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田家声散文集《乡村纪事》
刘恩友
前不久,故乡文友田家声寄来他的散文集《乡村纪事》并邀为其写点文字。打开书读了一篇,就想接着读下一篇,于是很快就读完了这本故乡人写故乡事的书。阅读这些亲切的文字,把我瞬间就带入故乡的田埂上,仿佛感受到那灿烂的朝阳、幸福的烟火、宁谧的夜晚;仿佛又回到儿时的牧童时光,似乎我刚从山梁上归来,背笼里装着收割的野草野菜穿行在村头的小路;也仿佛两耳灌满幽林菁谷中百鸟不同音调地高歌齐鸣;也让我眼前呈现出饱满的麦子,黄灿灿的苞米,还有那手摇风车中飘飞的谷糠,更有那在连枷拍打下从豆荚里蹦出的一粒粒黄豆、绿豆。这就是《乡村纪事》的乡土足音带来的千百效应。
田家声这本厚重的《乡村纪事》,是他从尘封的岁月里打捞出的乡间叙事和难忘记忆,是心中永不落幕的情感曙光。正如作者田家声所说:“乡村是生我长我的地方,我的灵魂所在。虽然离开乡村数十载了,但我的根在乡村,梦在乡村,‘乡事’萦绕心头,让我耿耿于怀,大有不吐不为快之感。”
“共情、共感、共振”这6个字,可以描述此时此刻笔者读完这本15万字的《乡村纪事》之感受和共鸣。田家声的灵感似乎都根植于自己熟悉的村庄和土地,他用《乡村纪事》还原了那年那月的乡村岁月。
《乡村纪事》共分为四辑。第一辑写《乡事》,收录了75篇文章。其中《补锅匠》《陶盆∙陶罐》《3转一响48条腿》《打草鞋》《蓑衣∙雨帽∙油布伞》《火绳》《拾粪∙积肥》《煤油灯》《老井》《上碾磨》《豆渣馍》《席匠》《的确良》《纺车∙织布机》《货郎担》等文章,是对乡事的诗意描写,也是乡事的具体演绎,更是乡事的真实图景展现。这些“乡事”中,有的已经完全消失,有的变化为另一种方式,有的也许还能见到,但已是凤毛麟角了。估计书中所写的这些珍贵“乡事”,恐怕年轻一辈很少有人知道,现在即使说来听听,也难有直观印象;倒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阅读这些“乡事”文字,会勾起心中保留的那份或浓或淡的记忆。
在第二辑《风俗》中,收录了《狗娃哨∙胖娃娃∙琉璃咯嘣子》《年画》《捏码子》《打袼褙》等20篇文章。这些文字演绎的是农村的传统风俗,蕴含的是乡村的独特魅力。出生在农村的人,童年的时候,谁没有“呜哇呜哇”吹过用粘胶泥捏制,放在锅洞里烧制的“狗娃咪”?现如今,那个孩子家里不是玩具多不胜数,在玩具店里也是琳琅满目,看不过来。但小小的“狗娃哨”在那年那月里,却是儿童的心爱玩品,也曾给单调寂寥的童年带来欢喜,带来些许满足和愉悦。而《年画》大部分人并不陌生,每逢过年,人们都会在集市上从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年画中,挑选出几幅最称心如意的年画贴在屋内墙上,装点新年、增加年的氛围。遗憾的是“年画已经消失,但它也是杰出的艺术品,更是不朽的民间瑰宝。”
至于《捏码子》《立箸子》《打袼褙》,估计也有不少人知道。特别是《捏码子》,笔者小时候跟着父亲在集市上也看见过。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的《三里湾·回驴》也都有描写,主要是在买卖牲畜交易中的一种无声讨价还价行为,这种讨价还价是在袖筒里进行的。田家声在文中对“捏码子”进行了活灵活现的阐释和演绎。
在第三辑《野菜》中,收录41篇文章。选取了软枣叶、川芎、刺玫花、扫帚菜、仁罕、将抱抱、马齿笕、老鸹蒜、佛爷指甲、神仙叶等乡村昔日能够充饥的美食野菜。这些野菜,遍布乡间村野,一年四季经勤劳手巧的母亲变换花样调制,就成为难忘的农家美味。特别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野菜在每一位农家都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这41篇文章看起来是写野菜,但每一篇字里行间充满了亲情,如涓涓细流,悄无声息的滋润着心田,对亲人坚韧不拔的钦佩之心和对巧手制作出的野菜美味的陶醉之情,早已充盈胸中。妈妈端上桌的饭菜、村落邻家的欢声笑语、人丁兴旺的昔日胜景和风土人情,无不勾起人们美好的回忆和情感共识。
在第四辑《童年》中,作者用11篇文章描写了山野农舍单纯快乐的生活和热闹撩人的儿童情趣。如《吃席》《挤油油》《梨膏糖》等等,反映的都是幼年所经历的游戏以及童年稚嫩的心扉和期望。
全书的四辑文章,写出了百姓日常生活里充满的趣事和传奇,写出了乡村温暖的故事,写出了童年的艰辛和不一样的快乐。这既是为一个时代保留了一份珍贵的乡土记忆,也是为商州乡村的历史立传。难怪这本书被列为“商州文史系列丛书之一”。
