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9月23日
这是馒头说第 810 篇文章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电影
说它很“火”
是因为我身边很多人都推荐
说它不“火”
是它的票房目前也就2000万左右
当然,作为纪录片,很不容易了
以下,是这部纪录片所记录的
那个故事
1
1942年10月1日,清晨4点。
罗伯特·罗伊·麦格雷戈(Robert Roy McGregor)接到了报告:
“发现了一艘疑似日本人的轮船,没有任何旗帜和标志,但舰首有大炮。”
麦格雷戈是“鲈鱼”号(USS Grouper)潜艇的艇长。“鲈鱼号”是一艘1941年10月27日下水的新潜艇,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才编入美国太平洋舰队,参加过“中途岛”海战,但没有击沉任何敌方舰船。
9月21日,一直巡游在中国东部沿海的“鲈鱼”号完成了自己下水后的首次击杀——击沉了日本商船“利根丸”号。
10月1日的这个清晨,它发现了自己的第二个目标。
虽然没有旗帜和标识,但那艘船上的大炮和甲板上的日本士兵显示,它绝对不是一艘无辜的民用船只。
“鲈鱼”号潜艇。艇长95.02米,重1550吨,全艇配备24枚鱼雷。
早上7点左右,麦格雷戈接到报告:那艘日本船开始改变航向,向周边的日本军舰靠拢。
麦格雷戈知道,不能再等了。
随即,“鲈鱼”号在并不是最佳的攻击范围内,向那艘日本船发射了三枚鱼雷。
没有一颗命中目标。
“鲈鱼”号随即发射了心有不甘的第四枚鱼雷。
“轰”的一声巨响,第四枚鱼雷准确命中了那艘船船尾的螺旋桨——巨大的爆炸把船体炸出了一个直径2.5米的大洞。
一架日本的轰炸机不久后呼啸而来,开始通过投掷深水炸弹猎杀“鲈鱼”号。
麦格雷戈随即命令“鲈鱼”号下潜,离开。
当时“鲈鱼”号的全体船员并不知道,他们击中的那艘日本船只,是“里斯本丸”号。
它确实不是一艘普通的民用船。
2
时间回到1942年9月27日,香港。
蒙克利夫·斯图尔特中校(Moncrieff Stewart)看着自己的骨瘦嶙峋的部下们,步履蹒跚地被押送上了船。
斯图尔特中校是英军米德尔赛克斯团的指挥官,他和他的部队原先的任务是守住香港,但这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能力——1941年12月8日,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不久,近4万日军从广州直扑香港,一万多名英国守军只抵抗了两个星期,就宣布投降了。
斯图尔特中校和他的战友们全都成了战俘。
英军向日军投降
从1942年8月开始,日本开始有计划地将被关押在香港的8700名左右战俘,分批次运往日本去参与重体力劳动——这显然是违反国际法的,但日本人并不在乎这一点。
第一批616名战俘已经由“福建丸”号运往了东京。而包括斯图尔特中校在内的1816名英国战俘被安排在了第二批,他们将搭乘的,是刚刚在香港完成维修的“里斯本丸”号。
“里斯本丸”号是一艘排水量达到7000吨的日本货轮,1920年下水,一开始走的是纽约航线,后来改为孟买航线。和很多日本民用船只一样,“里斯本丸”号在日本决定对美国宣战前,被军方征用。
“里斯本丸”号
但这1800多名战俘登船后,发现他们能呆的地方,只能是“里斯本丸”号底部的三个货舱——
一号货舱关押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战俘366人;
二号货舱关押了皇家苏格兰团和米德尔赛克斯团等共1074人;
三号货舱关押了英国皇家炮兵376人。
“里斯本丸号”模型横截面图,从左至右分别是一号、二号和三号货舱(图片来源《里斯本丸沉没》预告片)
除了押送战俘的26名日军外,船上还搭乘了756名日军官兵,还有400吨的废铁、钨矿石以及缴获的高射炮等其他物资共计1676吨。
由于这艘船满载了人和货,所以1816名战俘在船底货舱里的生存条件相当恶劣:空间拥挤,人挨着人,由于很多人上船前就患有各种疾病,所以客舱里空气污浊,充满各种咳嗽和呕吐的声音,以及各种排泄物和呕吐物。
10月1日,“里斯本丸”号行进到了中国舟山群岛附近海域。
几乎货仓里的每一个战俘都在渴望,这种“海上地狱”一般的生活能够快点结束。
然而,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他们真正的“炼狱”才刚刚开始。
3
1942年10月1日,上午7点15分,舟山群岛海域。
威廉·班尼菲尔德被巨大的爆炸声震醒,马上意识到事情不妙。
