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仁:大球盖菇品种选育及秋种冬收栽培技术研究

百科   2025-01-30 22:11   湖北  

2024年中国菌物学会大球盖菇(红松茸)产业分会年会暨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研发首席王卓仁作了题为“大球盖菇品种选育及秋种冬收栽培技术研究”的精彩报告。


在品种选育方面,王卓仁副研究员针对 10 种不同培养料展开晚秋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经过严格的实验对比与数据分析,发现棉杆屑、芦苇渣、玉米芯与桑枝屑作为栽培原材料优势显著。而木屑、稻草、香菇废渣、玉米秸秆、豆秸单独使用效果不佳,需与其他材料配合且充分发酵,否则易在接种后因培养料继续发酵引发高温烧菌问题。研究还表明,南方秋季接种时,培养料发菌期间以不覆土为宜,覆土层会阻碍料温散发,导致烧菌。


“鄂黄球盖 1 号”选育及秋种冬收试验是此次研究的一大亮点。王卓仁副研究员对 5 个不同来源菌株进行品比试验,综合产量、单菇重及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分析等多方面评估,3 号菌株 “鄂黄球盖 1 号” 表现突出。同时,ISSR 分子鉴定进一步确定了各菌株的遗传差异,为品种选育提供了有力的分子生物学依据。此外,研究明确不同接种时间对菌株出菇影响显著,为实际栽培提供了精准的时间参考。


在栽培技术创新上,“秋种冬收”模式成为关键成果。传统秋冬接种春季出菇模式,低海拔地区10月底至11月中旬接种,海拔高于600米以上地区可以提前到10月中下旬接种,该模式一般在翌年2月底至3月初开始出菇;而新的秋种冬收模式于9月接种,11月出菇,在晚秋初冬收获高品质鲜菇,契合市场需求,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效益最优选择。该模式涵盖快速制种、培养料充分发酵、秋季提早播种、二次铺料发菌、冬季保温催蕾育菇等一系列创新技术环节。例如,优化后的栽培料配方如玉米芯55%、杂木屑30%、稻壳10%、麸皮5%组合,经实践验证能有效提升产量与品质。5%的麸皮可以提高大球盖菇的产量,改善口感,在前期发酵时也可以起到缩短时间的作用。


栽培料的处理方面,王卓仁副研究员强调,生料一定要将料预湿透,若料草浸水时间过短,或吸水不均匀,在铺料接种后的2~3天,料温将明显升高,往往超过32℃,影响菌丝生长。他建议,在发酵方面,可以借鉴平菇的发酵方式,至少翻堆2次,以翻堆3-4次为宜。培养料发酵成熟的标志是料堆的中间部位大量形成白色石灰粉状的高温放线菌,闻起来有特有的菌体清香味,没有很重的酸味、臭味。湖北地区铺料要薄一点,以免烧菌,铺料的厚度要在15公分以下,粗料不能超过18公分。王卓仁副研究员介绍了一种“二次铺料,二次接种”的铺料新模式,该模式能很好地避免烧菌。接种应该在气温较高季节,等菌丝长到三分之二以上或长满料床,外界气温降下来后再覆土,切忌料温较高时覆土。


此外,王卓仁副研究员介绍了大球盖菇的几种栽培模式。他认为,郧阳区君康公司的“秋种冬收”栽培模式效益好值得推广。该公司通过低价购买受到杂菌污染的香菇菌棒,进行发酵后铺料接种,栽培出的大球盖菇产量高,菇质好。


王卓仁副研究员的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大球盖菇产业在品种优化、栽培技术升级等方面的进步,有望显著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报告内容可上食用菌在线学习平台蘑菇通观看。

2024年度蘑菇通热门课程合集已出,新年不停学。

蘑菇通网址:

https://www.mogutong.com/

或打开蘑菇通公众号—全部课程—观看课程

精彩推荐










易菇网
易菇网官方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发布食用菌行业资讯,普及食用菌技术,促进食用菌行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