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这本书非常精彩。它从进化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友谊的概念,涵盖了人类之间的友谊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友谊,这些友谊被视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和动物的特征逐渐趋向于利用友谊来促进发展。举例来说,人类的面部表情有助于理解彼此的情绪,而受过训练的狗则通过眉毛的动作与人类进行交流。此书对比了群居和独行狐狸的亚种,分析了它们的行为和特征如何促进了友谊的形成。
从部落冲突中延伸出来的是群体之间的直接矛盾。部落内部的人之间存在友谊,可以和谐共处。然而,他们对待部落外的人可能表现为"去人类化",这解释了为何不同种族之间的相处并不总是融洽,甚至常常发生冲突。书中还解释了在德国迫害犹太人时,一些德国人与犹太人之间发生的"去人类化"现象。然而,许多德国人也伸出援手,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他们有优秀的犹太朋友。因此,不同群体之间的个体如果有交集,就会减少对其他群体的"去人类化"倾向。
许多大学和城市可以通过改善空间设计来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去人类化"现象。比如,大学宿舍可以实行随机宿舍分配制度。设计公共空间,让不同种族的人能够互相交流和理解。这也引发了城市设计的概念,说明万物皆可被设计。
这本书不仅仅是严肃的讨论,作者结合多学科知识生动讲述,引人入胜。我在阅读第一章时就被深深吸引。第一章讲到了狗因为"友善人类"而进化出了理解心理理论的能力,当你指向某个东西时,狗会看着你指的方向,理解你的提示;而其他动物则会看向你的手指,因为它们只关注手指的运动。这种能力是人类婴儿一岁后才会发展出来的。这让我开始思考家里的猫,也想测试一下它们的能力。
最后一章讨论了那些重视纯种宠物狗的人,把"纯种"视为高贵的人,通常也倾向于将人类分为不同等级,并展现不同程度的友善;而真正与家中宠物建立爱与联系的人,则不再在意品种。对我而言,这难道不是这样吗?
这本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涉及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城市建筑与规划,知识密度极高,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十分深刻。
因此,我决定尝试策划这本书。我向主任提出了想法,主任支持并同意我在选题会上报告这个选题。然而,我意识到需要提前获取版权的重要性,并在等待一段时间后才得到版权。在第二次选题会上做了报告后,终于通过了这个选题。尽管我尚未正式开始策划编辑工作,却成为了这本书的策划编辑。
读后感悟:
根据一般看法,平等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价值。这种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理论支持:英国的研究人员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克特发表了备受关注的社会学报告《公平之怒》(Spirit Level: Why Equality is Better for Everyone)。他们通过广泛收集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平等”对社会在健康、寿命、信任度、失业率、心理健康、教育、生育和暴力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简而言之,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通常在各个方面表现更出色。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平等传统的社会,中国人应该能够理解这一观点。然而,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既然平等如此重要,为何在现实世界中实施起来如此困难?
这一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不论何时何地,“平等”和“公平”都是不同社会的共同理想之一,其原因很简单:世界上大多数时候穷人占多数。让大多数人过上相对平等和有尊严的生活一直是古典政治的理念。然而,现代社会追求效率,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经济学家)开始相信“从长远来看,只有生产率的增长才是真正重要的”。效率原则要求社会资源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分配,但问题在于:市场化并不一定会导致平等,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从全球范围来看,越是自由经济体的国家(典型如美国),社会不平等程度就越明显。
在1980年代,英美进行了大规模私有化,其中一个主要支持点是许多公共服务部门(如邮政、铁路、医院、学校等)在实际运营中被认为“效率低下”。结果,许多公共机构被拆解为私营企业,人们评估公共政策不再关注其长期社会或政治影响,而是着重于经济效率。这种呼声要求国家减少管制,甚至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以促进商业运作。短期内,这样做确实有一些好处:公共财政减轻了负担,甚至通过出售这些机构获得了一次性收益,但代价是损害了那些难以通过经济数字评估的潜在社会收益,例如人们之间的信任度和偏远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因为这些地方的服务设施通常是无利可图的。
不仅如此,20世纪的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家,如米塞斯、哈耶克、熊彼得等,怀疑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干预角色。在他们看来,公共事业和计划经济的集体化是欧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悲剧的根源,因此,一个开放的社会最好让政府远离经济生活。这导致另一个极端:如果国家不干预市场活动,那么实际运作中通常会更加偏向效率而非平等。结果是,在过去30至40年的时间里,许多西方国家将社会不平等视为一种“自然状态”,尽管许多人本能地认为这不是理想状态,但他们却无力改变,主流政治甚至不再讨论这些问题。国家似乎唯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公民自由地赚钱,人们不再相信国家有改善社会的功能。这种做法的结果如何呢?2007年,曾担任美国劳工部长的罗伯特·赖克在他的新书《超级资本主义》(Supercapitalism)中指出,无节制的自由经济已经危及政治民主。美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是自1929年以来最大的,尽管总体经济增长强劲,但家庭收入中位数已经停滞了30多年,那么多的财富都流向何方?答案是:大部分都集中在最富有的人手里。私人投资者获得利益,而公众承担风险,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下降,而这主要影响到的是穷人,因为富人可以购买更好的私人服务。
读后感悟:
在晚年,随着白发飘扬的魅力仍旧不减,反而散发出独特的商业光芒,这是《银发经济学:晚年商机探秘》所启示的。封面上,白发与金色商业图表交织,似乎预示着在岁月长河中,老年群体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
这本书的作者大前研一是著名的日本管理学家,也是一位年过八旬的长寿企业顾问。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向我们揭示了老龄化社会中的商机,犹如智慧的引路人,引领我们踏上银发经济的新征程。
《银发经济学》不仅探讨晚年商机,更深入解读生活智慧和人生价值。在大前研一的笔下,银发族不再被定义为“老年人”,他们拥有智能手机,懂得社交网络,生活独立且充满活力。有些人甚至拥有相当的社会参与和消费力量,被大前研一亲切地称为“活力银发族”。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中国也不例外。当前,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正加速发展,银发经济的崛起不仅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为企业带来新商机。在书中,大前研一以日本为例,详细分析了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和商机,涉及生活、医疗、照护乃至临终关怀,银发经济的影响已触及社会各个方面。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前研一不仅描述银发经济现象,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他鼓励企业从个性化服务等角度出发,拓展更广阔市场,为顾客提供符合个人需求的定制服务。这一观点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银发经济学》对读者的启发意义深远。它让我们意识到,老龄化不仅是社会负担,更是充满机遇和潜力的新世界。在银发经济的浪潮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时代引领者。让我们一同翻开《银发经济学》的篇章,探索晚年时代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