威廉·班尼菲尔德隶属于米尔赛克斯团,当时被关押在二号货舱。不光是不威廉,拥有战斗经验的英国战俘们都从甲板上日本兵的慌乱喊叫声和奔跑声中听出:自己所搭乘的这艘船,肯定遭遇了袭击。
“里斯本丸”号尾部的螺旋桨此时已被鱼雷击毁,无法动弹,而海水从破损的船体涌入,很快就淹到了最靠近尾部的三号货舱。
那里有376名英国皇家炮兵的战俘。
日本人往三号舱里丢下了一台抽水泵,而身体已经非常孱弱的战俘们开始轮流用这台抽水泵抽水。
船体还是在慢慢下沉。
三个货舱的英国战俘都在静静等待——日本人肯定会先撤,但他们撤完后,肯定也会把舱底的战俘们转移。
但是整整一个白天,“里斯本丸”号除了被拖到离陆地较近的海域之外,没有任何动静。
不止如此,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食物发放也停止了,更不允许战俘们到甲板上去上厕所(原本每天有一个小时,可以去甲板上放放风,并可以使用用简易的木板厕所)。
舱底的空气更加污浊,各种排泄物和呕吐物的味道开始蔓延。
到了黄昏,舱底的战俘们终于看到日本人走到了他们头顶——大家觉得,撤离的时候应该是到了。
然而,日本人接下来的举动却出乎每一名战俘的预料:
他们开始在三个货舱顶部的栅栏上铺设木板,然后,用帆布将三个货舱全部遮盖住。
日军封锁货舱模拟图(图片来源:《里斯本丸沉没》预告片)
“这帮狗娘养的根本没想让我们出去!他们想淹死我们!”
三个货舱的战俘们很快就骚动起来,他们彼此敲击舱壁,通过摩斯电码交流一些情况,得知有些战友已经熬不过去,死了。
此时,威廉·班尼菲尔德在黑暗中听到了蒙克利夫·斯图尔特中校的声音,很低沉,但却也很镇定:
“我们要自己想办法出去!即便今天注定要死,至少我们要死得像个英国人。”
而威廉当时心里的想法是:
“英国人的死法和别人又有什么区别?”
当时从日本人船上拍摄的最后一张沉没前“里斯本丸”号的照片
4
1942年10月1日傍晚,“里斯本丸”号二号舱。
波特中尉认真听了下,甲板上寂静无声,日本人似乎都撤离了。
波特隶属皇家苏格兰团,会说一些日语,所以他和战友豪威尔等人被推举为第一批冲出去的人。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二号舱里有一个在厨房里帮忙的战俘厨师,日本人之前正好给过他一把厨刀。于是大家就用这把刀撬开了压在舱顶的木板,割开罩着的帆布,大家一起扒开了一个小小的出口。
久违的光明和新鲜的空气,让波特一下子感觉就好了很多。
冲出去的波特和战友们立刻想办法扩大了二号舱的出口,随后奔向了最先进水的三号舱,打开了封锁三号舱的铁门,一些位于三号舱上层的炮兵爬了出来。
就在波特认为希望就在眼前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穿透了。
然后他听到了枪声。
日本人并没有完全撤离,他们留下了六名士兵,占据了船上的制高点,专门看守战俘——或者说,是要确保看着战俘随着沉船沉入海底。
波特中弹了。但他还是忍痛用日语告诉日本士兵:
“如果你们停止射击,我们会回去的!”
射击暂时停止了。
波特被战友们扶回了二号舱。
但谁都知道,如果乖乖地呆在舱里,等待大家的就是死路一条。
很快,大家决定:一起冲出去!
枪声很快又响了起来。冲在最前面的战俘们倒在了血泊之中,但越来越多的战俘如决堤之水,从二号舱那个开口处冲了出来。
战俘冲出货舱模拟图(图片来源:《里斯本丸沉没》预告片)
而此时,中弹的波特中尉,看着冲出舱底的那些战友们的背影,慢慢闭上了眼睛。
越来越多的战俘冲到了甲板上,但又一幕悲剧发生了:
随着一声巨响,三号舱通往甲板的木梯彻底断裂了。
这也就意味着,困在舱底大部分皇家炮兵战俘,不可能再爬上来了。
海水慢慢淹了上来,他们依然试图想用抽水泵抽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战友们。
这时候,三号舱底里不知道谁提议了一句:
“我们为他们唱一首歌吧……”
后来,不止一个幸存的英国战俘都清晰地记得,他们在甲板上听到了来自三号舱底部的合声吟唱:
“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
到蒂珀雷里是一段漫漫长路哟~
It's a long way to go.
还有得我长途跋涉的呢!
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
到蒂珀雷里真是风尘仆仆啊!
To the sweetest girl I know!
只为见我最最心爱的女孩一面。
Goodbye, Piccadilly,
再见了,皮卡迪利大街
Farewell, Leicester Square!
