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24】四部“贺岁档”电影:妥协,还是不妥协?

文化   电影   2024-02-19 09:02   上海  

由于提前一周陪家人去广东逛了一圈,春节期间有时间留在上海了。

既然能闲下来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春节档的几部主要电影给全看了。

于是,大年初二和大年初三,两天时间,一口气看了四部春节档,可谓是马不停蹄。

四部看下来,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这四部电影其实底层逻辑都有一个关键词:“妥协”。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四部关于“妥协”的电影。

接下来,想按照我自己的观影顺序,来谈谈对四部电影的感受。

老规矩,声明两点:

1、自己掏钱买票,纯属个人观感。

2、会涉及剧透,没看过还想看的慎点。



1、《飞驰人生2》

当四部电影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选择先看《飞驰人生2》。

倒不是对赛车电影或韩寒先生有特别的偏爱,而是我看过《飞驰人生》第一部,对导演和演员的水平以及剧情的设置有大致的了解,知道这是一部很“稳”的电影——应该不会出人意料地特别精彩,但也绝不至于大跌眼镜地特别难看。

事实证明,我的猜想大致还是对的。

这是一个赛车手张驰(沈腾饰)原本已经和自己的人生妥协,但最终决定再搏一把的故事。

在如何玩文字梗和如何恰到好处地展现自嘲式幽默方面,韩寒已经是轻车熟路了,更何况还是赛车题材。这个题材的电影在韩寒手里,就像是一个已经玩了十多年的小魔方:他完全清楚需要几步达成最后想要呈现的结果,区别只是在于过程中给你添几个还是减几个花样罢了。

当然,有一点韩寒是放弃了:女性。与第一部至少还象征性出现一些女性角色之外,在这部里,韩寒完全放弃了女性。

既然没有女性角色,那就只能看男性,男性角色里,其实主要看的还是沈腾。

如果说《飞驰人生》第一部找沈腾出演有点出人意料的话,那么看完后大家已经明白:如果要拍续集,没有沈腾不行(第一部里尹正还是挺出彩的,但第二部里已经有点等同于路人了。张本煜的表演无功无过,曾经的“万星人”辉煌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配角里,贾冰和魏翔的水准一直在线)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演员来类比魏翔,现在越来越觉得是吴孟达——不仅仅是只作为谐星的吴孟达,也是《喜剧之王》和《食神》里的吴孟达。能谐能邪,能正能反,能文能武。
所以观众能一开始就接受那个其实挺离谱的设定:

沈腾在第一部结束时明明已经以动人的曲线飞出了巴音布鲁克赛道,甚至在空中已经响起了煽情的“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旋律,但在第二部又毫发无伤地回归了———只是通过旁人口述受了多少伤(后来比赛时愣是一点没看出来)

电影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照样是韩寒喜欢的“颓废与振作相互纠缠”+“赞助和哭穷循环往复”,基本就是用一个驾校场景就性价比极高地完成了。后半部分是他拿手的赛车戏。

分界点就是沈腾独自驾驶教练车发泄后翻车,倒悬,痛哭的那场,那是沈腾在这部电影里表现的高光时刻,也是男主产生“不妥协”心态的重要动因交代。

前半段大家可以当小品看,后半段我觉得其实才是韩寒的实力体现——考虑到很少有导演真的有专业赛车手乃至冠军赛车手的经验,所以韩寒的赛车戏确实堪称业内一流:爆燃,爆爽。

圆满的大结局是在观众意料之中的,为此导演还花了一些小心思:个人赛变成了团队赛,强行让对手上头退赛,保证沈腾拿第六名就能上演完美大结局。

只是其中有两个点,我个人觉得想不通。

一个就是逢考必挂的孙艺洲,凭啥摇身一变,就成了天才领航员?这种身心二元矛盾论实在有些难以解释。

相对于第一个,第二个我觉得更是有点讲不通:

在第一部里,年轻五岁的沈腾经过刻苦训练,超常发挥,玩命冲刺,才跑出了59分58秒的惊世骇俗成绩;到了第二部,年老了五岁的沈腾,拖着一副医生警告说再也不能开车的病体,基本没有经过什么成功的康复训练和开车训练,开着一辆缺斤少两的半成品车,途中还遭遇对手恶意别车和冰雹天气,居然就这样能把自己五年前的最佳纪录给破了?