正如商洛市商州区政协原主席李文选在序言中所说:“这本散文集子,素材全部取之于商州农村。这位出生在乡村的农民的儿子,可谓有心之人,花费了整整一年多时间,走村串户深入调查,用他的生花妙笔,广泛地搜集和原汁原味地记录了那年那月乡村的方方面面。内容包括百姓生活、社会变革、乡风民俗、童年岁月等等,可谓芸芸众生,包罗万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州农村的历史变迁。其文章短小精悍,记录翔实可靠,语言质朴亲切,乡土气息浓郁。作品文笔流畅,且俗中见雅,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读之感人至深,颇能引起读者共鸣和反思。”
对于远方游子来说,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令人牵挂的。正如王维的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所以,故乡的书、故乡的文,让笔者读起来更觉亲切一些。
笔者与田家声先生并未谋面,相识缘于“商山行者”。在每天品读商洛行旅作家“商山行者”公众号时,文尾都有几个链接,如“行云流水”“陕西老侯走秦岭”“星空回忆”等,而“星空回忆”就是田家声先生的文学自媒体公众号,每天他也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推送一些躬耕田野的见闻。读他的文字多了,就熟络起来,于是就添加了微信,进入互相关注的视野。说实在话,现在每天习惯和快乐的事情,就是雷打不动地读几位故乡文友公众号的文章,如同读过去通讯不便时老家写来的书信,让人倍感亲切和心灵慰藉。
“照耀前人的光,也一定照耀着来者。”有人说,大时代也是由小人物构成的世界,而小人物的执着也许更让人心动。特别是乡村话题,写起来可能比所谓的时髦题材要更质朴一些、艰辛一些,但田家声所写的农村题材一点也不枯燥,每篇文章短小精悍,点到为止,没有过多的铺垫、没有夸张的叙述。他笔下的乡村是美好的,是承载着浓浓乡愁的。正因为如此,他把全书的“乡事、风俗、野菜、童年”写得是那么朴素、自然,那么亲切、深情。
除过《乡村纪事》外,田家声还著有《商洛风情》《商洛特色饮食》等书籍,还担任《住在商州,吃遍商洛》一书的特约编辑,并提供了大量文稿。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商洛地方饮食也颇有研究。最近几天,在他公众号上就读到反映商洛饮食文化的文章。如《快过年了,商洛地道的酒米丸子让人怀念》《甑糕,商洛老百姓的燕窝》《几近绝迹的商州“烧馍嗑噜子”》《商州东门口有一味美食叫“牛舌头”,师傅姓王,人称“火烧西施”》《腊月快到了,昔日商洛农村又该上碾磨了》等文章,都不同程度反映出商洛美食和饮食文化。特别是他所著的书籍中所展现的来自秦岭山中传统地道风味,为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享受和品味美食,发挥了独到作用,也直接间接为宣传“秦岭最美是商洛,生态宜居到商州,商洛美食遍商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记录是文学重要的功能。正是一代代记忆的碰撞才使我们能够知晓过往、观感当下。田家声的《乡村纪事》是深入挖掘的乡土资源,是难忘的乡村记忆。他的文章多是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属于典型的“基层文学”。基层文学是真正的百姓文艺,也是新时代的人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文学,既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尊严感,也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个作家,不管是写小村小镇,还是写大川大河,总要找到自己的落脚处,找到自己文字的根。田家声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专事散文创作,有数百篇100多万字的作品散见于全国60余家报刊,曾获各种奖励几十次,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商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他在不间断地写作中,似乎早就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落脚处,找到了自己文字的根,那就是写故乡、写乡村。《乡村纪事》的文字全部都来源于乡村。他在后记中就有这样的表达:“散文其实也是作者的亲历,要的是真情实感,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因为我自幼生长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骨子里渗透着难以割舍的乡村情节。作为乡事的记录者或参与者、见证者,可以说我是忠实的,而且是有资格的。”从这一点来说,田家声是一名有情怀、有境界、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作家。
