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遇不可求” ——靖州采挖到野生鲜茯苓 !

百科   2025-01-19 21:45   湖北  

1月16日,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平茶镇小岔村6组陆家坡三丘田,全国首次在国家权威机构工作人员的见证下,野生鲜茯苓采挖正在激动人心地进行着,在场众人目睹此景,无不欢欣鼓舞。此次野生鲜茯苓的成功采挖,为今后进一步推动茯苓量质提升,巩固靖州在茯苓产业的地位,带来了新引擎。


2024年12月13日,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发出在全县县域范围内寻找野生鲜茯苓的公告,在经过二十余天数千人次的精心地毯式搜索后,最终平茶镇小岔村村民胡趁碧在北纬26.19度东经109.21度海拔820米向阳山坡上的一株树龄约80年的马尾松下,发现了一窖具有科研价值已生长3至4年的野生鲜茯苓。胡趁碧立即向协会报告,协会先后数次实地核实、核查该窖野生鲜茯苓的状态,并向相关科研人员汇报情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董彩虹、博士生王淼立即奔赴现场,实地考察记录野生茯苓的生长环境,见证野生鲜茯苓的采挖并用影像记录。专家将生长野生鲜茯苓的松木树根完好锯下并妥善保存,在带至实验室后进行菌种分离和选育,培育更具推广价值的菌种。


“今天采到这个野生的茯苓,简直是太高兴了。茯苓的菌种其实一直是特别的单一,这个原因主要就是因为野生的种质资源的缺乏。现在茯苓的整个野生的种质资源,很难很难找到,真的这个是可遇不可求。在拿到这个种子之后,我们会从里面去分离这个菌种,未来能够通过这个野生的种质资源,创制出比较能在产业中,对产业发生巨大作用的这个良好的菌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董彩虹难以抑制激动的情绪,捧着刚采挖出来的野生鲜茯苓说道。


据悉,野生鲜茯苓的生长条件较为苛刻,只有在具有一定海拔高度、干燥向阳、较老树龄且无疫病的野生马尾松树下。当前全国人工种植95%以上的茯苓为“5.78”茯苓菌种,该菌种是1974年靖州县药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从野生茯苓中分离纯菌丝种而来的,它结束了单纯依靠菌核栽培茯苓的历史,使茯苓栽培进入了纯菌丝菌种栽培的时代。目前该菌种研发至今已有50年历史,面临着性状退化的窘境,急需寻找野生鲜茯苓种质资源,驯化、选育新的菌种,以稳定和提升茯苓的生长势、产量、品质等。


此次野生鲜茯苓的采挖和菌种分离对于科研和靖州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茯苓的生物学特性、生长规律以及菌种提取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茯苓的栽培条件和管理技术,提高茯苓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菌种的提取和保存也为全国茯苓和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加有助于推动茯苓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文章来源:红网时刻新闻怀化

精彩推荐









易菇网
易菇网官方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发布食用菌行业资讯,普及食用菌技术,促进食用菌行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