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群展《西来大写意》于11月2日开幕。参加此次群展的艺术家包括:熊言钧、詹蕤、黄赛峰、尹昌志、郑菁、楚思贤、崔志鹏,等。展览预计12月1日结束。
“西来意”是一个禅宗用语。
在禅宗中,“西来意”原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自西天(印度)前来东土的意义、目的,后来引申为佛法大意,或禅的真髓,是禅门中与追问佛法大义有相同意义的普遍而终极的追问。
达摩祖师被奉为禅宗初祖,他从印度来到中国亲行并弘传禅法,后世禅宗将他的到来以及所传心法视为重要的开端和指引。对“祖师西来意”的探讨和追问在禅门中非常普遍且深入。
然而,对于“西来意”具体所指,并没有一个固定、明确的定义或答案。在众多禅宗公案中,僧徒们对“祖师西来意”的提问方式各异,而禅师们的回答也是千姿百态,甚至多数禅师拒绝用语言直接回答。
“大写意”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
从技法层面来看,大写意往往强调以豪放、洒脱的笔墨来描绘对象,不拘泥于细节的精准刻画,而是注重整体的气势和神韵,用简洁、概括的笔墨来传达出对象的精神特质和艺术家的情感。
在艺术理念上,大写意追求的是一种“意”的表达,即超越具体形象,传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感受、思考和意境。它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个性的抒发,注重心灵与自然的交融,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写意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引发观者的联想和共鸣,让人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一种超脱于具体形象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
“西来大写意”乃是对“西来”与“大写意”的创造性组合与融合。
“大写意”作为中国绘画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创作理念,高度强调以豪放洒脱之笔墨对对象进行描绘。其注重整体的气势与神韵,致力于追求艺术家主观情感与个性的抒发,着力实现心灵与自然的深度交融,以此充分彰显“意”的表达。
而“西来”一词,通常蕴含从西方而来或自西边过来之意。将“西来”与“大写意”相结合,置于特定的背景、艺术流派之中,经由艺术家的精准定义与深刻阐释,方能开启对其具体所指独特内涵与意义的理解之旅。在某些特定情境或个人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西来大写意”会被赋予特定的寓意与解读,这恰是东西方艺术碰撞的生动体现。
在当代艺术实践中,“西来大写意”以其独特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的“我执”观念与意义逻辑,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与可能。它促使艺术家们超越既定的思维模式与表现形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探索艺术的多元性与无限性。
The group presentation under the title of “The Cypress tree in the Chinese garden” opened on the 2nd of November running through the 1st of December 2024. Seven young artists, including Xiong Yanjun, Zhan Rui, Huang Saifeng, Yin Changzhi, Zheng Jing, Chu Sixian and Cui Zhipeng, from six cities in China show their recent creations.
"Xilai Yi" is a Zen expression.
In Zen, "West meaning" originally refers to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Bodhidharma, the originator of Zen, coming to the East from the West Heaven (India), and later extended to the general meaning of Buddhism, or the true essence of Zen, which is a universal and ultimate inquiry with the same meaning as inquiring into the great meaning of Buddhism in Zen.Master Dharma is regarded as the original father of Zen Buddhism. He came to China from India to practice and spread Zen teachings.Later Zen Buddhism regards his arrival and the teachings as an important beginning and guidance. It is very common and deep in the Zen door to discuss and inquire about "the purpose of the ancestral teacher coming from the west"However, there is no fixed and clear definition or answer for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Xilai Yi". In many Zen koans, the monk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asking questions about "the purpose of the Master Xilai", and the Zen masters have different answers, even most of the Zen masters refuse to give direct answers with words. "Brushwork" is a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creative idea in Chinese painting.
From the technical level, the brushwork often emphasizes the bold and free brushwork to depict the object, not the precise depiction of details, but the overall momentum and verve, and the concise and generalized brushwork to convey the spiritu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ject and the emotions of the artist.
