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林发勤 余婧蕾
(1.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2.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为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构建了全球经济治理参与度指标体系,选取2010—2020年权威机构数据,使用熵权法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中国通过增强国际合作信心、建立核心稳定的朋友圈、为全球性议题提出中国方案、提升自身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四大举措,改变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地位,也进一步改变了全球经济治理的格局。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仍然面临大国博弈加剧、个别沿途国家降低交往意愿、善意合作被曲解等风险和挑战,应通过提振信心、整合资源、增进人文交流等方式,保持“一带一路”优势,获取更多机遇。
关键词: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全球化;体制改革;世界金融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23LLYJA059)
作者简介:
林发勤(1982-),男,江苏南通人,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见官网)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空前复杂。在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始终坚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希望在经济发展、政策实施、设施建设、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各个领域协同发展[1]。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重大创举。“一带一路”倡议是借助古代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和既有区域合作平台,与相关国家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近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相当重要的双多边机制。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对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一些值得探讨的启示[2]。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占比不断增加,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应由“高增长”转变为“善治与活力”[3]。因此,我们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进一步促进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与其经济体量相当的作用非常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亟需学术界作出阐释。
国内外诸多学者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全球经济治理展开了研究,研究角度丰富。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例如,王义栀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象征着以中国文明为代表的亚洲文明的复兴,是助推亚洲国家打破欧洲中心论的重要手段[4]。门洪华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把握国际规则制定权相辅相成。刘辰认为共同价值观在国别合作中至关重要[5],因此,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开展,应该注意培养共同价值观。也有个别学者质疑和曲解我们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为此一些学者提出消解误会的方案。钟馨在对英国全国性的报纸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提及一些人对”一带一路”倡议中涉及到的国家安全问题的疑虑[6]。AIK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建立政治帝国[7]。徐振伟认为,为了“一带一路”倡议接受程度增加,应该注重文化背景,推动“人文先行”,淡化地缘政治色彩[8]。GLORIA认为,中国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展示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传播积极的价值观至关重要[9]。
现有文献充分关注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治理水平的影响及受到的误解。事实证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全球经济治理地位的提升。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进而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提出意见和参考。
一、中国全球经济治理参与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由3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属于重大议题参与度,第二部分属于成果分享能力,第三部分属于国际机构话语权。在充分考虑数据的可测量性与可得性后,本文选取对应的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重大议题参与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对重大议题的关注与践行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有效进行可持续化全球治理的重要因素。成果分享能力可以间接反映中国产品、市场等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程度。国际机构话语权侧重于衡量中国能否改善全球治理体系,使得其他国家共享良好的国际环境。
为直观观察到“一带一路”倡议前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参与度的变化,本文选取了2010—2020年的数据对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参与度进行测算。值得说明的是,由于2020年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治理几乎停滞,使用现有的指标进行测算有失公允。因此,本文没有将2020年后的数据加入最终的测算。基于熵权法对中国全球治理参与度进行测算,具体公式如下:
对于第j项指标下第i年进行标准化处理
综合考量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东方大规模经济体,选择了“一带一路”方案,去顺应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潮流,去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去建立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世界经济[11]。2013和2014年,习近平主席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中阿合作论坛表达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畅想。2014年11 月,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正式宣布,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5年3月,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阐释,此举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向框架化、制度化、系统化发展。也正是在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欧板块取得重大突破进展,中国与2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此后,“一带一路”倡议在规划、设想、战略部署上陆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22年10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出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强调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显著成果,是对经济全球化治理模式创新改革的有益尝试[12],是中国交出的经济全球化答卷。