再会咯,莱切斯特广场……”
这首歌叫《蒂珀雷里在远方》 (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是一首英国军人从一战唱到二战的军歌,也是一首怀念家乡的歌谣。
已经不可能回到家乡的,并不止被困在三号舱底的那些英国皇家炮兵们。
冲上甲板的其他英国战俘发现,“里斯本丸”号很快就要沉没了。
他们除了跳海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而看似平静的大海,将会是他们下一个地狱。
5
1942年10月1日傍晚,中国舟山群岛附近海面。
丹尼斯·莫利从船边慢慢滑下来,跳进了海里。
丹尼斯几乎是最后一批离开二号舱的人,当时二号舱也已经进水,他其实是游到出口再爬出来的。当他爬上甲板的时候,“里斯本丸”号的船尾连同三号舱已经沉入了海面,只有船头还露出来。
10月份的海水已经有点冰冷,但相比于舱底的地狱生活,丹尼斯已经觉得好上一万倍了。
但很快,他发现自己想错了。
此时的海面上,已经密密麻麻漂浮着从舱底逃出来的英国战俘了。他们抱着各式各样的漂浮物:船板、木制枕头、救生圈等等,在等待日本人的救援。
日本人当时已经控制了中国的东部,包括舟山群岛一带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势力范围。而在“里斯本丸”号沉船的海域,确实已经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日本人的舰船,有驱逐舰,也有民用船。
“里斯本丸”号的沉船地点
“日本人难道不想救我们?”
丹尼斯惊骇地想到了这一可能性,但随后发生第一幕,更让他震惊不已:
枪声再度响起。
周边所有日本船只上的日本兵,开始举枪对着在水里挣扎的英国战俘射击。
有些船甚至架起了机枪,开始扫射。
日本人根本就没想着让这些英国战俘活下去。
丹尼斯看到,一些本不会游泳的战友,因为不想漂在海面上成为日本人的活靶子,选择自己沉入水面,而一些水性好的战友,索性放弃了向岸边游去的想法,开始向外海游去——他们宁可最终被大海吞没,也不愿被日本人射杀。
此时的海面,已经成了日本人血腥猎杀的狩猎场。
惊骇、恐惧、悲伤和绝望的情绪笼罩着丹尼斯,他知道不久之后,所有战俘的命运都会是一样的:要么被淹死,要么被射杀而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丹尼斯看到另一个方向开始出现了一些小黑点。
那是一艘艘的小渔船。
“又是日本人的吗?”
丹尼斯这一次还是猜错了。
他和在海水中挣扎的战友们,将迎来这一天唯一的生还希望。
丹尼斯·莫利
6
1942年10月1日傍晚,舟山群岛海面。
林阿根划着一条小舢板,在搜寻海上漂浮的外国人。
林阿根那一年18岁,是附近的渔民。这片海域附近有青浜岛和庙子湖岛两座小岛,生活着200名左右的中国渔民。
那天,林阿根一大早就听到附近海面传出一声巨响,到了傍晚时分,就听到乡亲们在喊:快划船,出去救人!
当时的情况其实是:“里斯本丸”号沉没时,船上运输的一些包括布匹在内的货物都浮了上来。最先出海的中国渔民,是想去捞一些布匹,但他们很快就发现海面上漂浮了许多落水的外国人。
渔民们立刻就把船上的布匹抛下,开始救人。
由于渔民的船大多非常小,一次拉不上几个人,所以大家开始奔走相告,凡是家里有船的,全都开出来救人,一艘船救不了多少人,就一次又一次反复救。
而此时,海面上还停着日本的军舰和其他船只。
中国渔民并非不知道:他们的营救行为,可能会惹恼日本人,甚至招来报复。
但一艘艘的小渔船,依旧顽强地穿梭于海浪之间,救回一船又一船的英国人。
图片来源:《里斯本丸沉没》预告片
看到中国渔民出现,日本人停止了射击。
不久之后,日本船只也开始救人了。
这并非是日本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场“猎杀行动”一旦有了目击者,就不可能保守住秘密了——如果有人将“杀俘”这件事泄露出去,日本将在国际上面临滔天指责。
最终,中国渔民一共出船45艘,共65次,救回了384名在海面上苦苦挣扎的英国战俘。
林阿根一个人就救了八个人。
上岸后,渔民们把家里能拿出来的吃的和穿的,都拿给了浑身湿漉且皮包骨头的的英国战俘。
这些渔民其实生活并不宽裕,有不少人家甚至还是饥一顿饱一顿,但他们还是尽己所能,有的渔民甚至还拿出了珍藏的鸡蛋和鱼干。
他们其实未必知道自己救的究竟是哪个国家的人,只知道他们不是日本人,很可能是和日本打仗的人。而且当地流行着一句俗语:
“救人一命,天上一星。”
7
就在渔民救上英国战俘的第三天,日本人包围了青浜岛和庙子湖岛。
200多名日本士兵登岛,逐家逐户搜查,甚至殴打中国渔民,要求他们交出所有救上来的英国战俘。
381名英国战俘被拉了出来,被迫重新登上日本人的军舰。
临别之际,除了再三道谢之外,他们留下了不少物件给中国渔民,想尽可能表达自己的谢意:钢笔,戒指……
而很多战俘在临别前,悲凉地对收留他们的中国渔民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意思是想告诉他们:
“我们这次去,肯定不会再活着回来了。”
而在一个翁姓中国渔民的家里,伊文思、法勒斯和约翰·斯通三名英国战俘对主人表示,他们实在不想再落入日本人手里了。
于是,这位翁姓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在海边的一处隐秘山洞里,把三名英国战俘藏匿了起来。每天,他就让自己的14岁女儿去给三名战俘送饭。