In terms of artistic concept, freehand brushwork pursues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 that is, transcends the specific image and conveys the artist's inner feeling, thinking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t emphasiz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artist's subjective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soul and na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realm of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Large brushwork often has strong artistic appeal and unique aesthetic value, which can trigger the audience's association and resonance, and make people feel a kind of spiritual power and artistic charm beyond the specific image when appreciating the work.
“Xilai freehand Brushwork” is the creative combination and fusion of “Xilai” and “freehand” Brushwork.
As a very representative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creative idea in Chinese painting, "brushwork" highly emphasizes the depiction of objects with bold and free brush and ink.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momentum and verve, is committed to pursuing the expression of artists' subjective emotions and personalities, and strives to realize the deep blend of soul and nature, so as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
The word "coming from the west" usually implies coming from the west or coming from the west. The combination of "Coming from the West" and "brushwork" in a specific background and art school, through the artist's precise definition and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can start the journey of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its specific reference. In some specific situations or personal artistic creation process, "Western brushwork" will be given a specific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which is just a vivid manifestation of the collis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In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 "Xilai brushwork" with its unique existence break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 cling" and the logic of meaning, and opens up a new path and possibility for artistic creation. It urges artists to go beyond the established mode of thinking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explore the pluralism and infinity of art with a more open mind.
熊言钧,1977年出生于安徽六安;2001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B.A.);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M.F.A.);现工作、生活于安徽芜湖。
熊言钧 · 故园 · 2024年 · 木板上综合材料 · 67x82x13厘米