(二)情系民生
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世界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方面各有异同,若合作时只追求一时经济效益而不注重政策沟通、未与当地群众民心相通,很可能会削弱相关国家的开放热情[13]。“一带一路”倡议充分聚焦当地社会的民生事业,与当地群众建立紧密的情感连接[14]。
1.铁路基建
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建设项目。援建铁路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加强了中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从而推动了贸易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从欧洲参与建设的第一个铁路基础设施项目匈塞铁路到中欧班列初步探索形成多国协作的国际班列运行机制,从被誉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第一单的莫喀高铁到中国高铁全方位整体走出去第一单的雅万高铁,从非洲第一条全线采用中国电气化铁路标准施工的亚吉铁路到“全球最值得体验”铁路旅行线路之一的肯尼亚蒙内铁路,中国用铁路做橄榄枝,走出了铁路社交之路[15]。以中欧班列为例,2023年1—7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0 176列,发送货物110.4万标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境内已有86条中欧班列运行线,联通了112个城市,覆盖了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16]。
2.教育领域
“一带一路”倡议中投资教育的举措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幸福源泉。中国在多地开展“鲁班工坊”,将中国职业教育送出国门,让当地人掌握自己的技术,显著提高就业率和生活质量。“鲁班工坊”设有计算机、大数据、机器人、动车检修等高新技术专业,注重传承工匠精神,获得中国企业和海外企业认可,可以实现定点就业。
3.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保护,创造经济机会,提高教育和学术水平,还能让年轻一代传承丝路文化、共赴合作未来。这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国提供了许多青年交流项目,如“青年丝路大使”计划,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来中国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还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展,使民众既可以享受视觉盛宴,还可以了解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
4.卫生领域
中国成立“一带一路”医院联盟,与中东、非洲、欧洲的多国在慢性病防控、疫苗接种、药物研发、传染病控制等方面达成合作,凭借领先的医疗水平援建医院、支援医生,为许多国家卫生医疗事业作出了贡献。2020年6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致辞中,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彰显了舍我其谁的大国担当[17]。
总之,“一带一路”不仅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经济红利的发展之路,更是坚守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温度的希望之路。通过情感连结,搭建靠谱的合作伙伴圈,有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影响力。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也树立了开放、包容的形象,通过和平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三)行之有效
第一,“一带一路”倡议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框架,使中国的新安全观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14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响应。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过程中,中国将新安全观贯彻始终,加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安全治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探索共建“一带一路”境外安全风险识别、防控和应急体系架构[18]。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理念,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前进方向,明确合作路径。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聚焦世界关于“绿色转型”的讨论话题。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携手引导企业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投资贸易过程中强调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绿色发展理念沿着“一带一路”送到千家万户。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需要技术进步、经济支持、思想转变。“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加强绿色发展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先后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计划、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点议题开展了一系列优质高效的联合研究。除此之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绿色发展援建,不断促进绿色产业和环保技术合作项目的落地。阿联酋迪拜太阳能电站项目有望让使用清洁电力的家庭增加10%,让清洁电力在阿联酋能源结构中占比提高25%,预计发电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约为原来总排量的70%[1920]。中巴经济走廊的经典项目——萨察尔风电站充分利用巴基斯坦信德省南部的茫茫戈壁滩上超过7米每秒的平均风速。预计到2025年,风电装机容量将占巴基斯坦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8%。中国点亮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助于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1]。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整合国内资源,用数字赋能,紧握世界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机遇。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自此,数字化、技术化的丝绸之路在世界绵延。中非合作建设的电信服务为非洲600万家庭提供宽带。中菲基站建设让菲律宾成为东南亚首个开通5G的国家。丝路电商帮助国际经贸伙伴及时对接商业资源,在外贸总额中比重逐年提高。
第四,“一带一路”倡议注重建立创新产业园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契合世界关于产业转型的发展思路。海外产业园区的建立促进了各国产业结构优化,使得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外部规模经济显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地区、企业合作共建海外产业园区超过70个。产业园区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而且先进的工业技术、良好的运营模式使得产业园区规模得到迅速的扩张、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中国资本入股马来西亚的关丹港码头后,实现了两年之内吞吐量及营业收入翻倍,而且在5年之内一跃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公共散货专业化码头。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凭借鲜明的产业特色、低廉的成本,已签约项目23个、入园项目15个。“一带一路”倡议中取得像这样成果的产业园区项目不胜枚举。
