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2024年第6期,目次20
摘要: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水资源需求,通过将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农田水利工程当中,能够更好地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运行和科学灌溉,最终引导基层地区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淡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致富增收。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信息管理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路径,希望对推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信息管理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应用途径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约350~450 mm,蒸发量高达1800~2200 mm,降水分布不均,且多集中在夏季。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短暂,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全年风力较大,春季和冬季尤为明显,大风天气频繁,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暴雨洪涝,旱涝交替发生。赤峰市降水稀少,灌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田水利工程可以蓄水保水,在旱季为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保障作物生长。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使用,切实改善了基层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
1
赤峰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赤峰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供水、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河道治理、防洪抗旱等水利事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从工程水利到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和水生态保障。截止到2023年,赤峰市共建有水库69座、总库容近40亿立方米,水闸155座,建设治理河道达标堤防551.38公里。灌溉总面积770.2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23.7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35.44万亩。建有灌区169个,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37处,水电站21座,机电井总数44.74万眼,全市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自2010年起,赤峰市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充分显现出“省水、省力、省钱,增产、增收、增效”的效果,通过玉米膜下滴灌工程的建设实施,全市粮食实现了稳产增产,2012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亿斤,2022年突破130亿斤,已连续10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
信息管理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水资源的监测与预警
赤峰市地处中国北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因此,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信息管理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通过安装多样化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实时收集水位、流量、水质等各项数据,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信息管理平台,以便及时了解水资源的状况。信息系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了解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农田水利工程的改进提供参考。同时借助信息管理技术还能够实现对农田水利工程中水资源的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如水源污染、水量不足等水资源问题,提前发出预警,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提供及时的提醒和指导。
2.2 有利于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赤峰市传统农田水利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农业水资源的配置往往存在不合理现象,导致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浪费,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新时期通过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安装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实时收集农田土壤湿度、水位变化等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智能化管理系统还能实现对水资源的自动监测、预测和调度。例如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对历史气象数据、土壤湿度数据等进行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水资源需求,从而实现对灌溉时间的精准控制,减少水资源浪费。此外信息管理技术还可以实现农田水利资源的共享与协同管理,打破地域壁垒,实现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3 有利于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的安全性
赤峰市地处干旱地带,水资源供给十分不足,为确保资源的科学利用以及农田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就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注重做好科学运行管理[1]。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期间,借助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运行中的问题,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信息管理技术还可以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为工程运行提供科学依据,使工程运行更加稳定和可靠,通过自动化控制和智能调度,实现工程运行的优化,降低工程运行的风险。
信息管理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路径
3.1 数据收集与整合
信息管理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首要任务是数据的收集与整合,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站、水流监测装置等,可以实时收集农田的水资源状况、土壤条件、气象变化等多方面的数据。数据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被集中整合,构建起一个全面的水利信息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和整合,为决策者提供了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持,使得决策更具科学性[2]。
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专业的分析软件进行处理,提取包括但不限于作物需水量、灌溉需求、水质状况等有价值的信息,并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农田水利运行的规律,预测未来的水资源需求,为灌溉计划、水资源分配、排水管理提供依据。
3.3 决策支持
基于上述的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构建决策支持系统(DSS)。该系统结合专业模型和算法,为农田水利管理提供决策建议。例如,在干旱季节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数据和天气预报,推荐适宜的灌溉方案;在雨季则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洪涝,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除了支持决策制定,信息管理技术还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管理人员和农户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网站平台等渠道,实时查询到农田的水利信息,包括灌溉进度、水质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等,使得农户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调整种植方案,提高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4 公众参与与监督
信息管理技术能够通过数据采集、存储与分析,将农田水利项目的进度、资源分配和效益等信息实时公开,从而使得公众能够全面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3]。这种透明度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农田水利建设和维护工作的信任感,还能够促使参与各方更加积极地贡献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在线教育等方式,帮助提升公众的信息管理能力,保证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此外,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信息管理技术的实施方案应当因地制宜,注重本地化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农田水利发展需求的信息管理策略。同时,可以考虑与当地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利用他们在信息技术和水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共同推动技术的本地化应用。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关注信息管理技术在农田水利管理中的长期效果评估,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公众参与机制,确保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被及时收集并采纳,以提升农田水利项目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信息技术已经覆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为人类生存的农业生产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通过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农户对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调节、数据监控、防洪抗涝等方面的工作效率,最终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应用效率的提升,为建设绿色节约型社会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永辉.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施工中的运用[J].黑龙江粮食,2022(6):65-67.
[2]唐晓芬.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施工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6):64-66.
[3]王志航.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新农业,2022(10):64-64.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http://www.nygcjs.cn/cn/article/doi/10.16815/j.cnki.11-5446/s.2024.17.020
2025年出版12期,刊号:CN11-5436/S。
邮发代号:82-133
订阅方式: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
邮编:100125
订阅电话:010-59195603
订阅及投稿邮箱:nyxxh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