熊言钧 · 无名 #2 · 2024年 · 木板上综合材料 · 156x173x30厘米
熊言钧 · 无名 #1 · 2024年 · 木板上综合材料 · 156x173x30厘米
熊言钧的创作始终聚焦于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探究。从对物的描绘、模拟、运用、顺应到再造,其创作所涉媒介与形式多样,涵盖绘画、雕塑、装置以及现场介入性实践等。近期,他更为深入地扎根于日常生活与普通材料之中,在东方与西方、人工与自然、实体与虚无、劳作与修行的交界地带,感悟和践行此在及其超越性的可能。基于此,他致力于突破以材料、符号和资源之眼来观察世界的现代性惯常认知,摒弃工具化思维,同时也拒绝以作品挑动话语,激发对立和分离。他相信物乃是一种聚集,故而以变动不居的态度去努力寻求与物共游共生的自在之境。
在最近的工作中,熊言钧倾向于把艺术看作是“容器”的发现、发明过程和制造行为。作品即“容器”,也可被看作是一种洞开的形式,它并不传达内容,而是以其沉默持存,也向观众敞开。新作将前期“随形”的方法和近几年对传统雕塑、宗教遗物和雅玩赏石美学的兴趣结合起来,寻找艺术实践中新的“超验”方向,并思考在此方向如何融贯“神性”和“空性”,从而重新开启某种超越性空间。
从本体角度看,熊言钧近期作品仍是对绘画物质性的持续探索,其结果是二维和多维交互的混合状态,进一步和空间环境和人的在场发生密切的对话关系。作品视觉形态在和山石、建筑、浮雕、器物和绘画的似与不似之间变化、流转,而创作过程也存在着不可预测性,不会囿于事先的设计或是陷于细节的推敲。与前期工作不同的是,熊言钧增加了对形状的干预,更主动地参与塑形,把“随形”推至“象形”,使作品貌似结合了不同的意象,呈现出杂糅感和单纯性的统一。至于“绘画性”,在这里依旧是表面及平面的致幻术,可以对视觉和触觉进行调控,以达到一种与作品“器形”相称的气质和氛围。
由于这种方向的变化,熊言钧也开始反思关于材料、符号、和资源的“现代性”认知,克服“使用”逻辑及其背后的技术性思维,不再依靠在紧张的关系中制造对比和分裂,而是让材料相互交融,结成一体。材料不是靠独立存在来凸显价值,它必须在整体中找到属于的位置或角色。材料可以隐藏,也可以表露在外,但它不是屈从,也不是为了争奇斗艳,而是通过与另一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转化,达成某种日常奇迹,完成对自身的超越。与此同时,创作主体也不会外在于作品,反而在自然而然之中实现与“物”共在、共戏、共游的状态。
詹蕤,198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0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B.A.);2006年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艺术系(M.A.);现生活、工作于湖北武汉。
詹蕤 · 股票 天气 性 - 1095根灰色线 · 2020年 · 布面丙烯 · 330x150厘米
詹蕤 · 股票 天气 性 - 1095根彩色线 · 2020年 · 布面丙烯 · 330x150厘米
詹蕤的创作源于对自然、经济、个人等数据的采集,这些数据都是一种“小数据”,相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数据,小数据是一种个人化的、低清的、有限的,但正因为这种有限性,反而强化了他对艺术媒介的拓展,绘画、摄影、动画、雕塑、折纸等各种手段都被用来转译这些小数据。
时间,在詹蕤的艺术中,被表述为一系列事件。无论阴晴雨雪,股市涨跌,抑或是出勤记录...... 现代生活的种种信息与数据,被他从体制化的日常世界中捞取,网结在一个个周期性的时间框架中。如同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视觉排演,极简而模型化的视觉表皮,是詹蕤制造的一个个语言系统。作为能指的颜色与几何形状,在单个系统内彼此不会重叠,同时它们又能共同覆盖事件指涉的信息全域,不会存在缺失,通过变化具体的颜色与几何形状,詹蕤重现了一个个(组)事件的起伏变化。詹蕤作品的语法原则,在能指(视觉)与所指(信息)之间搭建了一条语言回路,当观者的目光沿着这条回路,返回到对信息的关注时,我们会突然意识到,人物、事件、时间与空间,网格中的每个单元所指称都是生活的一个片段,但此刻它们却被设置于具体的生命之外,在逻各斯的欲望支配下,差异的他者变成了同一的主体。
黄赛峰,1983年出生于上海;200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2014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油画专业;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黄赛峰 · 隐入虚空 #47 · 2024年 · 布面综合材料 · 140x110厘米
黄赛峰 · 隐入虚空 #48 · 2024年 · 布面综合材料 · 150x120厘米
黄赛峰这两年的创作都基于“虚无”这一道家主旨,作品中万事万物皆以虚空为显像,让色彩与虚影在交织、叠加中,形成虚境与大象无形的空间意象,并令其处于无尽生成的朦胧诗意之中。从图示上似乎是在诠释空间,实则是显化内心。这种虚空之境,让画面保有气息流动的可能,形成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气韵生动的直观感受,做到虚而不空,真空妙有。在绘画方式上借鉴了传统绘画里的逐层晕染,绘画过程本身也承载某种时间性,这种时间性最终被类似琥珀质感的画面表象所封印,只可在画框侧面的流痕中窥见一二。
