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心理误区7:听说“精神类的药物千万不能吃”是真的吗?

健康   2024-10-14 19:40   天津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对心理健康及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患有心理疾病后有良好的社会支持、有温暖的家庭氛围、有互相理解的同伴群体是患者能否良好康复的重要因素。当前,整个社会仍然对心理疾病存在严重的污名化,个人对心理疾病也存在严重的病耻感,我们的大学生及其家长亦是如此,这严重影响个人的成长发展和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

针对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误区做了一些整理并进行解答。大学生们主要在十四个方面存在误区,出于文章书面排版考虑,将以一期文章一个心理误区及其解答的形式陆续发布。

本期文章为心理误区7:听说“精神类的药物千万不能吃”是真的吗?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我们下期再见~


问题七、听说“精神类的药物千万不能吃”是真的吗?

日常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确诊了精神病性心理疾病,医生给开了精神类药物,但是担心这些药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伤害,甚至上瘾、发胖、伤及内脏等等。再加上父母及身边的人也说这种药副作用很大,千万不能吃。那么,我要吃吗?能吃吗?

1.正确认识精神类药物,消除认知误区。精神类的药物在正常情况下食用是安全的,对人体的伤害比较小。当然,很多精神类的药物有比较明显的副作用,比如头昏、恶心、腹泻、口干、手抖、心慌、变胖等。患者在服用药物之后会产生疲劳,无力感,嗜睡等不良反应。但是大部分的反应都会在服药一段时间之后得到改善或者消失。一般认为精神类的药物需要持续服用,服用持续时间在1-3年之间,严重的需要终生服药。即使终生服药,其实也不用太过担心,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是终生服药,这些人的学习、生活照样能够很好进行。

2.遵从医嘱,规范用药。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假如被医生确诊为精神病性心理疾病,一定要听医嘱,药量,禁忌,种类等切勿擅自更改,也不能因为病情好转或感觉药效慢就擅自停药减药,减药也一定要按照医嘱进行,用逐渐减少的方式进行。就如抑郁症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抑郁症治疗很容易复发,即便症状缓解,还是需要用药维持一段时间,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

3.药物治疗,利大于弊。药物的作用是治疗疾病,而不是为了损害身体。药物治疗是针对很多心理疾病的有效又常用的治疗方法,药物的确有一定的副作用,每个人的表现程度可能都不同,但是可以和医生沟通,及时去解决或缓解副作用。这些副作用或许也会影响人的生活,但药物的主要作用肯定还是在治疗你的疾病,而不是损伤你的身体,切勿“因小失大”。和产生的副作用比起来,药物的正性作用更大。

4.如果疾病症状比较明显,建议住院规范治疗。住院治疗可以有更多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治疗,也便于医生随时关注你的疾病变化,并进行治疗方案调整。住院治疗还会让你更安心,有利于你的疾病更快更好康复。

5. 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病人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药物治疗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仅仅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你面对生活的态度。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增强抗病的信心,由内而外战胜心理疾病。

6.及时沟通,合力解决。精神类药物有很强的适应症,服药过程中要及时与医生沟通情况,以便于医生及时调整药物。药物的副作用在一段时间后都可以改善或者消除,因此发现不良反应后,不要害怕,要及时和自己的主治医生沟通,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

所有打不败你的,都将使你更加强大!正视问题,积极应对,一路上的考验阻拦不了你邂逅属于你的花开不败。




作者:福建中医药大学心理中心主任  丁闽江

漫画作者吴小晔

天大心理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