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
利己和利他。
偶然性和确定性。
灵动和秩序。
随机中的确定性。
秩序中的偶发涌现。
DNA 为什么会有复制错误。
这种复制的错误为什么是进化的奥秘。
生命宇宙及一切的答案是什么。
一切都“难以琢磨”
难以琢磨的生命。难以琢磨的写作。
难以琢磨中我们依然可以无比清晰。
如何清晰?
信任。
信任什么?
信任自己。
信任自己是什么?
信任生命。
信任生命是什么?
信任宇宙?
信任宇宙是什么?
信任我们的心在创造一切。
那是什么意思?
活在半梦半醒之间。
半梦半醒是什么?
世界是一场梦。
真的吗?
世界也不是梦。
怎么理解?
不用理解。相信自己。相信你的感受。相信你的体验。相信万事万物中完美的韵律。
相信所有的一切体验为自己所创造。相信自己随时可以切换到更大的视角。看到一切在自己视野之中展开。相信自己已经可以看到一切串联起来的样子。相信自己在创造自己完美的人生剧本。相信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创造自己独有的故事、自己最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个体验通往哪里?
完美的未知。
这些不是自我欺骗,不是自我催眠,不是自我安慰。
世界是一场巨大的梦。
在梦中的时候,这个梦就是无比真实的现实。
否认我们在梦中,或者否认我们在现实之中,都不能给我们带来真实的快乐体验。
承认我们在梦中体验现实,承认我们在现实中体验着梦。
换成这种视角之后。会发现一切都开始转变。
神奇的、有趣的、美妙的视角,带来神奇的、有趣的、美妙的全新体验。
新的世界会在自己眼前展开。
说说创作。如何有
刚才写到这里外卖水饺到了,吃完回来突然不像继续写了(也想不起来原本打算写的是什么了)。保持对时机的信任;文字和内容本身也是有生命的,它不想出生的时候我们没必要强迫。读达达的文章吧。
以下为达达原文,未修改、调整了排版:
我想说点什么呢?
想说很多,但还是说说写作吧!
我擅长写作吗?我不擅长吗?我其实有点搞不清楚的。
正如我今天的标题,难以琢磨的写作。
我喜欢写出我心的写作,但我也喜欢流量井喷的写作。
不过在我的世界里,好像二者难以相处得很好。
每当我写出我心的时候,我总会刻意安排在晚上,冲完一个澡,天马行空地写着我想写的一切。
当然,我也喜欢流量井喷的作品,无论是AI写的,还是我自己手写的,只要流量爆破的那一刻,多巴胺绽放,然后再搭配我精心打造的产品,总会能转化出几单。
于是,我还挺期待有人猛不丁地加我微信的,每次有人过来,大部分都是要购买社群产品的。
甚至,我还专门给想联系我的人上了点强度,我刻意不放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用户可以更主动一点。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
我发现,当我选择不过度营销之后,筛选出来的都是真正跟我能量同频的人。
或许,这也是我保持自己的能量稳定的一个过滤方式。
写作除了难以琢磨之外,我还想到了,他更需要持续阅读和学习。
我今天重新把之前翻译Dan Koe的文章,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创作者商业策略的几篇,重新整理并归置在了notion里边。
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我发现,我并没有真的吃透他的文章,甚至连20%的吸收都没有。
一部分是因为遗忘,一部分可能是并没有应用于实践,导致体会不深。
他的文章很深刻,有种程度上,不太适应当下的快传播的浮躁环境,也意味着他无法带给我流量。
但是,只怪我自己太贪婪了。
世上哪有那么多的两全法,既要又要的下场,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
反正,我再次得到了警醒。
不能急,不能图捷径,不能什么流量大就写什么,更不能想把写作的部分外包给AI。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不时,那个小我还是会占了上风,又重操旧业,开始追逐流量。
不过,幸好,基于小我的操作,在现实中的某些负反馈会将它压制。
于是,我又重新回到真正的思绪的整理上来。
但我也想提醒一些跟我一样的创作者。
如果你也在创作,我们不能只追求流量,从而偏离本心。
同时,也不能完全不看流量,视角要全面一点。
在我跟写作一轮轮的决斗中,我发现了一个真相。
那就是,写作没有捷径。
写作的本质,需要整理自己的思想,甚至整理自己的人生,乃至于人的心灵。
AI辅助下的作品再完美,他也难以对我们人的主体产生太大的影响。
这是写作的本质意义所在。
另外是,昨天又看到瓦瓦关于写作的本质的解读。
他说,写作的本质是心智的解构和重构。
他好像发了好几次,虽然我第一次就记住了。
毕竟解构和重构这些是传播学中定义的批判学派,经常挂在嘴边的概念。
但这次我好像是更懂了。
而且我有了更深的体悟。
心智的解构和重构分为两个层次。
