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梯者』说丨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文摘   2024-03-28 14:49   陕西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张晓敏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张晓敏


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工作,现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



张晓敏

《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


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我初次踏入《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的情形还恍如昨日,转眼间十几年已经过去,而自己已经成为别人口中的“老编辑”。回想十几年的编辑生涯,有得有失,有苦有乐,真可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编辑文章,大都是于方寸大小的纸上写写画画;修改字句,常常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推敲琢磨。因此姑且将自己对编辑工作的些许感受称为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吧。
 
2005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之际,《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改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页码由96页增至128页,同时《马克思主义文摘》创刊,编辑部承担起了《文摘》的选稿、编辑和出版任务。我就是在编辑部工作量剧增、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带着对编辑工作的好奇,懵懵懂懂地踏入了编辑部的大门。那时我还不知道编辑部被归为科研辅助部门,对于编辑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也无深刻认识,只因得以一探文章编辑出版的流程、想到经自己之手修改校对的文章将被排版印刷并发行、感受到编辑部重整旗鼓准备大干一场的激情活力而心怀期待和兴奋,就一头扎进了这个虽初识却备感亲切、既忙碌又井然有序的集体。
 
在编辑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很快熟悉了“三审三校”“排版”“校对”“核红”“审片”等期刊编辑出版的整个流程。在整理打印刊物赠阅名单、寄送刊物的过程中,我对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相关的单位和机构有了基本了解,对于各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也有了初步把握。听着编辑部老师对栏目设置和文章搭配的讨论、看着他们对理论热点的分析和选题计划的拟订,我开始关注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开始懂得从文章选题、研究方法、政治倾向、创新之处、现实意义、文字水平等方面对来稿进行判断和取舍。从前辈老师编辑、校对文章的过程中,我开始明白一篇文章的编辑加工要从文章的框架结构、逻辑思路、资料引用、文字表述和格式体例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和打磨,以消除文章中的各种错误和不实之处,提升文章质量。加上天生对语言文字和版式格式的敏感,我很快融入了编辑部的工作。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专业理论和编辑实务等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为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而雀跃不已,却对自己将要面临的考验和磨炼一无所知。
 
在那些对编辑工作不甚了解的人看来,编辑工作似乎很清闲,不过是每个月看几篇稿子。却不知,编辑的很多工作是隐形的,有诸多看不见的工作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于科研工作的专而精,编辑工作更多的是广而杂。这广和杂不仅体现在对学科内各研究领域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都要有所涉猎上,还体现在编校文章之外的诸多事务性工作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经费、统一印制、统一发行、统一入库”)之前,编辑部的工作繁杂而琐碎。我们在审读、编辑和校对稿件之外,还要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沟通和交流,要与排版单位、印厂和邮局进行协调,要设计封面样式、选择印刷纸张、确定版面格式和字体字号,要设计用稿通知、退稿通知、大小信封和稿纸,要全员上阵将一本本样刊和赠刊装入信封送到邮局,甚至要想方设法筹措办刊经费。
 
在此,仅举文献核对一例,即可管中窥豹,稍见编辑工作繁杂之一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文章自然少不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用。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刊物,文中引用的文字一定要逐字核对,标点符号、出版信息都不能有差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件事情貌似简单,却极为磨炼心性。从事编辑十几年,所编文章中没有文献差错的,寥寥无几。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位老编辑的深刻体会:“尊重你的作者是必要的,但不要盲目地相信他们,所有的引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要核对原著,因为,再有名的人,文字也可能出错的。”初入编辑部时对此认识不够,多次被前辈老师的“火眼金睛”发现引文方面的问题,看着稿子上红红的字迹,我在羞愧之余也开始左手按书右手按稿,眼随手动,一字一字核对起来。
 
那时的数字资源没有现在丰富,核对注释常常要一本一本去翻看各种选集、全集、年谱以及文件汇编。有些引文的出处存在差错,作者标注的页码甚至卷数都不准确,需要反复与作者联系核实。有些引文还要进行新旧版本的转换,有的作者没有新版本的经典著作,遇到这样的情况只好自己去查询,一页一页翻找纸本,一条一条在网上搜索。普通搜索引擎搜不到,就去数字期刊网站在已发表的文章里找到相关的语句,再查到相应的出处,然后再去翻纸本进行核实。有些文章有几十上百条引文,一条一条核对下来,直找得头晕眼花、腰酸背痛,往往一篇文章的引文核对完,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至今我还记得翻过一页页发黄变脆的纸张时略显粗糙的手感、沙沙的声音以及旧书特有的悠远味道;也记得埋头伏案将一篇文章几十处引文由旧版替换为新版后,作者由衷感谢时自己心中的那份欢喜与安然。时光在这样的翻找中悄然而逝,心境也在这样的翻找中愈加踏实和沉静。现在随着数字资源的丰富、各种数据库的建立,资料的搜索和使用变得更为便捷,核实查验也相对容易了。然而各种错误的二手资料、以讹传讹和疏漏在互联网络和电子文献中也更为常见,更需要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去仔细辨别、多方求证。
 
