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印山
今天的出行计划是,从商州黑山镇药王坪街道起步,走到杨斜镇(过去的砚池河镇)甘岔沟口。基于行动前对沿路情况的了解,路上有两个主要亮点:上世纪曾经辉煌一时的二峪河煤矿,景色极佳的高高金瓜塬。
九时许我俩在药王坪街道刚跳下公交车,高海拔地区的寒冷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植物被白霜铺满,冻成硬帮帮的土路人脚踩上去极不舒服,吐出之气瞬间就变成白色散雾状,感觉温度比城里低了许多。冬日不刮风的大晴天早晚越冷,中午一般就很暖和,今中午不知会是啥情况?
寒冷空旷的村道上,和我们同行的,是一个与我们同车,肩挑工具箱,利用农闲时间走村串户缯罗的师傅。边走边聊,知道他家春夏秋三季种有葡萄、桃子和樱桃等水果,冬日天冷地里没活儿时,就利用祖传的手艺儿出来挣点零花钱。这次打算走商州,经山阳到镇安,再折回山阳回到丹凤老家。
社会发展了,农村别说是石磨子,就是钢磨子,也得跑上几十里才有,人们用罗的机会和过去相比是大大减少,只是偶尔隔面粉时才用得到。这样一来,缯罗师傅的挣钱机会也就随之减少许多,好在缯罗的成本不多,利润空间较大,他才没有把这个手艺儿丢弃。缯罗这手艺儿,别说是年轻人,就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也不见得见过,尤其是在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看把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对。
第一次来这里,自然是感觉这儿的一切都很新鲜。商州这儿的地理特征,方圆百十里内,变化不是多么明显,山水大同,欣赏的就是各地的小异之处。
农耕时期人们爱地如命,不管是水路还是人路,一般都修建在背阳靠阴面,腾出阳坡地供人居住和耕种粮食。冷天,处于阴坡的公路阴冷不宜行走,我们仨就一个村接一个村的从村间道路而进。
几乎水平西行,才走出六七里,就站在了一个东西向的分水岭脊。回头看,太阳刚从远处高高的山坡后露出红红的笑脸,植物上厚厚的白霜经弱弱阳光一照射,显得更加白亮。南北两边山坡,松树和花梨木树相间的阳坡,干黄花梨木树叶更加黄亮,翠绿的松树叶更显翠绿,两者对比更是明显,松树多花梨木少的阴坡则是通体黑黝黝的。西看,深切狭窄的山谷,与河流叠加曲哩拐弯的伸向远方。就山脊东西两边的落差来看,西边海拔明显比东边低出许多。望着西边深深的峡谷,我们纳闷,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金瓜塬吗?
思考半天,没个肯定答案。只听骑行过这里的同志讲,金瓜塬是如何如何的高,上的时候拐过一道弯又一道弯,总是难以到达塬顶。下的时候,又是拐过一道弯又一道弯,还是难以下到山底,紧握车闸的双手豁口疼得都要撕裂, 可还是不敢有半点儿的松懈。从这些就知道这不是金瓜塬,那么这山岭何名呢?
顺公路下到半山坡,遇到往黑山赶集的群众, 打听得知,我们翻过的是二岭子。沟愈下愈深,海拔愈来愈低,加之慢慢临近中午,气温慢慢的升高起来。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我俩“缯罗了缯罗了....”的帮忙吆喝声中,终于有一老者闻声挡住了前行的缯罗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缯罗人坐在老者家门前,开始了他今行的第一笔生意。在缯罗人忙绿中,我俩趁机观看一番,并把缯罗过程拍照下来。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随海拔降低,沿路人们的口音慢慢和商州本地的口音有了区别,以至于听到了长江流域的音调,就连人们的服饰,亦和商州城周围有了明显不同。
二峪河街道,路成Y字。左边路大,右边路小, 不用打听,我们肯定是顺大路而行。问题是这右边朝北比较狭窄的水泥路通向何方?打听到的结果,说是去金矿的铜厂子,翻过流岭段的白沙岭段,就是赤水峪了。既然是金矿,哪为啥叫铜厂子?被问者支吾了半天,没说出个所以然。讨论结果,金属矿皆为多种共生,群采的话受选取技术制约,只能提取其中一种,或者两种。可能过去很长时间内,以采选铜矿为主,就叫铜厂子了。现在金子值钱了,又专门采选金矿了。采金归采金,地方名称还是沿用过去的铜厂子。
我国的公路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家级(G)、省级(S)、县级(X)、乡级(Y) 和村级(C)等五级公路,现实中大家见过的多为G和S路牌,连仅仅见过一次的C级路牌,还有其它的县级(X)、乡级(Y)只是网上见过而已,没想到今天在二峪河这里-下子看到了“X306”和"Y266”,真是眼界大开。
现在国家提倡移民搬迁,将生活在立地和生活条件差的地方群众,采取国家补助的办法,移居到交通便利用水方便的川道公路沿线,而且修建的几乎都是两到三层的小洋楼。从二峪河往西,几乎村村相连,感觉这里的村子很大,人口稠密,生活水平较高。在一村路分左右两边,右大左小,右边上了山坡,左边过桥继续顺河西南下行的地方,我们一时不知从何而走了。请教当地群众,说是顺大路走,就上了金瓜塬。过桥从小路走,就进入山阳小河镇界了。要去二峪河煤矿的话,继续沿二(峪河)黑(山)公路向前走即可。这时我们真的有些晕了,二峪河在商州境内,而二峪河煤矿咋可在山阳地盘?二(峪河)黑(山)公路,两个地名均在商州,咋可通往山阳的小河镇段还是它的一部分?