直到风声过去后,渔民们联系了各方面的力量,经过中国军民的接力传送,在两个月后,这三名战俘被安然送到了在重庆的英国领馆。
1942年10月,伊文思、法伦斯、詹姆斯顿三名获救盟军与中国军民在舟山合影
而也正是因为这三名抵达重庆的英国战俘的叙述,关于“里斯本丸”号沉没前后的故事,才被公之于众。
英国立刻向日本提出严正抗议,但日本拒不承认。
由于是战争年代,这件事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战争结束后,曾有过一些零星的报道,并且英国人写过一本相关的历史书,但总体而言,关于“里斯本丸”号的故事,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直到2014年,一个叫方励的制片人在偶然的机会中听说了这件事。
然后,他就决定把他拍成一部纪录片。
整整十年,这部纪录片最终上映。
“里斯本丸”号的故事,终于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
(本文完)
2019年10月20日,“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在舟山向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林阿根老人表示感谢
馒头说
看完《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庆幸”。
庆幸的是,有方励这样一个那么“轴”的制片人和导演,那么执着,那么敬业,那么严谨,那么努力地去还原一个历史上的片段。
实事求是地说,在一战和二战的诸多片段中,“里斯本丸”号沉没这个片段并不算很大,但却有足够的张力——无论从情节的转折还是多方的视角。
关键,它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
而庆幸的是,在它即将在历史长河中湮没的时候,终于有人给了它一个尽可能完整的版本,真实的版本。
不要小看这件事。
打开日文的维基百科,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当初那些在“里斯本丸”号上的日本当事人给出的所谓“回忆”,是和英国人以及中国人所叙述的版本有不少出入的:
在船上,战俘们每天都被供应米饭、汤、咸牛肉,还有绿茶;
在货舱等待救援,是征得战俘同意的,且没有证据证明是让他们等死;
日本人给战俘们留下了牛肉罐头和各种物品;
并没有发生射击落水战俘行为;
主要是日本人营救了英国战俘……
所以,所谓历史,它确实真实发生过,但如果要还原它的真相,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且,有时候还要和时间赛跑。
今年9月6日,《里斯本丸沉没》纪录片在中国上映,而片中接受方励采访的当年“里斯本丸”号上的最后两名幸存者,丹尼斯·莫利和威廉·班尼菲尔德都已经去世了,林阿根先生也已不在人间。
当年的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了。
但他们的采访、回忆和影像资料,都留了下来。
包括有BBC当初的报道,新华社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当然,还有这部《里斯本丸沉没》的纪录片。
感谢所有参与记录这段历史的人。
历史不会忘记。
(全文完)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导演:方励,2024年(正在上映))
2、“British POWs sank with the Lisbon Maru - should it be raised?”(https://www.bbc.com/news/stories-44814053)
3、 “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 (http://www.lisbonmaru.com)
4、「りすぼん丸沈没ニ関スル件報告」『昭和十七年 陸亜密大日記』56号2/3、JACAR(维基百科日文版 “りすぼん丸”词条)
5、《80年前,中国人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始末》(《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9月3日)
6、《中国故事|里斯本丸不再“沉默”》(新华网,2024年9月16日)
7、《如果不是中国渔民,这场船难死亡人数会超过泰坦尼克号》(果壳网,9月19日)
8、《里斯本丸沉没,“只有中国人能拍”》(姜浩峰,《新民周刊》,2024年6月19日)
9、“Henry William Moncrieff Paul STEWART”(https://www-militaryimages-net.translate.goog/media/henry-william-moncrieff-paul-stewart.150926/?_x_tr_sl=en&_x_tr_tl=zh-CN&_x_tr_hl=zh-CN&_x_tr_pto=sc)
10、“里斯本丸”号遇难者名单(https://www.roll-of-honour.org.uk/Hell_Ships/Lisbon_Maru/html/mn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