尹昌志,1984年出生于安徽东至;200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B.A.);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M.A.);现生活、工作于安徽芜湖。
尹昌志 · 宁静的海 · 2024年 · 布面综合材料 · 102x101x10厘米·
尹昌志 · 去年夏天 · 2024 · 布面综合材料 · 99x101x9厘米·
尹昌志以其艺术表现的手法重新思考构成大多数人认知中绘画的成见与规则,或是在传统的长方形画布上作画的绘画实践。他的画面表现为抽象的形状和色彩,尽管包含传统绘画过程中的元素,但也给人一种雕塑作品中可能出现的浅雕感。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尹昌志会用到不同的绘画材料,如画布木头和各种彩色颜料。但在选择材料时,他也将目光转向日常生活。比如,他会选择用于制作包装箱的木头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织物。可以说,他将这些材料回收利用,运用在新的创作之中。在每一幅画中,他都自由组合这些材料,不做任何预设。因此,他拥抱自然发生的任何意外,认为那是构建作品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会实验一般任其发生,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
效果也不尽相同。细看的话,颜料、平面和纹理看似随意组合;然而远观的话,或从左侧或右侧去看,每种角度都会看到这张画呈现出新的样貌,犹如一片风景,或是一个陌生房间的空间。构图方式使得每张画都截然不同。每张画的结构都或多或少符合我们对常规矩形绘画的想象。然而,有些作品的形状却是不规则的,甚至是显得怪异。总之,他的作品营造出一个不同寻常、色彩绚烂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因为观众从中看到了什么,这些画就是什么。
尹昌志近期创作主要对现成布料的添色、脱色处理,使布料处于一种半成品的状态,通过在特定框架结构上对它们进行再编辑,以此对行动的即时性、材料的变量与绘画性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绘画可以被看成是各种痕迹在空间结构上的汇集,痕迹是一种复合体,它独立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某种外化形式,流动多变,包含时间性。绘画亦是在抓取痕迹的过程中显现自身的感性特质,同时绘画也具有多层的属性,平整的布面在结构之上生成一种错落交织的浅层空间,拉扯布面形成的线条、半透明布面表层的痕迹,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整体。
郑菁, 1985年出生于江苏南京;200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重庆。郑菁的创作涵盖装置、录像、图片和绘画,往往以具体经验来探讨时间、材料、身体和观念的再认知。
郑菁 · ↑312823’-103345’-↓38223’ · 2018-19年 · 纸上签字笔 · 77x107厘米
在《↑312823’-103345’-↓38223‘》这件作品,郑菁试图让每一个“1”笔直、规范化在纸面呈现,使其尽量人为整齐重复。嘴里一直数着这个过程:1,2,3……?以100为单位,每一行会记下数字,会在每天停顿空白处留下数字,创作通过时间的积淀,艺术家试图通过自我约束,来尝试人的意志力在个人的意识控制下发生物理反应,从有差异到无差异的变化(对抗)过程,郑菁需要为之努力,尽量平衡,身体在这个过程里是种材料,也是劳作的一种。这几年创作中对过程的度量,也是自己对身体和时间的一种发问。郑菁用这种不停重复的工作,“1”的堆砌最终让时间在这可见的现实世界和平面空间中用数字显现出来。
楚思贤,a.k.a. Freeman,1993年出生于四川泸州;2016年毕业于意大利乌尔比诺美术学院绘画系(本科);2017-18年就读于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建筑学系;2019年毕业于意大利乌尔比诺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现工作、生活于泸州和成都。
楚思贤 · 痛 · 2024年 · 布面丙烯 · 120x90厘米
楚思贤的工作是致力于成为一个为当代绘画构建勇气的绘画者。他以偏离作为绘画思考的核心,不再仅仅追求绘画的结果,而是转向对绘画过程的探索。这种实践首先通过偏离对既有视觉惯性的打破,让自我表达得以展露真实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是绘画的独特价值所在。每一次偏离不仅是对既有模式的质疑,更是绘画者在无意识中寻找自我的过程。这种方式将绘画从一种结果的展示转化为一个富有层次的生成过程,令观者也能体验到观看的逃逸。楚思贤相信,绘画不仅是一种视觉美的表达,它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探索,通过偏离和重构自我,呈现出绘画作为救赎的可能性。
崔志鹏,1993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和庐山。
崔志鹏 · 醒 · 2024年 · 布⾯油画 · 135x190厘米
崔志鹏以树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对比度低、灰蒙蒙的色调,以及微妙的层次,是他舍弃扎实的绘画技术,找寻内心直觉与感受的真实表达。画面中矗立的树,是内敛的、拟人的、无声的,犹如暴风雨前的天空,安静地蓄力能量,表达着宇宙物象不可言其形、不可名其状的混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