原坐落于山阳县小河镇东洼村的二峪河煤矿矿部,早已被群众建房所占,完全看不出昔日的摸样。至于矿区,说是要往村后朝南的山沟进几里,还有西南方向的山坡上。鼎盛时期,不大范围内的矿区分布的平井就有二十多个。产量不多的小矿,二十多个井口,而且都不深,说明这是一个露天矿。至于现在为啥不开了, 主要是所产煤含硫量大,发热量低,且不安全事故频发,政府不得已才把矿洞封死了。
跳过一字型横向点落在不宽也不深的二峪河上,起桥功能的石块儿,往北端直爬山就是今日的第二亮点金瓜塬了。
世上有些事情往往是让人不可思议。四周皆为石质地貌的二峪河地区,到了金瓜塬这块儿,全是大面积的土质地貌不说,且处于阳坡,很是适宜人们居住和粮食蔬菜种植,沿路有两个比较大的村子,所有的土地都被群众种上了农作物和蔬菜。"X306”顺地势,如中国书法般, 各式各样,大大小小,大中套小,一个“之”字型接一个“之”字型,由低而高,弯弯曲曲不断的叠加,叠向天际。
今天大晴,早上极冷,现在却是很热,一路上行,一路脱衣,就这还感觉热得不行。尽管每次很俭省就喝那么一两口,可由于喝的比较勤,离塬顶还远着哩,就听见壶里面的水不多了。
商州最高秦王山(海拔2087米),我们爬了多次,都没感觉有多困难。这金瓜塬海拔才1570 米,咋给人的感觉要比秦王山高处很多很多。 边走边思量,得出的结果,秦王山尽管很高, 但它山座子也高,这样一来它的相对高度就低了一些。而金瓜塬呢,你起步是从深切的山谷爬起,故而它的相对度要比秦王山高出许多, 尤其你在背着太阳很热的情况下。
受尽金瓜塬的折磨,你才体会到了朋友所说骑车上它之难受。不过看到它四周极佳的景色,还有那顺塬转来转去修建的公路,你也就心安理得了。
站在金瓜塬顶,放眼南北,高高在上的感觉油然而生。人高天低眼界阔,前后层层叠叠由近而远的山脉,无穷无尽,看不到边,山上落了叶的树木,如人的头发密密麻麻的立满山野,徐徐的凉风吹过,树木微微晃动,人身感稍有凉意,很是舒坦。征服的欲望得到满足,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味道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语言是无法描述的。
翻过金瓜塬山脊,顺靠东山坡的公路行进,看见靠西的山洼处有一白墙蓝瓦的村庄静卧,房屋四周的土地被皑皑白雪覆盖,阴阳坡温度之差表现很是明显。顺沟线西望,窄窄的山沟难见民居,只是在靠北的半山坡,有一个大大的村子,阳光下黄色的土地,砌了白色瓷砖的一座座民居,泛着白光的弯曲水泥路。看着这些,可以想象当初的发达地区的先民为了躲避战乱,追求安宁,携家带口,寻土地而居。从刚才他们的口音和服饰来辨别,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客家人无疑了。
上金瓜塬走的弯弯路,两边有缓坡状的土地作为参照,不显得立陡,可到了阴坡的甘岔沟,情况就不一样了,石多土少的立陡山坡,路紧贴山坡修建,路变窄,弯度急,坡度大,从上往下看,缠山泛白的公路如细细的鞋带在山间绕来绕去,慢慢下延。
好不容易下到沟底,原以为眼界会比二峪河谷要宽阔一些,谁知它就是一条夹皮沟,沟底勉强容纳公路和水路外,再无一点儿剩余地方。 这是啥沟呢?想找个人问问,仅有的几户人家,还都是铁将军把门,难得答案。山高沟深,太阳的光线不时被高山遮挡,才使得我们凉爽了一些,走起路来也精神许多,加之一路下坡,速度然是快中又快。
转过一个山头,忽然空中传来刀砍树木的声音。仰头看了半天,原来在立高的南边半山腰,有一人正在挥舞镰刀,像割麦子一样齐茬而过,奋力砍胳膊粗的灌木,不用问都是为越冬准备柴火的。我高声给他打招呼,请他歇歇再干。他紧贴山坡而坐,问我们有啥事儿?我说请教这条沟叫啥沟?站在沟脑看见北边半山坡的那个村庄咋不见了?他答:这条沟叫甘岔沟,你们说的那个村子就叫甘岔沟村,就在你们右边的头顶。为啥要把村子建在半山坡,就是因为那儿有一大片的土地。
下午两点半,我们顺利抵达甘岔沟口大桥,可以乘车回城,顺利完成了我们今天的既定目标。看着时间尚早,也没有公交车而来,我俩就顺河北上七八里,十六点时到了牛槽口(东牛槽和西牛槽的交汇处),问路边台阶上太阳下剥玉米粒的老两口还有没有回城的班车,说是十六点半还有一趟。
坐着也是闲坐,我俩就帮老两口边剥玉米边聊天。人多手稠, 不大工夫就帮老人把需要他们很长时间才能剥完的玉米剥完了,并帮他们把两大框两大袋玉米粒抬回家。老人很是感激,不容分说硬是将他们刚加工好的柿饼给我们每人手里塞了三个,尝了一口,柿饼很甜。
坐在车上,翻看手机记步,今天共走了38932步,约合28.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