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50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毗邻海域面积15.86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年10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作出全面部署,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过去数年,山东海洋经济破浪前行,在高质量发展浪潮里扬起壮阔风帆,书写下一份亮眼成绩单。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优势转化为胜势。海洋,已然成为山东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山东半岛深入渤海、黄海之间,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山东巧妙将这份天赐厚礼转化为实打实的经济效益。2023 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跨越 1.7 万亿元大关,稳居全国第二,“十四五” 以来超 30.7% 的累计增幅更是直观展现其迅猛势头。沿海城市因海而兴,青岛的海洋文旅、威海的海洋渔业深加工、烟台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百花齐放,不仅吸纳海量就业,还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协同,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销售服务,一条完整产业链条激活区域经济内循环,让山东在全国经济版图上的海洋板块熠熠生辉。
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海洋经济新引擎。海洋科技创新,是为山东海洋经济添柴加薪的关键火种。近年来,山东积极发挥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山东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72家,“仙境海岸”“黄河入海”成为山东旅游新名片,“蓝鲸1号”“国信1号”等大国重器创造多项世界纪录,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
山东汇聚大批科研院所、高校海洋科研力量,构筑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矩阵。在海洋生物制药领域,科研团队深挖海洋微生物宝库,提取新型药用成分,催生高附加值的生物药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深海探测技术突破,让山东自主研发的深海科考装备下海探秘,获取一手科研数据同时,为深海资源开采勾勒清晰蓝图。政府与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孵化平台,鼓励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创新活力如泉涌,为海洋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驱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新兴海洋业态蓬勃生长。
营商环境是滋养海洋经济的阳光雨露,山东深谙此道,着力优化涉海营商环境。简化涉海项目审批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准入门槛降低、办事效率飞升;出台系列税收优惠、金融扶持政策,为中小海洋企业“解渴”,助其轻装上阵。在这样的暖巢下,海洋科技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民间资本踊跃投身海洋文旅、海洋电商等领域,市场活力被充分点燃,海洋经济发展生态愈发枝繁叶茂。
向海图强,加快“蓝色粮仓”建设,让山东端稳海洋饭碗。一方面,现代化、可持续渔业养殖技术广泛应用,大型深海网箱养鱼、虾蟹贝类生态混养模式不断推广,渔业产量稳中有升;另一方面,水产加工向精深迈进,从初级冷冻品到即食海鲜、营养鱼粉,产品附加值翻番,不仅保障百姓餐桌上海鲜供应,还让山东海鲜品牌畅销国内外,渔业经济韧性与活力双增。
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绘就山东海洋经济的绿色底色。沿海防护林带绵延守护,沙滩修复、湿地保护工程持续推进,让海岸线重披绿装;海洋污染防治动真格,陆源污染截污控排、海上环卫常态化保洁,守护海水澄澈。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海洋生态游热度攀升,也为海洋渔业、海洋养殖提供优质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为长远的海洋经济腾飞筑牢根基。山东积极推动海洋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调并重、相向而行。全面实行湾长制,陆海统筹推进海洋污染防治,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连续两年保持全国前三。大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20年以来争取中央资金42.52亿元、地方投入24.87亿元,整治修复岸线55.1公里,修复滨海湿地1.21万公顷。
海洋经济成就斐然,山东交上优异“成绩单”。山东海洋经济的斐然成就,是战略眼光、科技驱动、政策保障、生态守护协同发力的成果,更与全省人民勠力同心,精心营造海洋环境的努力密不可分。站在新起点,山东有底气、有能力向着深蓝更深处破浪远航,续写海洋经济新华章,持续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贡献磅礴山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