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欺负要不要打回去?”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

教育   2024-09-14 10:15   宁夏  

关注金宝贝 一起科学育儿 / 懂Ta 成就Ta


同伴冲突是爸爸妈妈经常会问到的话题。在接触了很多同伴冲突的案例之后,我们发现“被欺负”像一个魔咒,让一些孩子经常处在这种困境里。 


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的父母,一定不是“会教还手”的父母,否则,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


会问这个问题的父母,也许内心时常有冲突:


好想愤怒反击 VS 又觉得反击不对

好生气 VS 又怕打不过

好委屈 VS 又怕受更大报复

好想文明沟通 VS 又发现总被不文明对待



到底我们要如何应对“被伤害”?当我们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时,终极答案也许是:不向“受害者”身份认同,去找到更舒适的“心理社交地位”。



什么是“受害者身份”?


就是无论你是否还手,你都觉得自己“无法拒绝伤害”。觉得自己处在且总是处在“被伤害”的地位,唯一能让你“免于伤害”的办法就是对方不再伤害你。所以,“受害者”的情绪遥控器,是放在别人手里的,除非你们不再对我“施害”,我才能好。


对于“我是否受伤害、受了多大伤害、什么时候能好”这件事,完全是由你们决定的,我个人没有评估伤害、否定伤害、拒绝伤害的能力


因为,和你们相比,我太弱小了,我的反抗太弱小了,他们都不听我的,不跟我道歉,我告诉老师,老师有时帮我,有时连我一起训,更何况,他们还是不道歉,或者不由衷道歉,还会欺负我,我总要求他们改变对我的态度和方式,但他们却总不改。好生气!好委屈!




什么是心理社交地位”?


它不是一种现实地位,“你是班长我就怕你” 那种,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地位”,总能站在“主动方”寻求权利,能够拒绝和放弃“不尊重自己的人”


不容易被欺负的儿童,感到愤怒就大声反击,但很快恢复平静,不会觉得耿耿于怀,甚至自己是受害者,因为已经用某种力量反击过了。


感到对方打不过,恐惧时,也不会愣头青还击,自然是哭泣躲远一点,但内心是可以占在主导地位的,就是:“是你不对,我不跟你玩!”;而不是“你好恐怖,我太弱小,只能我逃跑。”


是拒绝、放弃别人?还是委屈、逃跑?这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心理社交地位。



给父母的一些具体建议

01

问开放式问题

看见孩子的委屈


当孩子告诉我们类似“被欺负”的事情时,第一时间保持好奇,问开放式问题,尽可能“还原现场”尽量搞清楚来龙去脉之后,再评估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避免直接说:没关系,别放在心上只有委屈感受被父母看见,孩子才能感觉好起来。


02

避免夸大受伤体验

转换成共情短句


避免夸大孩子“受伤体验”,更要避免使用“你被伤害了”“你被欺负了”“他伤害了你”“他故意欺负你”,这样带有明显指向性的词


转换成描述情景和情绪的共情短句“你当时很不高兴”、“你没想到他会那样,有点突然,有点疼”、“他没有说道歉,你感觉他是故意的”、“你要求他道歉,他却做了鬼脸,你很生气“等。


可以向孩子解释:“如果这个小朋友经常这样做,一定是他内心经常不高兴,他控制不住要这样对别人,不是针对你,如果你不上钩,他可能就去惹别人了,就像钓鱼一样。”



03

引导孩子表达立场

尊重孩子的决定权


常规的引导是: 

大声表达自己的立场: “你甩到我了!很疼!请你跟我道歉。”

如果对方不主动道歉,且还这样,我们就要加大气势预告自己会反击: “你已经第二次弄到我了,如果有第三次,我会还手的!还会告诉老师!”

如果对方还是不道歉,甚至变本加厉,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这时候,如果你太生气了想还击,哪怕这时候你动手了,妈妈也不会怪你。如果你不想还击,或者你有点怕,你觉得你打不过他,你不还手,妈妈也不会怪你,你可以去告诉老师,或者可以选择离他远一点,不跟他玩;默默地离远一点,或者表达你的拒绝。”

是否还手,由孩子自己决定。因为我们充分相信孩子知道“动手是不好的行为”,我们的责任当然是:引导孩子用语言沟通,但再三沟通无用的时候、必要的时候,允许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本能的还手冲动。


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控制自己的言行固然是教育的方向,但孩子的世界,不能因为“气急了还手”,就被上纲上线;否则,孩子就会过早成为一个克制的小大人,更可怕的是他用“只能动口,绝不动手”去要求别的孩子,那势必会和“只喜欢动手”的孩子杠上。


这种“欺负与被欺负”的互动模式,才是我们要警惕的“被欺负”的根源。


04

要求对方道歉

但不强求结果


可以要求对方道歉,但不强求。因为要求道歉是我的事,道不道歉是你的事。


我可以决定的是大声反击,要求你道歉,如果你不道歉,我就知道,是你不对,我改变不了你,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的态度,就是离远一点,表达“拒绝和放弃”,建立让自己舒适的“心理社交地位”。



05

在必要的情况下

告诉老师


告诉老师,这件事,可以做,至少表达一定程度的震慑力。但不是任何事都要告诉老师的,否则会被贴上“喜欢告状”的标签,也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了“你帮不了你自己”的观念


父母要做的是,告诉孩子:自己先用上面的办法保护自己,再根据“疼痛和受伤部位”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告诉老师。


比如,如果是非常疼、疼到想流眼泪了、出血、肿了、挪动不了,或者撞到头、眼睛、肚子等,就必须告诉老师;如果只是一点疼、碰了一下肩膀、撞到你但你很快能爬起来等,这样的就可以自己处理。


在冲突的当下,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对方是谁,有本能的反应,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孩子当下的反应,优化他的处理方式


柔弱一点的,心理上给点力量;强悍一点的,行为上明确界限,言语上加强引导。用建立“心理社交地位”的方法,帮助孩子选择“更自由更自主”的方式,向外界传达:


我不是受害者,我没有那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我可以选择接受什么,拒绝什么,我有能力选择。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被大人尊重对待,

只有“没被大人欺负过的孩子”,

才不会被孩子欺负;

只有“没被大人欺负过的孩子”,

才不会去欺负别的孩子。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试听!


金宝贝银川中心
金宝贝国际早教中心,分七大领域全面开发0-5岁宝宝包括体能、社交、识别、人格、音乐、语言和感官在内的婴幼儿潜能。地址:悦海新天地北京华联三楼,0951-698277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