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与排面:大佬的发表欲与年轻人的求生欲

时事   2025-01-03 10:06   安徽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某学界大佬的报道,激起层层涟漪。官媒报道盛赞这位已届退休之年的学界大佬,笔耕不辍,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论文著作接连不断,堪为“后辈楷模”。诚然,从某种纯粹的个人维度审视,这般坚持写作、持续输出学术成果的行径,无可指摘,勤奋之名,亦当之无愧。毕竟,学术之路漫漫,能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创作,绝非易事,这是对知识积累的执着,对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的坚守。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在学术荆棘中奋力攀爬的年轻一代,这 “勤奋” 的光环可能就染上了别样的色彩——与大佬论文被“哄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尚未站稳脚跟的学术年轻人,他们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是一场艰难的战役。他们怀揣着对学术的赤忱热爱,挑灯夜战,穿梭于图书馆的浩瀚书海与实验室的繁杂数据之间,为的就是能在专业期刊上寻得一席之地,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见光,得到学界的认可。

可现实是残酷的,优质学术期刊版面资源稀缺如沙漠甘霖,少得可怜。大佬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广泛的人脉威望,自然可以轻松叩开期刊大门,新作频出。反观年轻人,即便论文质量上乘,也常常在投稿的漫长等待中,被一次次无情拒绝。大佬们的持续高产、退而不休或者不退不休,在无形之中犹如一堵高墙,将年轻人阻隔在学术发表的理想国之外。

当一位大佬每年都有好几篇重磅论文发表,就意味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年轻学者失去了同期亮相的机会。这种有形和无形的挤压,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此消彼长,更是赤忱梦想与微茫希望的磨损。

这背后,是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有限的版面资源和近乎无限膨胀的发表需求之间的激烈碰撞。期刊的篇幅不会随意扩容,编辑们在遴选稿件时,面对声名赫赫的学界大腕与籍籍无名的后起之秀,天平往往不自觉地向前者倾斜。毕竟,大佬的文章自带流量与关注度,能为期刊增色添彩,提升影响力;而年轻学者的作品,即便创新性十足,却需编辑耗费更多心力去甄别、推广。

在这场不对等的竞争中,若大佬们能有几分自省,稍稍收敛发表的冲动,无疑会给学术生态注入一股清流。所谓克制,并非要求他们放弃学术追求,而是在退休之后,放缓脚步,把更多的舞台让给年轻人。这不是示弱,而是一种高姿态的成全。想象一下,当那些功成名就的前辈退居幕后,不再频繁占据黄金期刊的黄金版面,年轻人得以崭露头角,学术的天空将会繁星闪烁,而非仅有几颗巨星在天空独自得瑟。

更进一步,如果大佬们能摒弃门户之见,以开阔胸襟、客观视角、包容态度,主动为年轻人铺路搭桥,那将是学界之大幸。

以开放的心胸、包容的态度,推荐甚至是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优秀年轻学人发表作品,而不论其出身门派,只为学术的纯粹传承与繁荣,这般作为,才是真正的德艺双馨

大佬手中的荐稿权,不应是巩固自身学术“霸权”的工具,而应化作扶持新生力量的东风。一个健康的学术共同体,理应是新老携手、代代相继,而非前辈垄断资源,后辈望洋兴叹。

学术之路,本应是一场接力赛,前辈们跑完辉煌一程后,递出接力棒,为后来者呐喊助威。然而当下,却有演变成马拉松长跑之势——前辈持续领跑,后辈艰难追赶、体力不支……

大佬们需深知,学术的未来在年轻人手中,今日给予他们的点滴恩泽,他日将汇聚成学术创新的磅礴洪流

当且仅当年轻学者们不再为发表渠道受阻而愁肠百结,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术研究,为人类知识大厦添砖加瓦,这,才是我们共同期盼的学术盛景。

把黄金期刊的黄金版面留给更有需要的后来人,这么做,不会丝毫减损大佬的排面,只需要他们稍稍克制一下发表的欲望就可以——或者,连这种克制也无须——大佬们完全可以在普通期刊分享洞见、畅快表达嘛。

果能如此,则学界(不止是法学界)“父慈子孝”之代际和谐略略可期矣。

各行各业,新年献词已泛滥成灾 | 跨年观察

泥沙俱下:2025年度法学学术圈大势前瞻

我们都是时代的囚徒,未来也不会比过去更好

榜单:2024年度法学学术圈十大新闻

榜单:2024年度法学学术圈十大好书

法学学术圈
法治动态,学术前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