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奥地利著名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小说《伐木:一场情感波澜》生动地描绘了戏剧中的人生。这部自传体小说创作于1984年,讲述了一群老朋友参加的“艺术晚宴”,原本是为了庆祝国家剧院男演员的邀请,但当其中一位朋友乔安娜意外去世后,晚宴变成了守丧仪式。尽管朋友们深陷悲痛,却并未被其困扰。相反,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勇敢地面对被压抑的情感,包括恐惧、愤怒、伤害和无助。
托马斯·伯恩哈德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独白方式讲述整个故事。他的角色如同旁观者,观察着他人的行为和反应,同时也深陷于自己内心世界。每个人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他远离人群,静观其变。
小说的主题涉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伯恩哈德认为,艺术并非高于一切,而是一种表达方式,真正的自我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描绘伪艺术家的虚伪和自私,他揭示了这一观念的荒谬。
《伐木》一经出版便引起争议。伯恩哈德的音乐家朋友盖哈德·兰佩斯贝格因书中描写不满,将其告上法庭,导致该书被警方收缴。这一事件使得该作品名声更盛。小说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尽管充满批判和讽刺,伯恩哈德提醒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维护自身权益和尊严。
读后感悟:
最近我发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不仅内容科普了许多知识,最令人惊艳的是,它散发着一种香气。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居然是使用环保桂花香墨印刷的,这真是让人惊喜,难怪总觉得它与其他书籍不同……快速翻动书页时,这种香味尤为明显!
提及作者埃莉斯·弗农·珀尔斯汀,作为一名生物学博士,她花了17年的时间进行广泛的实地旅行和研究后,走上了民族植物学家、天然调香师和教育家的道路。《芳香世界:香味的博物志》就像在她的引导下,带领读者在大自然中漫步,探索关于香气的历史和科学。
全书从花朵、种子、树皮、树脂、叶子和雄蕊等角度,讲述了许多故事,包括木材和树脂的香气,涉及乳香、没药、柯巴脂、沉香和檀香等。随后带领读者进入香料世界,探索小豆蔻、生姜、肉豆蔻、肉桂、藏红花等的故事。然后从盛开的玫瑰花园开始,引人入胜地描绘了芬芳的烟草吸引狮身人面像蛾到其花朵上的情景,揭示了香草的常见性,薰衣草和迷迭香等各自的缤纷故事。接着,从薄荷和松节油开始,讲述了有关蒸馏的故事,使我们了解柑橘、茉莉和麝香等香水香调的起源与传播。最后,作者带领读者一同探索现代香水与时尚,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情感和技术性的语气。
作者设法将每个细节联系起来,涵盖了进化论、历史、民族植物学、民族生物学和天然香料。书中关于植物的启示性信息以及它们产生香味的原因,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别是民族植物学方面以近乎神话般的科学笔触描绘,提供了历史记录并解释了不同时代药用和开花植物的应用,增添了一丝神秘气息。虽然“香几乎总是含有倍半萜烯”,但在我看来,它却总是变幻无穷的。这本书让香气得以发声——植物在整个历史中为她和调香师带来灵感——无疑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阅读这本书实在是一次让人回味的旅程,唤醒了人们对经常被忽视的感觉的好奇心。
读后感悟:
参观博物馆已成为旅游和周末休闲的热门活动。然而,当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展品时,如何才能真正领悟其背后的魅力呢?这就像品尝美食,如果不了解其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就难以体会其真正的美味。
《访古记》是一本引导我们深入挖掘文物故事的书籍。作者热爱文物,历时四年走访多地博物馆与文保单位,运用理性与细腻的笔触记录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书中不仅介绍了国家重点博物馆,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还探访了许多地市级博物馆,让那些鲜少受到关注的文物也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其中提到的女性轿夫让我印象深刻。轿夫不仅限于男性,女性同样可以担任这一角色,这在梁铜明代的石刻中得到了证实,展示了一种特殊的四人女性抬轿俑。这让我了解到,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少女性轿夫,反映了当时闽南地区开放的民风和不拘泥于礼法的社会风貌。
这些知识不仅增加了我们对文物的理解,也为我们下次参观博物馆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的文物之旅始于一位朋友的影响,这位朋友对文物的热爱深深打动了作者,促使他踏上了探索之旅。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文物的,更是关于热爱与探索的。通过亲身经历,作者带领我们走入博物馆的深处,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与魅力。
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能打动你的东西,一定能打动别人。”或许你会对书中某个文物产生兴趣,甚至开启自己的文物探索之旅。这是一份个人化的古迹文物探索集,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帮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