(四)掷地有声
在由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中,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十分有限[22]。中国在IMF投票权仅6.39%、在世界银行投票权仅为5.65%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使得中国无法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和自身经济体量相当的作用。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增加国际投资机会、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金融组织的建设,建立层次丰富的资金融通机制,不断提高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选择另起炉灶,参与建立了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机构,有效改善了不合理的国际秩序。2016年,亚投行正式开业,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公平公开、无政治倾向、持续稳定的资金,可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创始国之一,中国在亚投行中的投票权占总投票权的26.06%。成立7年来,亚投行累计投资235个项目,融资总额约448亿美元,带动资本超过千亿美元,而且保持着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3A信用评级[23]。亚投行投资项目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一带一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丝路基金是重点为“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的基金组织。截至目前,丝路基金规模已经达到400亿美元+1 800亿人民币[24]。丝路基金作为专门化投资基金,具有针对性、反应灵敏等优势,曾支持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投资建设水电项目、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一体化项目。
三、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风险与机遇
(一)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风险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国际形势、经济环境、政治交流等方面:第一,大国博弈加剧,不确定性可能会削弱个别国家积极性。在大国博弈激烈程度上升的今天,各大国际性的经济协调组织效力纷纷下降,“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助治理虽然能有所进展,但由于国家之间的利益捆绑问题,导致“一带一路”少数国家基于部分利益选择脱钩。例如意大利不顾中方劝阻执意退出“一带一路”。
第二,沿线个别国家面临债务危机,降低交往意愿。
近年来,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美联储连续加息等原因引致个别国家通胀高企、债台高筑,面临着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出现经济危机的所在国人民生活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导致中国的银行或企业也担心风险而减少在该国的投资和贸易。
第三,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国善意的合作可能会被曲解成恶意的威胁[25]。“一带一路”倡议在落实和推广的过程中,经常被拿来和美国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26]。稍加辨析便知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一是美国凭借有不平等条件的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政治、经济诸多领域进行控制。二是排除掉苏联的援救范围展示了美国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遏制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巩固美国霸权地位的宏观目标。而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从未在合作过程中加入任何附加条件,始终尊重他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尊重他国自主选择权,仅是抛出战略对接的“橄榄枝”,绝不将自身意识形态强加他国[27]。
(二)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发展机遇颇多,中国需要提振信心,整合资源、增强交流,把握住提高全球经济治理地位的机遇。
第一,发掘潜力,加强沟通,提振信心。过去十余年,“一带一路”倡议能在合作伙伴、合作方式、合作领域方面日益拓展,证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国际社会共谋发展的愿景,证实了“一带一路”发展模式的经济韧性。中国始终坚定相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将坚定不移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中国需要继续振奋精神,加强与沿途国家和地区的沟通,瓦解西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制定高标准的经贸规则来增高贸易壁垒,推动逆全球化、单边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28]。我们坚信“一带一路”倡议会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整合国内外资源,突破技术创新壁垒。中国需要高质量执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推动鼓励创新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国际技术合作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有助于解决西方国家“卡脖子”问题。深化技术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必然的战略抉择[2930]。中国应积极推进科技领域人才交流,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推动科技园区合作,建立形式多样、规模庞大、内容深入、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的国际创新创业合作平台[31]。
第三,增进人文交流,互通民心,携手前行。人文交流是国际合作的润滑剂,为国际合作奠定良好的民心基础。中国可以举办外事活动增进中国人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互相了解,继续推动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签署,促进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体系等,在未来不遗余力地进行人文交流和沟通。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的经验,在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还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全球经济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未来可以进一步分析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所占份额来规避疫情等因素导致指标体系测算不准确的问题。二是本文仅从理论层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全球经济治理的原理,尚未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这些原理进行检验,需要在未来继续对此展开研究。
(为阅读方便,参考文献从略)
点击下载
引用格式
林发勤,余婧蕾.“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4):76-86.
往期回顾
制作/排版:王语嫣
审校:王佳 杨南熙
审核:杨海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