读田家声的作品,无不让人感知到浓浓的人间烟火味。而实实在在的寻常百姓的烟火生活,是最接地气的表现。正可谓是“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元旦那天笔者也曾赶时髦,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名为“烟火人间看新年”。新年这一天,各个媒体都在忙着展示自己评出的“十大新闻”,都在忙着对比品悟铺天盖地的“新年献词”。但有多少人在思考,最底层的老百姓在干什么?
当笔者来到农村集市,发现集市上热热闹闹的父老乡亲们,有的在卖自己编织的篮子,有的在卖自己精心制作的凉粉、烧饼、锅盔,有的在卖自产的农具,有的在卖旱烟叶子、辣椒面子、调料包子,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他们要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果实,换来一份并不丰盈的收入,然后再从集市里买到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擀面杖、小面板、切菜刀、老花镜等诸多生活日用品。在这里忙碌的人,高档、豪华、奢侈与他们无缘。这一天,他们依旧在为最平常的艰辛生活而劳碌;这一天,他们不管什么十大新闻,也不闻哪家媒体因推出高大上、假大空的新年献词而被网民抨击为不说人话,只说老百姓看不懂、没人味儿的话;这一天,他们要用实实在在的微薄收入,从市场挑选廉价、便宜、称心的简易家用物品,以便维持并不富裕但“吃得饱了穿得暖了”的好日子。
其实,烟火人间里有宏大叙事,儿女情外可观沧桑正道。可别小瞧在集市上忙忙碌碌的这些小人物,也别对他们有一丝一毫的鄙夷,他们也是最值得尊敬的,也可能还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知名作家马伯庸说:“小人物是蝼蚁,对时代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如果千千万万的小人物聚在一起,便会成为时代潮流。我现在喜欢看的,也是各种关乎底层人喜怒哀乐的书,深入到最深处去弄清楚原初的驱动力,看底层人们的生活如何影响到大时代。”
似乎扯远了。但我这里想说的是,生活的积累加上思考,是文学的必经之路。正如田家声先生善用精短之文,书写普通人的卑微和不易;善用独到观察,书写乡村生活的挣扎和艰辛;也善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乡村小人物心底深藏的阳光和慈悲。不同时期的人,其思想一定与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不同的历史语境和时代风潮,也会催生不同的文学作品。乡村的演变,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依然连接着快速变化的世界。草木与自然让人懂得自己的渺小,诗意的存在和思想,也观照着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这就像知名作家刘震云所说,“好的文学作品都有哲学性的思考,思想的力量支撑着文学的深度”。
文字写作是需要真情实感的,每一位作家也都有他自己的文学故乡。尤其是身在城市,写乡村更需要与泥土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历和体悟,更需要真挚的感情。当下乡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乡村特别是偏远乡村的生命力似乎正在流失,所以急需探寻问题的根源。这方面,田家声先生有驾驭农村题材的经验和技能。所以,笔者真诚希望他一如既往写出更多、更好、更有深度的精品力作,让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新作在乡土大地上诗意生长。最后,依然借用原商州区政协主席李文选在序言中的话结尾:“乡村的确是魂萦梦牵的地方。让我们每个人都记住乡村,把根永远扎在乡村,共同发现和续写乡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