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相关项目的关注度较高,其中,“学校周边交通发达出行便捷”以 68.1% 的关注度位列本科生关注度第一。其次是“食堂食物选择丰富价廉物美”和“宿舍条件舒适”,它们分别以 67.8% 和 67.7% 的关注度位列第二和第三位,并连续三年成为本科生的焦点。此外,“校内购物便利价格合理”、“图书馆提供充足图书资源”以及“对学生的管理人性化”等项目也受到较高关注。
大多数学生对校园生活和学术环境表示满意。“图书馆提供充足图书资源”以高达 59.7% 的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第一。此外,“教师评定学生成绩客观公正”和“学校环境优美”满意度均超过 58%。然而,在课程教学、后勤服务和就业支持方面的项目中,学生满意度相对较低,如“教师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包括前沿研究成果”和“教师注重与学生互动”的满意度分别为 49.1%、49.9%、49.9%。
在本科生关注度前 20 的项目中,有 94 所高校至少一次登上 top20 榜单,其中“双一流”高校达到 47 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列第一,上榜次数高达 18 次。深圳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上榜次数均达到或超过 13 次。
南方科技大学以 88.1% 的满意度位居第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 84.5% 的满意度位居第二;深圳技术大学以 83.1% 的满意度位居前三。
读后感悟:
阅读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我深受他的博学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所感动。他通过图像形式使我们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服饰,这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是相当罕见的。
我们熟知沈从文是一位作家,他之所以转向文物研究,是受当时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曾有人担心他在文物研究方面是否能取得成就,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沈从文开创了中国古代服饰史的研究,他的研究精神还影响了像王㐨和王亚蓉这样从事考古研究的人。
《大国霓裳:沈从文和我们的纺织考古之路》这本由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亚蓉编写的书,追溯了沈从文先生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最初探索。王㐨、王亚蓉等人沿着沈从文的纺织考古研究之路,总结了我国纺织考古工作者在东周至元明时期的研究成果。这本书让我们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考古现场,还能领略中国古代纺织品的演变过程和灿烂的服饰文化。
沈从文在转向文物研究初期,我国的服饰研究实证资料非常匮乏,但他仍坚持着“史实相证”的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古物研究中去。他正确的研究方法、敏锐的研究思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他在文物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原因。
沈从文曾从《大藏经》中获取了有关锦缎的知识,尽管信息有限,但这启发了他关于研究方法的思考;他曾对一些画像提出质疑,例如《韩熙载夜宴图》可能并非南唐时期作品的观点。他的影响力也延伸到了王㐨、王亚蓉等人,教导他们耐心和认真,强调一切事物都有联系,并提倡为人民服务,将古代智慧运用于现代。虽然沈从文已经离世,但他对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贡献仍然存在,并继续影响着许多人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这本书详细展示了东周至元明时期文物的考古工作和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考古工作的耐心和专业知识对于文物修复和保存的重要性。
读后感悟:
在那里,我看到宗教发出的光芒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更加耀眼。迥活佛向我们述说着未知的来世,东巴祭司祈求神灵的庇佑,那些为芸芸众生的罪恶而向上帝祈祷的人们。正如阿来所言:“动人的故事,往往发生在文化交融的地带。”而宗教,正是文化最美妙的承载者。
我相信,当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们的心灵是无所依托的,他们的灵魂是空虚的,直到他们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宗教。宗教是灵魂的栖息地,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灵魂的归宿却是如此复杂,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也是这样一个人,无法全心全意地信仰某一个宗教,我的内心仿佛被分割成几部分,安置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我在多数宗教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但并非全部,也非永恒。也许这并不是信仰,只是对宗教的一种敬畏和崇拜罢了……我不知道这样是否会激怒上帝、诸神和活佛们。
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理解了《水乳大地》这个书名的真正含义:让不同的宗教在这片大地上相互融合、共同生长,因为“宗教庇护一切”。然而,尽管这种理想的境界最终被实现,但却付出了血与泪的惨痛代价。更令人悲哀的是,除了祭司、活佛和神父,人们并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何而生,为何而战,又是为何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