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钟声已然敲响,法学学术圈并未在辞旧迎新的喧嚣中稍作停歇,正在徐徐展开的2025年,早已在时代的暗流涌动下露出复杂诡谲的轮廓。以下是我们对这一年法学学术界态势的整体性“预测”。
一、饭碗法学仍将占据主流
2025年,“饭碗法学” 仍占据法学研究的主流地位。在高校与科研机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如同悬顶之剑,一切向论文、课题倾斜。学者们为求生存、谋晋升,不得不陷入发表的 “军备竞赛”。各大数据库论文数量连年疯涨,可质量却如泡沫般虚浮。为凑篇幅、赶热点,重复性研究泛滥,一个稍有新意的论题瞬间催生无数 “近亲繁殖” 论文,从引言到结论大同小异,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在文字堆砌背后,是学术创新的乏力与无奈,所谓繁荣,不过是徒有其表的数字游戏,实质是学者们为保住饭碗的挣扎。
二、AI入侵下法学研究的伦理危机加剧
2025年,法学研究的AI化将步入 “深水区”。随着AI写作工具愈发智能,一键生成论文大纲、甚至润色全文不再是难事。从学生的课程论文到学者的课题成果,AI的 “隐形触手” 悄然渗透。部分投机者借此炮制海量看似专业、实则空洞的 法学“学术垃圾”,真假论文在网络上鱼龙混杂,期刊编辑与评审专家将防不胜防。事实上,这不是法学一家的问题,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学术伦理挑战——当学术创作沦为AI指令下的机械拼凑,署名权、原创性这些基石伦理被肆意践踏,学术诚信在技术冲击下摇摇欲坠,学界或将陷入 “不知真假” 的信任泥沼。
三、数字法学的 “虚火”继续燃烧
新的一年,数字法学仍将会是 “顶流”。从数字货币监管到网络平台反垄断,新兴数字议题层出不穷,引得无数研究者竞折腰。高校纷纷新设数字法学专业方向,科研项目申请书堆满相关关键词,然而,在这热闹背后,跟风者众,深耕者寡。大量论文只是浮于表面,将热点案例与既有理论生硬嫁接,为博眼球强行立论,至于数字技术底层逻辑、对传统法学体系的深度解构与重塑,鲜有人探究,数字法学沦为 “标签法学”,热度虽高,却难有实质建树。
四、传统部门法面临进一步的 “边界消融”
2025 年,传统部门法的界限将愈发模糊,领域法学研究呈燎原之势。在新兴复杂社会问题面前,刑法、民法、行政法孤立作战屡屡碰壁。如网络直播带货纠纷,涉及合同、侵权、税收、消费者权益多领域,单一部门法无法 “断案”。于是,领域法学研究将蓬勃兴起,整合多学科知识 “跨界” 求解。在此过程中,部门法学者可能会面临转型仓促、知识短板频现、新理论半生不熟传统理论又被仓促扬弃的尴尬之局,学术传承与创新面临新的挑战。
五、代际更替下 “学术淘金热”将持续
中青年学者将在这一年进一步崭露头角、扩充话语权。伴随学术圈的更新换代,他们凭借新锐视角、前沿方法冲击旧有学术秩序,在新兴领域开疆拓土。与之相对,老年知名学者 “退而不休” 现象愈发扎眼,不少人打着 “学术帮扶” 幌子奔赴地方高校,实则为高额讲座费、安家费而来,打算在学术黄昏时节再大捞一笔。地方高校寄望 “借名上位”,却常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尴尬,学术帮扶沦为走过场,与之相关,中青年学者的上升空间将被变相挤占,学术资源分配在代际间失衡恐将加剧。
六、法律实务界与法学学术界的高墙进一步“倒塌”
法律实务界与学术界之间高耸多年的墙,在2025年有望进一步崩塌。一方面,法官、检察官们受学术评价体系感召,将办案心得升华成理论文章,试图在学术界争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学者们为使研究 “接地气”,频繁出入律所、法院调研实习,甚至挂职办案。但在这双向奔赴中,问题频出。实务者的文章常因理论深度不足被学界诟病,学者参与实务又易受行政、人情干扰,“半吊子” 实务成果频现,融合之路崎岖,可一旦打通,必将重塑法界生态。
七、法科高校间的 “江湖” 混战将升级
新的一年,传统法科名校的安稳格局将被进一步打破,高校间竞争趋于白热化。“双一流” 动态调整、学科评估重压之下,各校为法学学科排名各施拳脚。头部高校疯狂挖角领军人才、重金打造科研平台,腰部高校另辟蹊径,特色学科集群、产教融合项目纷纷上马。但这场混战中,资源浪费或更为惊人,一些高校盲目跟风,新专业仓促上马又难以为继,学生沦为试验品,学术发展将会被行政化 “指挥棒” 搅得乱象丛生。
八、“发表难”持续,学术 “龙门” 难跃趋势加剧
知名法学期刊(C 刊)的森严壁垒在 2025 年依旧坚如磐石。核心期刊承载学术声誉、职称晋升关键 “一票”,稿源蜂拥。编辑们守着有限版面,在海量投稿中 “沙里淘金”,青年学子独立发文愈发艰难。没有导师推荐和联合署名、学术头衔背书,佳作也常被埋没。为求发表,一些学子无奈投身 “学术江湖”,拉关系、拜码头,学术净土被人情世故沾染,学术评价公正性蒙上阴影。
九、“知识自主” 的双刃剑发威,比较法研究恐降温
“知识自主” 将在这一年成为法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如日中天。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本土法治发展需求迫切,学界疾呼摆脱对外国法的迷信和知识滤镜。在此背景下,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或将进一步遇冷,研究经费削减、学术热度难以为继。在这股风潮下,部分学者走向极端,盲目排外,对国外成熟法治经验弃若敝履,闭门造车式构建理论,无视国际通行规则对接需求,“知识自主” 将有极大概率在狭隘民族主义裹挟下偏离正轨,最终阻碍法学交流与进步。
十、学术与现实“两张皮”现象持续加剧
2025年,前沿性立法将继续吸引学界镁光灯齐聚。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后的细则完善、反垄断法修订后的实操困境,都是热门素材,学者们忙着解读、建言,期望在立法智囊团中占得一席。与之对照,司法实践中的日常纷扰、疑难争议却被学术研究 “冷眼相待”,有意回避。基层法院海量判例蕴含的真问题,因琐碎、无 “立法价值” 被束之高阁,学术研究远离司法现实土壤,理论成果在实践检验中苍白无力,“两张皮” 现象恐将愈发严重,法学发展亦将因此瘸腿前行。
展望2025年的法学学术圈,在这十大趋势裹挟下,挑战与乱象交织。但乱象中亦藏转机,若能在学术伦理、资源分配、理论实践融合等关键节点拨乱反正,法学学术有望挣脱泥沼,迈向真正繁荣,以知识之光,烛照法治前路,而非在功利、虚荣与短视中沉沦。
2025,注定是法学人在荆棘中奋进,在泥淖中前行,在喧嚣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泥沙俱下的又一个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