这也行?套用韩寒在电影里设计的那句台词:

“观众知道有主角光环,但主角光环好歹要TMD遵守点基本法啊!”

但毕竟是一部皆大欢喜的贺岁片,看过,笑过,爽过,就挺好的了。在这一点上,《飞驰人生2》做得还是不错的。

但从第二部的设定来看,如果将来还要有第三部,得另起炉灶了吧。


2、《热辣滚烫》

说句实话,现在有点不太敢评这部电影。

这些天来,看了一些观点和评论,感觉赞扬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而批评则变成了一块吸引一些嘲讽乃至恶意攻击的磁铁。

但转念想想,自己买票看的电影,总有权利说说自己的感受,对吧?

《热辣滚烫》绝不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但真的要说它有多好,我确实也不觉得——从故事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甚至还不如贾玲的上一部作品《你好,李焕英》。

我们可以尽量理性客观一些来聊聊这部电影。

这依旧是一个关于“妥协”的故事:贾玲饰演的乐莹原本想向整个世界妥协,却被一步步逼向生活的死角,最终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自杀未遂的她决定放弃妥协,走上了自我蜕变之路。

这部作品翻拍自日本的《百元之恋》——在我看来,贾玲翻拍得既失败,又成功。

《百元之恋》海报
先说失败的地方吧。

很遗憾,《热辣滚烫》完全无法展现出《百元之恋》里那种弥漫在整个屏幕里,侵蚀到观众骨头里的那种“丧”和“绝望”。在《百元之恋》里,安藤樱饰演的一子同样是无业啃老,同样是邋里邋遢,同样是四处碰壁,但却能让观众深刻融入进去——好郁闷,好压抑,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啊……

但自从贾玲决定翻拍这个剧本,其实从某种角度就注定不会成功。

这并不能怪她,因为《百元之恋》的底子是日本社会特有的“丧文化”,这个“丧”群体具体表现为低欲望,低消费,低目标,放弃与命运的争斗,接受失败的结局,而与之相关也已经形成了一批以《不求上进的玉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为代表的类型电影。

但中国至少就目前而言,其实并不存在这种文化土壤的,哪怕是近些年一些人喊的“躺平”,和“丧文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所以贾玲肯定也意识到,如果真实翻拍,即便不考虑专业以外的掣肘,肯定也会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中国的大多数观众其实是很难理解这个人物的。

所以贾玲把女主的“丧”改为了“讨好型人格”(事实上,贾玲的“讨好型人格”设定并非没有瑕疵,比如家里一直让她工作她却一直不工作,又比如表妹让她录节目,非常抵制并且骂了脏话),并且加重了她身边世界的恶意:闺蜜为男友背叛她,妹妹为房子要求她,表妹为工作利用她,老板为欲望猥亵她,再加上一个心上人其实并不承认她。

最关键,还给女主加了一个重要元素:肥胖。这点我们放到后面再说。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为女主最后的蜕变做铺垫,攒动机。

应该说,就这一点而言,贾玲的修改我觉得是成功的,再加上她和团队擅长的笑料堆积,一部适合春节档的电影就自然而然出炉了——如果不这样改呢?为什么不这样改呢?

但是,这也导致了在观看贾玲前半部分被压抑的情节时,其实挺难代入的(尤其还穿插着不少笑料)。在看《百元之恋》时,大家会为安藤樱捏把汗:振作起来!再加把劲啊!但在看《热辣滚烫》时,大家吃着爆米花,看着笑料梗,其实都在默默等贾玲减肥成功后亮相的那惊艳一刻。

这也是我说的《热辣滚烫》在故事完整性上有所欠缺,但我觉得贾玲确实也已经做到她所能做的了,甚至加进了一把“双刃剑”。

于是就要说到“肥胖”这个焦点了。

作为一个长期也算是坚持轻度健身的人,我深知贾玲减去这100斤背后所需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那真的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我看到网上有人说:“给我赚一个亿,我也愿意减这100斤”,这恰恰把逻辑关系搞反了:是你要有这减100斤的毅力和行动力,才可能有赚一个亿的机会。

但这场成功的减肥,是不可能不带来高度的关注和议论的。贾玲之前自己说过(大意如此)

“我之前不想在公众面前现身,就是希望大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身材变化上,而是集中到作品本身。”

但这可能吗?君不见,电影还未上映,宣发关于贾玲瘦身100斤的各种“神秘海报”和文章早已铺天盖地——如果真的希望观众关注作品本身,这些海报和文章又是哪来的呢?

