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武关历史十分悠久,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末年,这里就是两军对垒的古战场,曾发生过一场十分惨烈的鏖战。
据《中华上下五千年,姜太公钓鱼》载:“文王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到了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张,西边收复了周族的老家,现在陕西、甘肃一带地方,东北进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今长治)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东南边从武关道出,把势力扩张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
史料记载,公元前11世纪,大将余化龙奉殷纣王之命,镇守商洛一带。余化龙有五个儿子,分别起名余达、余兆、余光、余先、余德,他派骁勇善战、爱民如子的三子余光镇守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武关。
余光到任后,将武关城环视了一遍,发现东门外河对面有座尖尖的山峰,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他想,如果在此修座山寨,与东边的四道岭互为犄角,武关城就有了战略纵深。他亲自率众日夜奋战,运石上山,在很短时间内修建起雄伟的寨子,以余光的名字命名为“余光寨”。
寨子修好后不久,西周统帅姜子牙率部翻过秦岭,沿丹江谷地迅速推进,准备翻过资峪岭进攻武关。余光闻讯后,率部主动出击,在如今的铁峪铺镇垭岭设兵伏击,两军对垒后,经过一番激战,余光不幸战死沙场。他的遗体葬在垭岭东侧下面的谷地,当地人感念他的恩德,修墓建庙祭奠余光,此地就传为花庙子,一直延用至今。
姜子牙部大捷后,沿着铁峪铺一路南下,很快就围攻武关城。余光的部将得知主子已战死,纷纷咬牙切齿,发誓拼命也要为余光报仇。他们在鸡心滩上排兵布阵,与姜子牙部进行了极为惨烈的厮杀,一直打了几天几夜,杀得遮天蔽日,陈尸无数,终因力量悬殊,余光部下死伤过半,边打边退守到余光寨上。是时天边突然血红一片,似乎在悼念战死疆场的将士。终因寨子空间狭小,给养不足,无奈天黑后翻过南边的大岭退兵离去。
战后,武关的子民十分感念余光的恩德,在武关城东古道上修建了一座单孔石拱桥,命名“余化桥”。石桥一侧的桥栏上有五尊有头的石柱,另一侧桥栏上有五尊无头的石柱,以纪念在这场大战中死难过半的将士。这座桥经过无数次重建,如今当地人叫大石桥,仍然承担着繁忙的交通任务。
我的外家就在余光寨脚下,很小的时候去外婆家时,因为外婆家距余光寨距离最近,我经常和同伴沿着羊肠小道到寨子上放牛。当地人称寨子顶,位于武关镇南坪村正南边,北边脚下的土塬叫寨子塬。余光寨山体为三角形,垂直高度100多米,四周十分陡峭,生长着繁密的桦栎树和松树。寨顶比较平坦,中间挖有不少深壕,四周还有残缺的寨墙痕迹,如今山顶建有通讯铁塔和机房。
每当傍晚时分,伫立在武关东城门上,向东南和东北眺望,夕阳晚照中的余光寨和余化桥格外雄伟壮观,已经成为武关八景之二“余光反照景最幽,石桥古渡几千秋”,思绪不由穿越到几千年前的古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