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梯者』说丨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文摘   2024-03-28 14:50   陕西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易海涛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易海涛


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201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现为《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



易海涛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苦乐行思:

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从某种层面来说,这句话放在今天可能更加适用,至少,就科学研究而言,其目的便在于“为人”。在这个过程中,编辑承担着直接作用,干着把研究成果展示给众人的工作。在《“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一书中,各位前辈同人已经对此有较多展示,对一篇篇学术论文是如何从后厨走到餐桌上有非常深刻的刻画。前辈们的肺腑之谈让初涉编辑行业的我既接受了一次系统学习,同时也感触良多,一些地方甚至让我不禁拍案叫绝,连连击节。借此机会,我也对自己数年来的编辑工作做一梳理,既是个人工作总结,也算是对《“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一个附议,达到与学界的进一步互动。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我是2019年6月从复旦大学中国史专业博士毕业,7月来到位于北京西城区旌勇里8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报到,从此正式成为《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一名编辑,开始了自己的新中国史编辑工作。在这之前,我一直对这本国史学界唯一的专门学术期刊持续高度关注,主要因为我是新中国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刊物反映了学界最新动态,是该领域的一面旗帜,自然而然是我的关注范畴,甚至达到期期必读必看的程度。
 
作为一名新中国史研究的博士生,我对这本刊物的初印象可以用敬畏二字来形容,一开始并未想过会与其有直接交集。直到一天,我鼓足勇气,将自认为写得还不错的论文投给刊物后,我与刊物的距离便开始变得近了起来。还记得当时是2017年夏天,稿子投过去之后也没有多想,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对能否录用并没有信心。几个月过去了,一天我突然接到北京打来的电话,对方称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编辑,告知我稿件已经通过三审,并提出了一系列修改意见,让我尽快将修改稿返回,以便及时刊发。
 
当稿件进入编校流程后,我对该刊及其编辑才算有了进一步认识。此前,我本人包括我身边的同学大多认为编辑掌握文章的“生杀大权”,属于学术生态链的顶端,但当我自己的稿件进入编校流程后才发现,编辑其实并不轻松。首先,最终能刊发的稿件往往都需经过多轮退改,在此过程中,编辑基本代替作者成了第一责任人,其工作之巨、之细往往令作者本人也自叹弗如。其次,作为新中国史专刊,刊物非常强调政治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编辑部会对来稿引文逐一核对,这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恐怖”的工作。至今犹记得,当时负责我稿件的编辑(也就是后来的同事)在编辑加工稿件期间经常跟我联系的场景,让我及时核对引文、表述,并提供相关资料。最后,也是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该刊的编辑真不容易,对我所刊发的稿件无异于有再造之恩。
 
这次发表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甚至让我有这种感觉——做编辑可以,但不能做这本刊物的编辑,因为实在太累了!但没想到的是,因缘际会我还是来到了这个编辑部,成为一名国史编辑。

 

“编”海无涯苦作舟

 

从读者到作者,再到编辑,是身份的更迭转换,其体验和感受也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很多前辈同人都讲过自己投身编辑的经历,但绝少有人一开始就想着从事编辑工作,因为在现行学术评判标准之下,编辑往往处于隐没状态。可以说,编辑工作虽然重要但又无太多研究人员愿意从事。这也是我最初从事编辑工作的心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爱好对支撑工作的重要性。回想起来,当初选择从事编辑工作还是有过短暂犹豫的。为什么说短暂,因为这种犹豫也就几个小时,在这几个小时里,我咨询过我的博士生导师。他告诉我,在近现代史领域,有许多编辑就是学问大家,并告诫我应该珍惜这份工作,努力提升自己。尽管如此,当我真正成为刊物的编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心仍是惴惴不安。这既有前述发表经历引起的“后遗症”,也受到其间阅读《近代史研究》笔谈文章《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下的学术期刊建设》的影响。这篇文章里面便有曾经从事过编辑工作的学者谈道:以前曾有过编辑“学者化”和编辑“专家化”的说法,鼓励编辑加强学术素养,向学者、专家靠拢,事实证明,这种努力见效甚微。
 
来到编辑部,正好赶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刊物需要出一期国庆纪念专刊。于是,当我还是两眼一抹黑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老编辑们的“传帮带”,上手编辑稿件。除了此前仅有的一次发表经历外,我对这份国史刊物的编校知识的掌握基本为零,因此,工作难免漏洞百出,只得通过后面的编辑不断填补漏洞。经过这次专刊的编辑,我基本熟悉了稿件的编校流程,也再次体会到了编辑尤其是国史刊物编辑之不易。
 