必须要承认的是,贾玲瘦身前后的惊人对比看报道,贾玲之前还特地为角色先增肥,肯定会给电影带来更多的关注和话题,也让最后亮相的高潮更让人印象深刻——这无法避免,其实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真的就电影作品本身而讨论,“减肥”不仅仅会造成“剧透”(就像我前面说的,大家都已知道贾玲之后会逆袭),其实还会把人带偏。

在《百元之恋》里,安藤樱一开始就不胖,只是稍微有些垮,然后决定练拳击后,体型的变化也不是非常明显,只是更精干了一些——她后来走上拳击台,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镜头:手臂还是细得和麦秆一样,二头肌得拿放大镜找。

这也就让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聚焦到了她战胜自我乃至自我蜕变这件事本身。安藤樱正式走上拳击台前,也有一小段慢动作特写,大概小几十秒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绝非她形体的改变,而是她眼神和整个气质的前后变化——在这一点上,安藤樱演得特别棒。

而《热辣滚烫》中也有一段贾玲登台前亮相的镜头,各种角度,各种慢动作,大概接近两分钟,并有一个和镜中过去的自己的对比。当然,我理解这是一个完全应有也是她应得的仪式感展现,但很可能会把一些观众的焦点简单定格到了“胖”和“瘦”的对比上——我相信贾玲想表现的绝不只是这个。

我们都知道,“肥胖”并不等于懒惰,并不等于颓丧,更不等于不成功,而减肥是挑战自我和战胜自我的体现之一,也绝非全部——连贾玲自己也一再强调不希望观众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减肥电影。

但是没有办法,在整个剧本塑造和电影展现中,《百元之恋》的安藤樱不需要通过减肥就能展现自己的成长和突破,而在《热辣滚烫》设定里,贾玲如果不胖,之前的一些情节似乎就有些站不住脚(这恰恰又体现了这个社会对“肥胖”的偏见),而之后的高潮又不会那么出彩。

更何况,片尾纪录片式的呈现贾玲减肥的艰辛过程,一方面当然是体现了贾玲对观众的真诚,但另一方面,还是再度加深了“减肥”这个标签——我在疫情期间加过一个香港药代的微信咨询一些药物信息,昨天她刚给我发来了推销口服司美格鲁肽的推广,标题就是《看看贾玲!再不瘦真对不起自己了!》

说到结尾,《百元之恋》和《热辣滚烫》的结尾是不同的。

《百元之恋》中,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安藤樱看到等在外面的拳击手前男友,在痛哭之后,乖乖地被牵着手吃东西去了。

《热辣滚烫》中,同样状态的贾玲看到了等在外面的雷佳音,大胆地说出自己并不喜欢吃牛蛙,面对邀约,说出了“看心情”。

我觉得两种结尾都很棒。

前者挺真实的,现实哪有那么热血鸡汤,湘北哪怕赢了山王工业,也是要被淘汰的。但后者又在真实中给人注入了一丝希望:敢自我,敢表达,敢拒绝,敢强大,每个人都是这么希望的,而且真的是有人会慢慢做到的。

这两种情况在现实中都会出现,不矛盾,这才真实。

而《热辣滚烫》最后的最后,也挺触动我的:

贾玲挎上包,脚步开始加速,然后又开始一拳一拳挥击起来,留下一个跃动的背影。

她会从此走上拳击道路?绝对不会。她会由此成为白富美?应该也不会。她最后的最大概率,可能还是回父母的那个小超市去帮忙。

但那又怎么样呢?此前此后,人已经是两个人了。

上一个让我如此触动的背影,还是在八年多前的《欢乐喜剧人》第一季。

在那一季上,当时还绝不能算“腕儿”的贾玲在《喜剧啊,喜剧!》里扮演一个一直演龙套角色的女演员,喝啤酒喝到吐,男朋友威胁她不放弃就分手,她却选择了坚持:

“我真的喜欢!”