当我们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们基于写作本身,我们会梳理原本混乱的观点直至清晰,这个时候混乱的终结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解构的过程。
我们心中原有的习以为常的社会意志、社会观点会慢慢脱落,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这里是解构“我”本身,那个被社会塑造的“我”,并回到真“我”,回归的过程也是重构的过程。
另一面还存在,我们对他人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他人或许跟曾经的我们处于同一个状态,我们自我清晰的过程,可以帮助到其他人进行循环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当然这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阅读,剔除思想里的有害部分。
同时,最好能进行相对多的体验,去验证想法,实现知行合一。
最后提一下,我最近最大的改变和策略调整,就是我对自己的事业策略做了再次的升级和调整。
之前,一直震惊于Dakvava纯靠文字和社群,半年的时间将社群门票成交价格提升至1999元。
在传统的商业逻辑里,纯粹文字成交,并且本身的知名度和发育时间还不足的情况下,这无疑是违背常识了。
但是,他就是做到了,甚至我眼睁睁地看着他成交了几十个。
我常常分析,他背后的行动逻辑和策略,这是出于一个INTJ的本能。
我往往会被反常识的现象激发兴趣。
之前,我简单的定义为,他的INFP群体的情绪化购买,是一种基于情绪价值的交易。
但我错了,我浅薄了。
后来,我再次定性为,他的创作者高质量知识库的信任前置,是一种基于理性价值的交易。
但也不对。
再后来,我又有了新的答案,我归因于他的高互动和高能量的场域构建。
这个接近了,但好像还不完整。
最终,我在今天早上,我得到了暂时的最终答案。
我将他的所有行为拼凑起了一条因果链。
第一,他有一个巨丰富的知识库,包含了他所研究的创作者经济的一切。69元应该接近卖了上千份。
他打破了常人对于知识库产品的定义。
不会因为售价低,就应付了事,而是将其打造成了工具书性极强的艺术品,这么去形容,我也觉着有点奇怪。
第二,他有一个能量巨强的社群,这里面每天有很多神奇的事情发生。自运转机制,里面有成熟的社区氛围,无需强运营,自然而然出现和聊天。并且很多人在这个社群场域实现蜕变和跃迁。
我曾经定义过,创作者或者说自媒体增长的原理。内容数量决定了被看见,内容质量决定了被信任,用户改变决定了被追随。
当切切实实地为用户创造价值,推动改变自然发生,这是最佳的最健康的商业形态。
从这里来看,社群卖到1999元根本不足为奇,甚至未来的名额拍卖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三,它有一个诡异的写信业务。369元/封,读者、社群成员可以给他写信。我一开始会认为这是一个低回报率的业务。
随着我创作的深入,我发现,这反而是一种写作灵感的最佳源泉。
当我们把写信这个业务当作工作任务来看待的时候,我们肯定会觉着得不偿失。
但是,当我们把他当作创作本身,尤其是创作真正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的时候,这个产品设计,真的绝了。
我记得他之前用几十天的时间,给一位群友回复了一篇几万字的回信。当时,确实被震惊到头皮发麻。
当然,他还有很多,我之前看不懂的行为。
比如,每天坚持看每一位小伙伴的作品并点赞,持续了好久。每天都会将自己看到的好书和好观点分享到社群中。每天都在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哪怕现在知识库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表面的69元。
直到我最终搞明白。
原来他是将生命、生活和写作融合在一起。
当我们在追求商业的最高杠杆的时候,最佳的状态,就是生命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杠杆加成。
那我懂了。
当他每天都在阅读的时候,他所阅读的精华都会随之整理在知识库和社群中。
当他每天都在写作的时候,他所写的思想和精华随之产生的能量在社群中共振。
当他每一次在社群中发言时,都是他完成了一次思想的解构和重构。
这将为集体意识跃迁叠加最多的杠杆,最终加速意识的进化。
当然,或许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路上的答案。
但是,我觉着,我离真相不远了。
难以琢磨的写作,难以捉摸的Dakvava。
不过,难以捉摸本身就是一种人生游戏。
年度社群发布:
社群的力量:点亮你的星辰与大海(初始发布的5个社群,详细讲了社群机制)
城堡、高墙和荒诞戏:教育困局中我们终于探索到了一丝微光(完整版 7 个社群)
深度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