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丹凤武关曾有一位传奇人物,还是德医双馨的老中医

文摘   2024-12-26 05:26   陕西  

                 文/彭小平


      我的恩师王殿林先生仙逝距今已有15年,但在丹凤县武关镇方圆百里内仍被人们传颂的栩栩如生而念念不忘。王老先生不只是性格豪爽,为人正直,更重要的是医德高尚,每日以学习为乐,以济世奉献为荣。

      王殿林于1930年8月1日生于武关少习山脚下的武关村西北组,从小勤奋好学,由于当时战乱,于1945年在铁峪铺中学毕业,于1955年至1963年在丹凤县公商科工作,后因患肺结核,哮喘严重,秋冬怕冷,背弓体瘦,不能胜任工作,无奈弃政归田。由于病魔缠身失去劳动能力,加之孩子又多,服药都很困难。当时家庭是地主成分,一些积极分子也不管他身体弱不弱?能否支撑得了?逢会必斗。

      王老是个性极强,又善解人意之人,觉得路线斗争是一时一时的,认为我虽是地主成分,但并未做过恶事,因此自我安慰,鼓励自己一定要活下去。他拖着病体避着风向,与人不说政治、不出风头,立志学医。自学古典医著,如《温病条辨》《辨证奇闻》《伤寒论》《医宗金鉴》《中华医学大辞典》《笔花医镜》《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古典名著。由于王老学习刻苦,悟性极高,边学边给自己治病,渐渐自己的肺结核好了。左邻右舍穷苦人家的孩子发了病,也不论天晴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或是夜深人静,只要有人喊,他就一轱辘起来给孩子治病。若是家庭比较贫穷的孩子,他就利用推拿针灸的方法给孩子治病。如家庭较富裕的人家,就开方治病,总之,以花钱少效果好为目的,渐渐地自己的肺结核完全被治愈了,他的中医技术在武关方圆百里范围内获得大众的认可。

      1973年,中央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取缔了成分论,解决了群众的温饱。王老也饱尝政策的温暖,恢复了公职,他心喜若狂,整装待发,决心以实际行动回报党的恩情。先后在毛坪乡、梨园乡卫生院工作,工作中8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常以医院为家,以不履职为耻,后在1990年光荣退休。

      王老个人生活特别俭朴,做人特别低调,将节约下的工资供养9个孙辈就读。由于他重教轻财,计划培养,现有五名孙辈的孩子在不同行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由于王老历经两个朝代,眼见琐事数不胜数,远古近史无以不通,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刚正不阿,因此退休后被丹凤县政协聘为多届委员,并委任为武关政协学习小组组长,经常参政议政,反映当地最基层群众的呼声。

      王老有个生活习惯,每日下午2-4点钟,凡经过武关村庄的行路人,经常会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头,身高1.79米,常着灰色对扣布衣,面带笑容,目光有神,声音高亢,言谈时还习惯比比划划,这位老人就是王殿林老先生。他常年有个生活习惯,除过下雨、下雪天气外,都会在武关镇政府大门西20米处的两米长石条上闲谝2小时,闲谝中常宣传党的政策,有什么病要用什么药物去治疗,什么病是小病,无须大花费去医疗。

      时值1992-1994年间,我当时虽学中医也经常看病,自知知识浅薄,辩证悟性低,难免在临床中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有幸偶遇王老先生,交往中只恨相识太晚,故我带着病例询问王老,王老带着问题回答,他的指导有病例,有辩证,有处方,使我听后印象深刻,佩服至极,认真做笔记,日积月累,满满一本,每每用于临床,常常显效。

      王老先生择徒重视医德品性,定下了收徒《十个不可学》标准:一是骄姿薄礼者不可学;二是嫌贫爱富者不可学;三是贪恋女色者不可学;四是信巫不信医者不可学;五是重财轻义者不可学;六是心地不善良,没有人仁之心者不可学;七是不为病者保守隐私者不可学;八是性格急躁,没有耐心者不可学;九是只满足现状而不求上进者不可学;十是不尊敬父母、师长,缺乏孝道者不可学。

