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每至岁末年初,“辞旧迎新” 的氛围感便被烘托至顶点。烟火腾空,欢呼四溢,人们带着笃定与期待,默认新的一年、未来的日子必定优于往昔,似乎这是不证自明的公理。但剥开层层包装,这 “未来一定比过去好” 的观念,实则漏洞百出,堪称历史长河中蛊惑人心的弥天大谎。
回首往昔,科技的跃进堪称近现代最耀眼的成就,似乎强力佐证了 “越新越好”。曾几何时,信件需靠车马邮差、耗时数周乃至数月传递,电报问世瞬间将时空压缩,而如今,即时通讯让全球信息在指尖交互,天涯若比邻成为日常。医疗领域同样翻天覆地,过去一场流感能肆虐村镇、夺命无数,如今疫苗研发、精准医疗使许多绝症慢病得到控制,人均寿命大幅延长。从靠双腿丈量大地到汽车、高铁风驰电掣,从昏暗烛火到城市灯火通明,这些进步让人们坚信未来科技会持续 “开挂”,解决一切难题。
可事实呢?科技这把双刃剑,在斩断旧困境绳索的同时,反手编织了新的罗网。社交媒体兴起,本意为拓展社交边界、共享多元思想,却滋生网络暴力,言语诋毁如毒箭,轻易刺穿人心,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患病率节节攀升。信息爆炸并未让知识沉淀,反而碎片化洪流冲散深度思考,热搜榜频繁更替,人们追逐热点,无暇探究真相背后的复杂逻辑。在工业化高歌猛进下,生态恶化敲响警钟,大气污染、塑料垃圾、物种濒危,地球家园千疮百孔,那些曾清澈的河流、湛蓝的天空,成为老照片中的怀念,即便当下竭力补救,伤痕难愈。
社会层面,人权进步、平等思潮涌动常被视作未来向好的标识。旧时代等级森严,贵族与平民天壤之别,封建礼教束缚人性,从女性争取投票权到种族隔离废除,每一步突破都代价高昂却意义非凡。当下,多元性别认同渐被正视,职场性别壁垒松动,似乎昭示着更包容、公正的未来蓝图徐徐展开。
然而,细究之下,新的不公与隐患暗流涌动。资本全球化下,贫富差距在部分地区、行业呈撕裂式扩大,金融寡头操控市场,财富如雪球滚向少数人,普通劳动者虽有法律保障底薪,却在高房价、物价飞涨面前望 “居” 兴叹,“996”“007” 成为职场潜规则,加班文化透支健康换取微薄薪资增长。文化趋同现象泛滥,小众艺术、民俗技艺在商业浪潮冲击下式微,传承断代,精神家园同质化,未来的文化版图面临沦为单一色调的风险。
历史从不缺残酷反转,以战争为例,一战前欧洲沉浸在工业繁荣、殖民扩张的幻梦中,科技催生先进武器,列强自信能凭此主宰世界走向,结果战争爆发,四年屠戮,千万生命消逝,经济倒退,文明疮痍满目,战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沦为血色泡影。上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让依赖能源驱动的工业社会瞬间 “休克”,汽车在加油站前排起长龙,工厂因原料短缺停产,物价失控,民众生活急转直下,那时人们惊觉,未来并非按既定轨道驶向康庄,稍有变故便脱轨倾覆。
再看教育,曾经 “知识改变命运” 激励莘莘学子苦读,大学文凭是通往安稳富足的敲门砖。如今,学历通胀,硕士博士扎堆,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怀揣文凭,面对的却是高门槛、低适配岗位,“毕业即失业” 刺痛无数家庭,为教育倾尽心血,换来的可能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曾经对学历保障未来的笃信摇摇欲坠。
剖析这一观念根源,人类天性中的乐观偏向难辞其咎。面对未知,恐惧本能驱使我们抓取希望稻草,幻想未来满是甜蜜果实,选择性遗忘过往苦难与现实龃龉。
同时,商业与舆论推波助澜,广告业炮制 “新款至上”,新手机、新时装承载美好生活想象;媒体热衷报道成就、展望远景,过滤潜在危机,营造盛世将临氛围,在信息围猎下,大众不自觉深陷 “未来迷思”。
戳破这谎言,并非倡导消极绝望,而是呼唤清醒认知。
未来是混沌的,裹挟机遇与凶险,它不会必然变好,需要当下的警醒与绸缪。珍视过去经验如航海图,于科技发展套上伦理缰绳,在社会进程权衡利弊,个体亦坚守内心价值,不盲目逐新。
如此,当新年钟声敲响,我们迈出的才是审慎有力、能在荆棘中寻路的脚步,挣脱虚假 “希望” 枷锁,向真实未来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