关隘石城墙,在古道上留了一个关隘门洞,早开晚关。在南边的城墙上修有一个戏台,戏台后边的高梁顶上建了一个烽火台,和东边西边的烽火台遥遥呼应,传递信息;在北边的城墙上修建了一座寺庙,里面供奉着几个石佛像。段海波看着这个关隘,谈起了商鞅一段历史。当年商鞅功高盖主引起猜疑,公子虔等人火上浇油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到了这个关隘门前,守关卡的人见他未带任何身份凭证,拒绝给商鞅开门。他还告诉商鞅,商君立法规定,无凭证的行人不能过关。商鞅可能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会被自己的法令害死。这也是成语作法自毙的由来。无奈,商鞅逃回他的封地商邑。后被秦惠文王处以车裂之刑。
站在西岭庙宇地基之上,眺望四周,群山起伏,林深草密。尖草形容枯瘦,在风中呜咽,满山遍野枯草茫茫,一片荒寂。只有树木,不畏朔风,不怕霜寒,依然挺立在山坡上,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根紧抓地面,树干和树枝在劲风中摇曳生姿。近处的几株野枣树上,几颗红色的干枣随风摇摆,给寂寥的旷野带来一末色彩和活力,给沉睡的大山带来生命的迹象。伫立在雄伟险峻的西岭关隘前,数着往来的脚步,听着或悲或喜的辞赋,追寻那些远去的故事,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古道上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了古道上金戈铁马的烽烟。
向东看,夕阳的余晖洒在武关古城上,给整个武关古城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武关,这座千年古塞,自古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南北文化以及儒、道、佛的思想扎根于此,武关古塞的险峻,武关河的壮阔,少习山的雄伟,都成为古今诗人挥毫的题材。翻开诗词长卷,武关的山河与文化,化作一首首隽永的篇章,诉说着武关的风骨与诗意。少习山上新建的步行道和亭子在余晖中熠熠生辉。千年武关屹立在少习山下,武关河从西向东南绕城而过。武关在腾飞,一个崭新的武关正在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和对这条古道的敬意,踏上了归途。鹅卵石古道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和自然的神奇。
商於古道感怀
商於古道入秦楚,风物千般入眼眸。
落日余晖投古塞,荒烟蔓草诉荒丘。
昔时车马喧嚣处,今日关隘寂寞忧。
唯有行人思旧事,抚今追昔意难休。
(作者系武关历史文化研究院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