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小学班级最后有多少人录取了海外大学

文摘   2024-08-13 01:19   上海  

相关阅读

1、一个优秀小学班级的高考蹭饭地图

这是周五17届七外1班毕业生高考路线录取结果的下篇。

这个班毕业生共39人,其中28人参加了高考,中位录取985档高校,中位高考分570+,录取结果和过程见文首相关阅读链接,也就是该班有11名毕业生没有参加高考,所有毕业生的大学录取结果见下表。

数据由典爸提供,再次表示感谢,欢迎关注典爸的公号:从花儿到草儿。

从上表可以看到这11名七外1班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生的整体录取情况还是很不错的,中位数大致可以到美本前30/英国G5。

然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如果加上高考路线录取海外大学的四位,再加上三位通过高考录取中外合办大学的三位,这个班的毕业生录取非典型体制内高校的人数达到了18名,占毕业生人数的46%。

七外是一个传统印象中标准的体制内小学,最后有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录取了海外高校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很热门的流行语:鸡娃不如鸡自己。

这句话通常出现在反对内卷、反对鸡血的语境中,可以理解成:与其让孩子辛苦卷学习,还不如自己多赚点,多到可以让下一代安稳富足的度过此生。

也可以理解成:与其让孩子辛苦卷学习,还不如自己混得好,多积累人脉社会资源,以后给孩子安排一个好岗位。

这两种解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是第一种在目前经济形势下要实现,看起来有点困难。

但“鸡娃不如鸡自己”,还有一种理解,父母努力多挣点,当孩子有实力又有意向选择体制外路线时,能够提供相应的经济基础。

因为体制外路线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花钱的,而且通常不是小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钱,对经济能力的要求远远比体制内路线高。

上海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对体制外路线接受度、有承受能力的家庭占比也是全国最高之一。

包括我自己,虽然这个号的文章和这个号的受众绝大部分是体制内的,但对体制外也并不排斥。

海纳百川、包容并济,本就是上海的城市精神。

上海2021年中考考取普通高中的人数是6万余人,2024年春考则是5万5千余人(包含往届生),这其中的差值大部分就是在高中阶段选择体制外/海外大学的,如果把义务教育阶段选择体制外和高考路线选择海外大学的人数加起来,上海每届学生最终录取海外大学会超过1/10。

所以我在咨询中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逻辑选择:如果孩子以后体制内考不上复交/985/211,我们就选择体制外了。

来找我咨询的通常是对升学目标有要求,同时经济条件较好的,“鸡自己”让孩子在体制内路线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时,还拥有了其他的选择。

当然选择体制外路线的不仅是把体制外路线当做BACKUP,这条路线中还有大量认同体制外理念和海外大学学术水平的家庭。

从之前复旦和港大的选择系列文的留言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留言,这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所以,对于这样的群体,路线的选择是很宽的,对这个群体的孩子,无疑是一种幸福。不管是鸡娃还是鸡自己,不都是为了在关键节点的时候,能拥有选择权嘛?

所以,我们看到了17届七外1班近一半非典型体制内大学的录取。

其实按入学算的话,录取海外大学的人数会超过一半,这个班在小学阶段中途转出8人,目前基本都在海外,但大部分还没有大学录取结果,等他们录取结果出来后会发个完整版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上海有些区域比如联洋、陆家嘴、老静安的学校,入学人数和中考人数差异会很大,这些中途离开的学生,他们的家庭同样拥有“鸡自己”后的选择权。

写到这里,读者应该可以发现,在全民吐槽中国没有福利的时候,中国的公办大学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福利,哪怕最好的C9高校,基本等于是不要学费的。

录取的标准,则是全世界最公平的高考,无关你的贫富。

所以鸡娃鸡成功,其实也是挣钱哪,这挣的恐怕还不是小钱。

今天的文纯粹是因为看到七外1班的大学录取结果后,随便喷一些自己对体制内外的看法,后续我会发几篇选择体制外路线家庭的心路历程。

开放的平台上,应该能听到各种声音。

- - - - END - - - -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如果不想错过雨心教育观的文章 

记得读完点一下右下角的 “在看”

这样每次文章推送才会

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从花儿到草儿
请留下片言只语,好让我知道你曾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