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本书的创作根基,是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开设的 “中国文化史” 课程。作者以此为依托,重新梳理架构、精心撰写。全书选取思想史的独特视角,运用 “典籍选讲” 的创新方式,按照历史发展脉络,依次对先秦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理学、明清之际思想以及清代三教混融的内容展开探讨。
在具体内容选取上,书中精心选钞了《论语》《孟子》《庄子》《抱朴子内篇》《佛遗教经》《佛说阿弥陀经》《坛经》《朱子语类》《语录》《传习录》《明夷待访录》《阅微草堂笔记》等经典典籍的部分篇章。以学术笔记的形式,分设多个条目进行深入讨论。一方面,紧密贴合文本原意,通过对字词、语句的细致解读,让读者精准把握经典的内涵;另一方面,跳出文本本身,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探究思想的演变轨迹以及不同思想流派.
读后感悟:
西方饮食结构中,动物脂肪、糖、盐以及精制碳水化合物的占比极高。在免疫系统看来,这些物质以及加工食物与有害细菌并无二致。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体研究,都清晰地表明,这种饮食会直接触发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当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体内细胞便会承受额外的压力,巨噬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也会受到刺激而变得活跃。在这个过程中,过量的炎症细胞因子被释放出来,而抗炎因子的生成量却相对减少。
长期摄入西方饮食,还会对正常细胞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它会致使细胞内的分子出现错误折叠和错位的情况,进而干扰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加速细胞的衰老进程。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其他可能引发炎症的有害代谢产物。不仅如此,西方饮食还可能加速端粒的退化。端粒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染色体,防止其受到损耗 。一旦端粒加速退化,就可能对细胞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体健康 。
读后感悟:
“汤姆叔叔” 所体会到的骄傲,本质上不过是对人们反复夸赞他顺从美德的一种回应,然而恰恰是这种骄傲,让他彻底沦为蓄奴社会里一个逆来顺受的仆人。
几个世纪以来,教堂、议会或是大众媒体不遗余力地塑造出 “好” 母亲与家庭主妇的形象,在情感层面上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在这样的影响下,女性至今仍深陷于这种自我认知中,而这种认知恰恰最有利于维持劳动性别分工的现状。
英勇的士兵备受公众敬重,这一现象促使大批男性群体不断涌现,他们怀揣着对荣誉的渴望以及对冒险的向往,主动奔赴战场。尽管这些事例看似平常琐碎,却生动地反映出社会观念对个人自我认知的深刻塑造作用,以及这种塑造如何进一步巩固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
我们对这些例子的选取,更确切来讲,是对这些例子的描述方式,实际上是我们道德判断的产物。而这种道德判断,只有站在当下我们自认为道德水平超越前代的视角上,才得以成立。
由于我们身处一个自认为道德上优于先辈的时代,所以我们笃定,诸如拥有所谓 “德性” 的奴隶、符合标准的家庭主妇、英勇无畏的士兵所享有的尊严,不过是纯粹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然而,倘若把我们置身于过去的时代背景中,想要区分错误的、“意识形态化” 的认可形式与正确的、遵循道德律令的认可形式,就会变得极为艰难。这是因为我们原本坚信不疑的那些判断标准,在过去的环境里,并非那般清晰明确、无可置疑,我们的认知也会受到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