然后,在《喜剧之王》那段经典的BGM中,贾玲开始奔跑,大屏幕上出现一代又一代经典喜剧人的经典画面。


贾玲在《喜剧啊,喜剧!》的表演中
如今,贾玲已经跑到很多人的前头了。

当然,这并不代表她的作品都是无可挑剔的——好在她毕竟是在一直努力地奔跑。

所以,多听一些对自己作品的各方面声音,相信对贾玲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衷心希望,她能越跑越好,而中国的女性视角电影,女性创作电影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3、《红毯先生》

最新的消息是:《红毯先生》宣布退出春节档。

但事实上,我本来就没搞懂:作为一部非“合家欢”式的贺岁片,《红毯先生》为什么会要挤进春节档?哪怕作为一部电影节的参赛影片都要好一些。

《红毯先生》也是在讲述一个“妥协”的故事,只是反了过来:

刘德华饰演的影帝刘伟驰——显然就是刘天王自己——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肯妥协的人,所以他想要通过体验农村生活再拿影帝,想要认真拍短视频以获得年轻人的认可,他注重每一个细节,规避每一个风险,承受每一种压力。

最终,他发现自己认为正确的且一直坚持的东西,可能未必是他想的那样,于是,他选择了妥协。

全剧看完,我挺羡慕导演宁浩的,因为他已经多少拥有了想拍什么就能拍些什么的能力和地位,而不用太在意外界或别人的看法。

比如这部《红毯先生》,其实里面充斥着各种对娱乐圈和电影圈的揶揄和讽刺,到了“痛打投资人”那段,几乎已经是摆到台面上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宁浩这部电影是一部会得罪人的作品,而且是无差别扫射:只会玩概念烧钱的汽车投资人(有人说是张小龙,我觉得差太多了,怎么也是贾跃亭更接近些);靠“大棉袄”搏国际奖的一些中国电影;某站短视频,动保人士,网络喷子……但他似乎并不在乎。

他连自己也没放过,说盖里奇,说奉俊昊,都是对外界说他模仿的一种自嘲式回应。

当然,给宁浩这份底气的重要支撑人物,还是刘德华。

从这一点上说,我更佩服刘德华。

刘伟驰这个角色,其实可以看做是刘德华对自己的大胆解剖。而有一些桥段,比如隐婚,比如和杀猪的农民虚情假意称兄道弟,比如对网站的年轻女编辑动了心却又瞻前顾后怕被偷拍,这些情节是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真实和虚假的混淆的:是不是刘德华这种明星,在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刘德华不怕,他真诚地把一个台前天皇巨星的幕后彷徨、焦虑和迷茫,都展现给了大家——是不是真实的我也是这样的?我不解释,你们自己体会。

到了刘德华这个年纪,这个地位,他也确实是真的可以拍一些自己想拍的片,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了。

电影中有一个桥段,具体台词我忘了,就是扮演导演的宁浩和扮演刘伟驰的刘德华,相互吹捧了一句,大致意思就是“你总是能启发我”,这很难不说是两个人真实的内心感受。

那头猪的逃脱,促成了全剧的高潮,而这头猪本身就是宁浩的一个意向指征。

但我个人却还是最喜欢那个结尾:刘伟驰颤颤巍巍地骑上了那台平衡车。

其实整个镜头取景并不是很好,而且显得有些拖沓,但却很能让人心生感触。我看到有个评论说那台平衡车象征刘伟驰一直看不上却又驾驭不好的的“短视频”,我倒不是这么想。

平衡车其实就象征着刘伟驰一路走过来的人生:看上去风光无限,但其实也是如履薄冰,他一直想努力控制自己每个动作,但其实肌肉越紧张,平衡车就越难驾驭。

到最后一幕镜头,刘伟驰索性放松了身体,而他对平衡车的驾驭也立刻变得流畅自如起来。

很多事情,最怕“认真”二字,但有些事,在你做出一些让步和妥协,换到对方位置考虑一下之后,也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解决方式。

