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双林:中国黏菌的多样性研究

百科   2025-01-21 21:31   湖北  


“黏菌,作为原生生物的一种,兼具真菌和原生动物的某些特征,在生物演化进程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南京师范大学陈双林教授在中国菌物学前沿论坛暨中国菌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议及期刊编委会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国黏菌的多样性研究”的报告。



陈双林教授对黏菌分类学和物种多样性的系统梳理。他指出,早期中国的黏菌研究主要由外国学者在部分地区开展,而国内也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进行了相关调查。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黏菌分类学研究进入现代阶段,李玉院士领导的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广泛深入的物种多样性调查。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陈双林教授团队主要聚焦于黏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联。以浙江天目山为起点,他们选取树皮黏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样地设置与数据分析,揭示了树皮黏菌群落的季节性和年际分布规律,发现树皮基质的 pH 值和季节变化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素。此后,研究拓展至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涵盖凋落物黏菌等更多类型。研究表明,凋落物黏菌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树皮黏菌,且两者受不同环境因子影响,如凋落物黏菌群落随季节和气象因子变化显著,而树皮黏菌群落与树种、海拔、基质特性密切相关。



在宝天曼及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中,针对土壤暗孢黏菌群落,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分析,发现不同林型下土壤暗孢黏菌的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且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与黏菌群落紧密相关。进一步对北亚热带多个地区的研究显示,地理分离对黏菌群落的影响大于森林类型,这一发现为理解黏菌的分布格局提供了全新视角。


在探索中国不同生态环境下黏菌群落的征程中,陈双林教授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极端环境。在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的寒温带针叶林(泰加林)地区,他们深入研究黏菌与细菌、真菌群落的组装和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黏菌和真菌群落的组装过程主要受扩散限制和漂移影响,而细菌主要受随机过程和同质选择影响。环境因子对细菌多样性影响更为显著,但对黏菌和真菌的影响相对较弱,且黏菌和真菌在局部和跨区域尺度上面临较大扩散限制。此外,细菌与真菌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远比黏菌与细菌、黏菌与真菌之间更为复杂,且大兴安岭地区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更为多样。


陈双林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黏菌多样性的认知,更为深入理解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宝贵资料。他的工作在菌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报告内容可上食用菌在线学习平台蘑菇通观看。

蘑菇通网址:

https://www.mogutong.com/

或打开蘑菇通公众号—全部课程—观看课程


精彩推荐









易菇网
易菇网官方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发布食用菌行业资讯,普及食用菌技术,促进食用菌行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