总体而言,各个刊物的编校流程大同小异,不外乎收稿、审稿、编辑、校对、排版等流程,编辑们所做的工作也都是围绕着作者的投稿展开。但各刊又有自己的特点,是各自学科体系中的一环。虽然国史学科十分重要,但自身的学科体系又不是十分成熟,其研究时限和领域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拓展,这就造成稿件研究方向来自不同学科。学科多元的稿件与刊物的用稿要求往往并不十分吻合的状况,必然要求编辑做更多审稿、编校工作,以保证刊发的稿件符合国史范畴。
 
如前所述,为保证学术质量,编辑部明确要求对刊发稿件一律核对引文,这也意味着编辑在加工稿件时需要一字一句地过,这是一份十分枯燥但又非常必要的工作。一开始,我还非常抵触这项工作,认为科学研究都允许有误差,编辑又何必如此较劲。事实证明,国史研究论文核对引文非常必要。正是在一次次核对引文的过程中,让我更加明白学术研究的严谨和重要,体会到编辑在学术圈层中的重要性。除核对引文外,审稿、校对、与作者沟通联系等,循环往复的工作也会挤压编辑的个人时间,以致编辑没有时间从事研究工作。眼看身边的同学成果丰硕,我也不由得发出与编辑前辈们同样的感慨,编辑是 无名工作,不像学者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
 
研究强调创新,强调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但编辑的工作形式却是不断循环的,送走一批稿件还会再来一批,出刊的日期也是固定的,容不得编辑们驻足喘息。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就编辑工作而言更是如此。在汪洋的学术大海中,编辑同样面临着“苦作舟”。从这个角度来看,编辑与作者便构成了学术文章的一体两面,共同体会着编辑、研究的酸甜苦辣。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孟子曾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术刊物其实就承载着“众乐乐”的功能,将作者的发明创造传递给众人。庄子又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可见,做编辑虽然辛苦,但也同样让人收获快乐。应该说,作为学术期刊编辑,我们与广大学者一样,是学术研究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记得很多人都非常推崇韦伯的那篇重要演讲——《以学术为业》。在《“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一书中,很多编辑前辈也抱有以编辑为业的志向。我来到《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不过数年,尚不敢称以编辑为业,但从踏入编辑部起,我就笃定了一个重要的信念,那就是编辑是一份事业,需要用爱岗敬业的精神,努力完成工作、尽力把刊物办好、服务好国史学界同人。为此,编辑部广大同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团结广大学界同人,尽量听取学界声音,努力提升办刊质量,为促进国史学科繁荣发展贡献编辑力量。在此过程中,刊发的每一篇文章,刊物所取得的每一份荣誉,无疑都是对每个编辑最好的回馈。
 
团结广大学界同人,这是每一个刊物编辑部都在做的工作,但又非易事。其实,编辑工作有时候是费力但未必讨好的事,尤其是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稿,这难免会引来一些作者的非议,这时候编辑可能就会成为“出气筒”。但作为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各刊都有一套严格的审稿流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刊物更是如此,稿件的录用是一系列流程综合作用的结果,编辑个体自然很难对一篇稿子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我们编辑部便会利用各个机会宣传我们的用稿要求,解释一些稿件不能录用的原因。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借助开会、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听取广大作者的意见,以达到“双向奔赴”的效果。例如,有的作者反映我们网站更新慢,我们就及时做了改进;有的作者反映我们与学界互动不多、不了解我们平常的工作流程,于是我们就进一步加强了对各高校、研究机构的走访,加强彼此联系。在每次与广大作者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我都会反复强调一句,我们是朋友,不是敌人,我们是学术生产线上的一环,共同维护和推动了国史学科的发展。
 
提升办刊质量和效果,更需要编辑部主动出击,不断作为。学习,是刊物和编辑需要保持的一个态度。国史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生态环境等几乎无所不包,这就要求编辑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要不断更新知识。对刊物来说,也要不断加强与各兄弟刊物的交流和学习。例如,史学类刊物的文献注释格式一般是采用页下注,但我们刊物一直使用的是社会科学的页下注加尾注的形式,虽然修订注释格式的工作是编辑部在做,但很多作者并不知道,甚至因为畏惧这种注释格式而不敢给刊物投稿。对此,编辑部反复研究学习其他刊物的风格,最终修订了注释格式,并连续多期刊发注释体例,取得了较好反响。又如,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刊均开设了公众号,因此,我们也及时开设刊物公众号,及时分享了刊物的进展。
 
除注意丰富办刊形式外,刊物也强调不断做好学术引领,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引发学界加强对一些重要议题的讨论。例如,结合对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学习,刊物开设了相关专栏,引导学者加强对新中国史研究相关议题的探讨,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反响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作为学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刊物的一分子,编辑的作用和意义自不待言。一直以来,学术编辑往往秉持一种“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工作态度,但在学术研究、学术生态飞速变化的今天,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编辑如何为学界做出贡献,可能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购买方法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天猫或者京东旗舰店

七折订购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211、双一流高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报是社科类综合性刊物,双月刊,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经济、交通运输、历史学等栏目,欢迎您惠赐佳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