《红毯先生》不是一部贺岁片,甚至很难说是一部商业电影。

但看完之后,我还是挺喜欢的。


4、《第二十条》

去年评老谋子的电影,有些让我哭笑不得。

那部《满江红》,我是快下档的时候去看的,然后写了篇文章,说结尾不太合情理,整个过程我个人觉得还挺好看的。结果有少数几位读者在后台盯着我要我承认,是“收钱为片方做营销”,是“洗地”——我还真没见过哪个片方宣发那么大方,电影都快下档了还投钱让人营销的。

现在,《第二十条》来了,看完我还是得说:挺好看的。

老谋子就有点像那种底子好的学霸,只要别让他在考试前疯狂通宵操机刷剧喝大酒,心思放在学习上,考试态度端正点,那么最后出来的成绩,大差是差不到哪里去的。

《第二十条》讲的也是一个和“妥协”有关的故事:

雷佳音饰演的韩明作为一个挂职检察官,一个“自己已经成了夕阳”的中年男人,原本已经向生活妥协,想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掺和就不掺和,但经历了自家儿子和经办案件的多重催化,最终决定哪怕要付出代价,也不能让“法”向“不法”妥协。

这部电影选的题材其实是挺沉重的,但却成了四部贺岁档电影中唯一一部让我笑出声的作品,尤其是雷佳音凉皮放芥末的那段,虽然手法很传统,但整个影院里笑出的猪叫声还是此起彼伏。

从这个角度上说,老谋子选角的眼光以及展现演员能力的手法还是让人佩服的。一个雷佳音,一个马丽,如果没有这两个东北人叽里呱啦的高频率对呛以及各种鲜活生动的语言和表情,这部剧的笑料至少要减一半。再加上“马队”陈明昊的掺和(三人饭桌上一场戏以及车内一场对白绝了),甚至已经不需要张译扮演的张主任那嘴唇微抖的细节表现了。

但如果你仔细想想,这部电影其实把这些笑料全剥离,故事也是完全成立的,甚至换个导演来,可以拍出完全不同的一种风格出来。

这可能也是老谋子比较“老谋深算”的一个地方——他其实是在“既要又要”:又要展现出一个严肃题材并发人深思,又要挤进贺岁档增加笑料迎合市场。

不能说老谋子做得天衣无缝,这部电影还是有些瑕疵的,包括有一些细节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总体上还是成功的:我相信还是不少观众在笑出眼泪的同时,能有一些关于公平和正义的触动。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意义呢?大家哈哈一笑,然后靠几句类似“所有正确的事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而不去做”的鸡汤话,就能推动社会进步了?相信更会有专业人士会有些悲愤:这也就是拍电影啊!现实中会这样吗?一个检察官会那么卑微吗?会那么执著吗?环境允许吗?

但,这就是电影啊!

把所有的期望全寄托在这一部电影身上,当然不可能。但这个社会法治观念的普及,人性善恶的分辨,客观明理的氛围,包括“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种观念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正是需要全方位——包括这类电影——日拱一卒,聚沙成塔才能慢慢实现的。

我们尊敬所有幕后默默推动和奋斗的人,但有一部正向推动的电影,哪怕有点插科打诨,哪怕有些不合逻辑,就对大众起到的普法作用而言,有,肯定比没有好,对吧?

从这一点说,老谋子也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他其实也早到了可以拍一些自己想拍的题材的年纪和地位,他完全可以选一些轻松好玩又能保证票房的电影,但他会选择拍《一秒钟》,会选择拍《第二十条》——平心而论,要拍成这样,还是需要一些功力和执著的。

赵丽颖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必须承认,这几年国产电影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三六九,拉现钞”的“段子合集”式的“小品电影”,但我相信,一个生态要建立起来,总是要允许多样性的存在,而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终“优胜劣汰”的机制还是会慢慢建立起来的。

现在的国产电影,要说全面成功,肯定为时尚早。

但很欣喜,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电影人已经在路上,并且在加速前行。

路,总是要一步步走出来的。

加油!


(全文完)

馒头说
来来来,听馒头说一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