有的前辈老师提到自己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感受时,总会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来形容。的确,我们的工作既要关注文章的选题立意、谋篇布局,也要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还要保证文章的格式规范、资料准确。我们的工作都藏在了文章之中,我们消灭了100个错误,也许并没有人看见,但是如果有一处遗漏和疏忽,就会引来众多的指责和批评,更会让我们自己如芒在背、寝食难安。而诸多辛苦之后,文章终于得以付印,却是别人的成果,文末编辑者名字的存在,也更多的是要承担编辑的责任。这也是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裳”一说的原因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90多种学术期刊在中国几大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都居于重要位置,被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名片”和“金字招牌”。然而,在这样一个以学术研究为重的单位,各期刊编辑部的地位却有些尴尬,编辑部的编辑人员被划为科研辅助人员,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受重视,在职称评定方面处于劣势,在工作考核中往往不被认可。刚刚进入编辑部时,就有老师跟我强调过编研结合、编研相长的重要性。然而,编辑工作和科研工作相互助益的同时,两者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又天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之处。审稿、编稿以及诸多事务性工作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用于科研的时间相对就少了很多;科研工作要对问题进行专精和深入的研究,编辑工作则须以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应对,从而很难对某一研究方向保持持续关注并进行集中深入的研究。种种原因往往使编辑“眼高手低”,可以为别人的文章消除错误、增色生辉,却越来越难以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如何平衡好编辑和科研的关系,分配好做编辑和搞研究的时间,实在是摆在众多编辑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些问题是在我从事编辑之初不曾想到的,也是十几年来我在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要面对的。然而时至今日,即使有过纠结,有过疑问,对于这条编辑之路,我却仍然是乐在其中,自觉收获大于付出。收获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作为编辑,有很多近距离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名家、大家的机会。学生时代,我只能通过阅读诸位老师的文章和书籍向他们学习。如今他们是刊物的作者、编委或者审稿专家,我有机会与他们就文章的修改进行直接沟通,听他们讲述文章的写作思路,也有机会聆听他们之间的交谈。有时貌似只是闲谈,但其间往往藏着多年治学得来的真知灼见。编辑他们的文章,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亲身感受他们的为人处世,更是一种熏陶。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闪耀的智慧光芒,真让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大量阅读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也是编辑特有的学习机会。我们的审稿专家大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名专家,其审稿意见有的洋洋洒洒上千字,论及选题的研究现状、文章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存在问题和修改方案等诸多方面,条分缕析,意见中肯;有的虽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一针见血,读后常常佩服得连连点头,击节叹赏。如此耳濡目染,我们不仅可以学习文章之道、治学之道,更能体会为人之道。
 
编辑工作有助于使我们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前面提到的引文核对、修改字词、优化表述、规范格式等,只是编辑的基本功。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其中的学术期刊必然担负着介绍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引领学术研究发展方向的重任。高翔院长2015年前后曾在一次全院学术期刊主编培训班上提出,我们的期刊编辑需加强对学术思想、学术思潮和学术趋势的准确把握,能够正确回答学术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始终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学术史有完整准确的把握,了解当前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时代对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学术期刊编辑,每年几百篇的审稿量、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打开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提高了我们的学术判断力,丰富了我们的理论和知识积累,使我们能够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关注当前理论热点,在策划选题、组织文章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在审读稿件时慧眼识珠、沙里淘金,发现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好文章。这些能力对于我们自己进行科研工作、撰写论文也有很大助益。
 
编辑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沟通能力,加强团队协作意识。作为编辑,除了与文章、文字打交道,还要与人打交道。首先,我们要与作者沟通。编辑向作者转达审稿意见时,既要向作者讲清楚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修改的具体要求,又要注意言辞尺度,使作者易于接受、乐于配合。有时一篇文章历经几轮审读、几番波折却无缘刊发,编辑更要做好对作者的解释和安抚工作,尤其是对于年轻作者,需多多鼓励、加油打气,为他们的成长出一份心力。一篇文章从初审到付印,要与作者进行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反复沟通。文章在这样的沟通中得以润色完善,作者在这样的沟通中得到成长提高。其次,我们要与审稿专家沟通。现在刊物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刊发的每篇稿件都要通过三审。对于同一篇稿件,不同的审稿专家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左的意见,我们在尊重专家意见的同时,还要结合具体情况,站在相对客观的学术立场上与专家沟通,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处理办法。再次,我们要与读者沟通。我们刊物的读者大多是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研究者,也有其他行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读者来电、来信反映问题,我们总是认真回应;对于刊物中的错误,我们及时改正;对于读者提出的疑问,我们用专业知识进行解答,由此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学术交流的桥梁。最后,我们编辑部内部也要进行沟通。编辑工作不是单打独斗,每一期刊物的出刊都是编辑部成员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日常工作中,围绕文章审读、编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经常各抒己见,讨论得热火朝天。我们轮流担任值班编辑,制定刊物的流程进度表,统筹各位编辑的编校进度,安排每篇稿件的轮校和集体审校人员。只有各位编辑团结合作,把好编辑、校对的每一道关口,才能保证每一期高质量刊物及时付印。这样的长期合作,培养了编辑的团队协作意识,大家相互关照、各骋所长。
 
此外,编辑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有引领学术方向、繁荣发展学术的高度责任感,要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组织纪律性,等等。我们在编辑岗位上默默奉献,也在奉献中不断成长。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同年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学术期刊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强了指导和扶持。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躬逢盛世,责任在肩。面对学术期刊发展繁荣的大好时期,我们更要守住初心、耐住寂寞、承担使命、砥砺前行,在平凡的编辑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为我国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购买方法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天猫或者京东旗舰店

七折订购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211、双一流高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报是社科类综合性刊物,双月刊,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经济、交通运输、历史学等栏目,欢迎您惠赐佳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