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对于乾隆帝的历史评价一直存在两极分化。一些人认为,乾隆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而他所延续的“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正如美国历史学者欧立德在序言中所言:“乾隆时代是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最后时刻,彼时的中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丰富的财富和令人羡慕的文化。”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乾隆朝是中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尽管中国在此时仍占据“天朝上国”的地位,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大体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乾隆于1799年去世,仅41年后,鸦片战争便爆发了。
普通读者对乾隆的印象,多是来自影视作品,而非严肃的历史文本。在这些作品中,乾隆似乎守着庞大的家业,忧虑不多,游历江南,纵情享乐,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与阿玛雍正截然不同的艺术审美。然而,这些印象一旦落到纸面上,往往显得飘忽不定,难以确认。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历史读物中,以厘清这段看似辉煌、实则已经开始隐秘崩塌的时代脉络。
本书的作者李正,身为重点高中历史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是B站的百大UP主,创下了1亿播放量的成就。在阅读这本书时,我的感受与之前阅读《成为雍正》时相似:他确实擅长描写历史人物。无论是铁齿铜牙的纪晓岚,还是“罗锅宰相”刘墉,抑或是前期贫困好学、后期贪婪巨贪的钮祜禄·和珅,甚至历史夹缝中的小人物苏培盛,都在李正的笔下以细腻的笔触展现给读者。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清史,并对其中的人物充满兴趣。市场上阐述清史的书籍虽多,但像李正的《乾隆制造》,既保持了历史的严谨与真实性,又兼具通俗易懂的特性,实属不多。因此,《乾隆制造》以温情而克制的姿态,掀起了一股非虚构历史读物的热潮。
读后感悟:
深入访谈和参与观察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至关重要,但要融入他人的生活,尤其在开始时,难免会感到畏惧。
正如拉萝所言,“倾听”是访谈和观察的核心要素。研究人员必须在收集数据时倾听人们的意见,在描述研究内容时听取反馈,并在深入研究相关文献时关注他人的发现与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筛选和优先考虑研究的方向。
通过不同的倾听方式,研究人员能够重新审视假设、发现错误、发展和评估新想法、权衡优先事项、探索新方向,并做出调整,这些都将使研究的贡献更加明确和有价值。
2023年,美国社会学协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方法论部分颁发了杰出出版奖给《不平等的童年》,这是她的学术代表作。在针对“家庭与财富”的最新研究中,拉萝运用了定性研究方法,以了解所谓“富一代”和“富二代”所面临的庇护与挑战。
读后感悟:
东条习惯把各种琐事记录在一本小册子里,也喜欢时不时翻翻垃圾箱,查看是否存在浪费现象,甚至会走访鱼店,以显示自己的亲民形象。这些做法本无不可,但问题在于,东条对国家的整体方针却显得漫不经心,因此有人评论道:“让东条担任村长的户籍员再合适不过。”
第二章 该大气的时候得大气(威克岛战役)
在美国的军政界,无论对麦克阿瑟持何种看法,有一点是公认的:无论是战略战术水平,还是统帅大军的能力,麦克阿瑟都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美国陆军中最杰出的将领,因此从罗斯福到马歇尔,大家对他都颇为敬重。
在进攻中提到,日本早在两三年前就开始进行非法军事测绘和情报收集。而遍布马来亚的日本产自行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日本称之为“银轮部队”的自行车大军,突然让我想起中岛美雪唱的《银龙背上》,不由得让我毛发竖立。
再往前看,当日本人把南洋的可怜女人们卖到南洋时,攻略或许就已经悄然开始了。甲午战争时的三百万两白银捐款,狠狠打击了大清帝国的面子。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小商人-大商人-银行-领事馆体系,不仅倾销商品,还隐藏了间谍。
战后回顾日本大公司的崛起之路,在进入美国和中国市场之前,南洋为日本的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