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榜】《中国社会科学》王兆胜:编辑甘苦是一道人生彩虹

文摘   2024-03-26 17:12   陕西  

原文来自:社科期刊网
“作嫁衣者”说丨王兆胜:编辑甘苦是一道人生彩虹


编者按

2022年1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


“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兆胜老师的文章。

 /

王兆胜


作者介绍


王兆胜,编审,博士,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编辑甘苦是一道人生彩虹


如不算以前,自1996年起,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毕业至今,我做编辑工作已经25年。像一颗钉子,这么多年我坚定不移把自己“钉”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这一岗位。先做编辑,后做编辑部主任,现在是副总编辑。其间的甘苦难给外人道,对于编辑工作的执着有时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

整体而言,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若处理得当,可以编研结合,绘制出一道美丽的人生彩虹。对我而言,最深切的体会是,在枯燥的编辑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

一般来说,工作有好有坏。以我的心性,最想做的工作是卖茶叶、玉石,制香,以书画为业,在大学当老师或成为一名法官、律师。读完硕士研究生后,曾一度想放弃一切,做个自由人、一个周游世界的行走者。我心想:经过行万里路,深切体会了世界人生,然后沉下心来写作,那该是多么美好的选择。但至今,这些几乎都没能实现,有的只在梦里实现了。

当了一辈子编辑,我对世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严格意义上说,工作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关键看你喜不喜欢,还有对社会人生的贡献大小。有时,人生是自己走出来的,但更多时候可能有一条自然的曲线,你不得不随着它的节奏起舞。最初,我最不喜欢做的就是编辑工作,然而,经过这么久的体验,编辑工作也很好,它虽然枯燥,但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一是“认真”二字。毛主席说过,人最怕“认真”二字。以前,对这两个字的认知非常表面化,但在编辑工作中深有体会。一篇文章经过编辑变成铅字,错字错句就“长”在上面,那是无法更改的。我们《中国社会科学》要求极高,不允许有硬伤,出错率控制得相当严格,除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有相当专业的校对团队进行校对,编辑自己还要校对多遍。有时,为查一个出处,可谓费尽周折。当然,这个出错不只是错字错句,还有“铁”的政治标准和纪律,每个编辑不敢不认真。稿子从初稿到最后变成正式出版物文章,其间的“认真”像一面面镜子,需要照亮稿件的字里行间,也要照亮编辑的眼睛与心灵。我们编辑在不厌其烦地改、校、对、核中“翻山越岭”“涉川过河”“攀岩越涧”,最后终于完成任务。等着这项任务刚完成甚至还没完成,新的任务又来了,编辑工作永远做不完。不过,多年的认真培养了我的工作态度和人生观与价值观,也让“认真”变成一种难以形容的美德。现在,作为老编辑,我常与大家开玩笑说:“现在,让我不认真也不可能了,‘认真’就如被镌刻在心中的印记,永难消失。”另外,有了“认真”二字,我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这几个字的含义和价值。

二是“耐心”二字。编辑工作还离不开“耐心”,没有耐心作为底色,一个编辑做不长久,即使做也做不好,更不要说从中获得乐趣了。编辑工作仿佛是一个磨刀石,它既会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也会让其思想变得锋利,还会将他的时间、精力、生活慢慢“磨损”。一方面,工作本身需要耐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是“一报八刊一网”,现在是“一报七刊一网”,其工作量大得惊人,每人都在超负荷运转,比机器还繁忙,这是需要耐心的,否则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另一方面,编辑工作要与各式各样的作者打交道,有胸襟、好合作、通情理的作者对我们的工作多有支持,也使我们受益良多,然而,遇到有个性、多为自己考虑、没办法跟他讲明白道理的作者,编辑可就难受了,这就特别需要耐心,要有与人为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怀。举例来说,面对“雪片”般的来稿,阅读起来是需要时间和周期的,但有的作者从投稿之日起,就开始催促,编辑对此需要很有耐心。作为编辑,被作者反复催稿,容易形成急躁、无奈甚至厌烦心态,但是,编辑将自己换成作者,心态一下子就会有所改变,就能理解作者的心情,自己的心态自然就平衡稳定了。另一个例子是,我阅读作者稿件,往往是站在学习和提高的角度,有时不耐烦了,就会扪心自问:“作为编辑,再辛苦的阅读还能比得上作者写作辛苦吗?”于是,心情一下子就变得释然了。编辑工作培养起我极大的耐心,就像一棵古老的柳树,无论风多大,被吹了多久,它始终如一用惊人的耐心做一件事:温和拂面,像一首诗。