     《十个不可学》使我在求医过程中领悟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另外老先生在授徒时不喜欢收受礼品,更不喜欢献殷勤,而喜欢勤学吃苦,诚实可信之人。他在授艺时很讲究方法,教你如何巧妙记汤头,怎样既节约时间,又记忆牢固。如先记《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味,再记《四君子汤》: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而《四物汤》合《四君子汤》组成了《八珍汤》,而《八珍汤》合黄芪、陈皮二味便生成了《十全大补汤》;又如《脉诀》有《频湖脉诀》《李中梓脉诀》《王淑合脉诀》《传心录脉诀》,经比较《传心录脉诀》最实用。他解释道,该脉诀是道光年间上海著名中医刘一仁先生授徒自创脉诀,既好记又直观,更纲要。

      他还着重强调中医境界论,提出中医有三种医生,一是庸医:中文知识浅薄,理解能力差,悟性不高;二是名医:既祖传为多,上辈传下来一些古方、死方,用在临床上,运用准确则显效,运用不准确而误病;三是儒医:儒者,知识较渊博,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记忆力,感悟力,会理解中医理论中的许多经典内容。他说当医生就要努力成为一名儒医。

     另外,他还讲道,中医内容繁多,而如何去巧学呢?主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掌握各类辩证的基础上,要熟悉《伤寒论》和《温病学》的区别。比如可以脉象区别,伤寒病是左手脉大于右手脉,而温病则是右手脉大于左手脉。也可以辩证区别,伤寒病以六经传变,而温病则是卫、气、营、血辩证。还可以症状区别,伤寒病是痛重于晕,而温病是晕重于痛。伤寒病的六经传变和两感症,有各自的专用方;而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四季温病也有各自的专用方,必须熟记于心。伤寒病是以辛温解表,而温病则以辛凉解表。

      二是学中医者必须明白什么是四大经典:(1)《黄帝内经》。读后让学者领会自然界的轮转规则,自然界给人生存提供那些环境条件和物质条件,并了解十二经络和骨骼;(2)《金匮要略》。读后能领会如何在临床中用方用药。(3)《本草纲目》。因其图文并茂,读后能掌握中草药的形状,药性,采收时间,炮制方法。(4)《伤寒论》。让人知道患伤寒病后,六经传遍是什么规律,各经如何治疗并进一步认识两感症。如想中医境界再进一步上升,还需祥读《辩证奇闻》《温病学》。

      王老先生授徒时就连读药书方法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每日生活要有节律,早晨需早起(约6-7时),晨练过后喝杯白开水,即可推旧致新,又可养胃补脏,然后读书1-2小时(约7-8时),中午至下午为工作服务时间,晚上要早睡(约9-10时),睡前坐在床头上,晚读1-2小时即可,如此坚持,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学术稳增。又如,读书要读好书,一本胜几本,可以启发心智。再如,读药书必须要看前言,要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出自哪个朝代,当时的度量衡是怎样换算的,让读者理解什么,重点的地方要用笔勾起来,以便日后翻阅,并在旁边记上哪位病人得过类似疾病,以便日后遇到此类疾病翻阅参考,提高治病命中率。

      伟人生前教导过:“有人一生死后轻如鸿毛,而有人一生死后则重于泰山”。人生在世不论您做任何职业,有何特长,它都有正能量的一面,只要人品正直、心地善良、上进心强、乐于助人,必定不是一个凡夫俗子,不要只和他人比住豪宅坐豪车,要和人比素质、比奉献。

       武关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应以王老先生为楷模,年轻时服务家乡,年老时发挥余热,正如松树的风格那样,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借此古城开发之际,亲书一笔,以表对恩师的缅怀之情,召唤有志之士拼搏有方。

      作者简介:彭小平,祖籍丹凤武关,爱,爱好诗词歌赋、旅游锻炼,曾荣获“光耀华夏”诗词歌赋征稿活动“墨文杯”三等奖,目前致力于武关历史文化研究。


商山行者
记录生活 留住感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