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金宝贝 一起科学育儿 / 懂Ta 成就Ta
在教育中,“牺牲”二字,真的太沉重了。
健康和谐的家庭,不该在【付出】与【索取】中表达爱意。关系是相互的,亲密关系如此,亲子关系亦然。父母一开始在养育中如抱着“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心,那么孩子也会同样“牺牲自己”来满足父母。
为什么会有牺牲型的父母?
“育儿要言传身教”。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不仅在无时无刻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中他们也在模仿父母的内在情绪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Stephen Karpman提出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角戏剧,每个人都经常会上演一个由三角角色构成的三角戏剧:
受害者:“这都是你的错”
拯救者:“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迫害者:“你要听我的!”
内心有牺牲感的父母,可能曾经是各自原生家庭的“复印件”,他们或许也有牺牲型的父母,在原生家庭中,他们是受害者。
当自己组建了新家庭,有了孩子,无意识地携带这份受害感的思维模式延续下一代的养育上,无形中带着牺牲的感觉,为孩子包办人生,被迫成为了“妈妈做这么多都是为了你好”的拯救者。
当这个孩子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没有如父母所想那样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孩子,父母又去到迫害者的角色——“我做了这么多为了你好的事情,你是我的孩子,必须听我的。”
作为父母,如果没有看到原来自己有机会走出来这个三角戏剧中,那么谁将成为下一个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呢?
和谐的家庭,是不以“爱”为名,让孩子背负本来不属于他们的情绪。尊重孩子的前提,是尊重自己。父母回到自己的人生边界中,有机会从“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三角模式中逃脱出来。借由育儿,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为自己的幸福与命运负责,也能引导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回归自我,孩子也能自信地做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