三是“感恩”二字。做编辑工作最忌讳的是“三观”不正,仿佛作者都在围着自己转,是有求于自己,自己手握“生杀大权”,是高高在上的,可颐指气使,甚至以权谋私,动不动就“耍大牌”,这是相当错误也是比较肤浅的。我做编辑工作多年,不能说没得罪过作者,但整体而言,与作者建起了良好关系,也获得很多作者的信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有感恩之心。这包括,第一,将作者看成是办刊特别是办优秀期刊的源泉,没有作者就没有文章,没有文章又谈何刊物甚至名刊。第二,阅读作者文章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投《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的稿件,往往都是作者最好的作品,我能在第一时间读到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难道不是一种福气,不需要发自内心地感恩?第三,与作者打交道,能学到更多,除了知识、文化、思想,还有教养、人品、境界、智慧。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与一些优秀儒雅的作者交往久了,我就会感到自己也仿佛变得丰富、饱满、充实、快乐、幸福起来,有一种被诗意与美好浇灌的感觉。以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为例,一次我让他给《中国社会科学》外审稿件,只有200元的极低的审稿费,我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名家教授实在太忙了。没想到,余虹教授对此毫不介意,满口答应下来,还说钱不钱无所谓的。《中国社会科学》外审的稿件,时间要求一般都比较急,快到约定时间,我给余虹教授打电话,他说已完成审稿,马上交差。随后,我顺便问他一句:“近来身体好吧?”对方停了数秒,回道:“还可以,谢谢老兄。”几天后,我收到余虹教授给《中国社会科学》的外审意见,也听到余虹教授去世的消息,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他在临终前,审稿意见还能写得如此详尽细致,极有耐心,仿佛在做一件艺术品,与一些外审的匆匆草草形成鲜明对照。当时,我猜想,给《中国社会科学》审稿可能是他去世前不久完成的,在多少个不眠之夜中他仍没忘记审稿任务。后来听朋友说,余虹教授有些抑郁,去世前一定因失眠而痛苦不堪。但余虹教授一定是将给《中国社会科学》外审稿件当作一件神圣的事来做,其间充满诚信与对学术的敬畏。每每想起此事,我都心中发颤,眼中充满泪水,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感恩在心头荡漾。记得那年春节,我与好友陶东风、肖鹰在一起闲话,说起余虹教授,东风竟然像个孩子一下子号啕大哭起来,由此可见余虹教授的人品、人格、人性、人情曾感染过不少人。

不过,编辑工作也有陷阱,如果处理不好,它会不断消耗你的能量内存,使你变得无所适从。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做了编辑就要抱定甘于奉献。为了更好地奉献,就要变得更加努力刻苦、发奋图强,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否则,久而久之,编辑就会变得眼高手低:看别人的文章都难入法眼,这也不行,那也不成;一旦自己操刀写作,就变得一片“空虚”。另外,做《中国社会科学》这样的刊物编辑,需要与作者沟通、交流、对话的能力,还需要站在作者文章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的能力,如果仅仅满足于编稿,那就很难深入下去,即使成为一个优秀编辑,也不会得到作者真正的尊重与信任。

多年来,我有一个心得:坚持编研结合,一边认真做编辑工作,一边刻苦做研究。至今,多少年过去了,我没有节假日,将几乎所有能利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工作、研究和写作上。至今我已出版了林语堂研究、散文研究专著16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还出版了多本散文集,在学界和文坛都有较大影响。今天,于我心安的是,我称得上是个合格编辑,也算得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作家。在编研结合这个很难处理的关系中,我创出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让编辑工作与科研工作以及文学创作互为启发、彼此借鉴、相得益彰。我在几个方面努力做出高难度的平衡,最关键的是身心平衡和意态自得。工作再忙、生活再艰辛、人生再不易,于我而言,没有抱怨、无负能量,总让自己精神饱满,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虽然自己马上就到60岁了。

现在,编辑工作不太受人敬重,特别是在与教授和学者的比较中,常常显得无奈与尴尬。有时,别人问我是什么职称,我说是编审。大家不懂,怎么解释也不成。于是,我半开玩笑说:“实在不行,你就把它理解成‘编辑+审稿’吧。”不过,话是这样说,心中作为编辑那份自豪感还是满满的。名称只是个标签,但编辑所做的工作不可或缺。试想,当一个好裁缝,通过日夜辛苦,将新娘的嫁妆做得如同锦绣,当听到迎亲的锣鼓渐行渐远,他心底的充实满足恐怕快溢出来了。

作为编辑,我们必须清醒:在岗,一定是热闹非凡,找你的人很多,这会让你感到麻烦;退休了,估计百分之九十的人不会再联系你,甚至连个短信也不会有了。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人情冷暖本该如此,就像生命的河流有洪水泛滥,也有枯季断流,甚至还有沧海桑田。问题的关键是,曾经的过往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留下一道道痕迹,它们在平淡生活或夜深人静时被我想起,一样会变成快乐的乐谱,奏响一个个春夏秋冬的日子。



《“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



主编  崔建民

副主编  王子豪 郭建宏 王伟利 梁艳玲

执行主编 刘普




左右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购买


往期回顾

我刊编辑部走访《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目录及全文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目录及全文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目录及全文


我刊已发表陈旭光教授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摘要写作要求


网络投稿、审稿流程 



制作/排版:徐尧天

审校:王佳 杨南熙

审核:杨海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211、双一流高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报是社科类综合性刊物,双月刊,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经济、交通运输、历史学等栏目,欢迎您惠赐佳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