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一篇的的主人公是我发小的孩子,这是个真正的普娃,(不是自谦或者凡尔赛的那种),最后高考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绩。
虽然最后录取的不是众人瞩目清北复交档大学,但我觉得对于一个平凡普通孩子来说,经过努力超越昨天的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
收到雨心的约稿时,我有点惊讶——录到区区双非一本的升学经历会有多少借鉴意义和样板作用?
雨心说,再怎么也是够到了985副班长和苏闽粤211的分数,对高中市排二十到五十分位的家庭多少会有参考价值。
仍踟蹰时,看了他和然爸最近几篇关于沪上孩子升学筛选路径的文章,才决心找出落满灰的笔来写一写。
希望,能够对暂时还只能仰望中等211及以上高校,但依然在不懈努力的孩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哪怕有一点点的启示甚至只是鼓舞,也足慰当下。毕竟,一切不有悖于公序良俗的奋力前行,都是值得尊重和致敬的。
同时,也算是对我们家这十二年历程的一次回溯、记录和归纳。
一、写在前面
我和孩子妈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属于非全日制的类型。我本人更是连正经高中也没读过,所以经常自嘲是扫盲班文凭。我们都在20岁不到的年龄就踏入社会谋生,虽然从事的工作谈不上如何的辛酸草根,但在社会层面上打交道的到底都是贩夫走卒、三教九流,远不如一出校门就能进高档写字楼、科技产业园那般光鲜亮丽。之后多年,边考学、边工作,依次拿到专科、本科学历,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高管和技术管理的岗位,虽然道路曲折,也算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吃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红利。
我家这个孩子从小并没有展现出那种凡事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举一反三的学霸气质,但贵在“屁股坐得住,书捧得稳”,即便对于天赋一般的数理类书籍,也愿意慢慢去啃、去琢磨。日常看待现象、思考问题颇有条理即对逻辑敏感,不喜欢浅尝辄止、浮于表面。
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家庭也就是这样一个家庭,既不是婆罗门也没有矿,收入将将够到魔都中产下限,更无多余房子可卖,所以体制外这条路也就早早作罢。
以上种种,应该是促成了我家如下这般看似矛盾,而我觉得是有点辩证的非主流升学观:
一方面,我们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主观上有意愿、客观上有举措地支持、推动她在体制内渠道用力,争取进入一所适合自身的好大学,不再像我们一样因为学历掣肘而在职场艰辛前行;另一方面,我们又对在学历欠奉的约束下,通过“持续地学历后知识更新+两手沾泥的奋斗实践”,选择适配自身的赛道取得成就有着切身体会。
概括起来就是:“学历和学校段位非常重要,但凡可及,务须全力以赴。如此,即便结果不达预期,也绝不意味着人生就此失败。”
二、高中前的序章
孩子的小学和初中,按照雨心的定义,都属于普通公办学校。区别在于,我觉得小学就是社区菜小,但他认为尚不至于,初中我觉得挺不错,他却认为中考中位数能录个弱市重,不过就是还能看看。
现在想来,这种评价上的差异,应该源于他是严谨、专业地根据升学数据来客观评价,而我更多是以学校的责任心和家长的配合度来主观感知。
小学阶段,总体上学校和老师们挺认真负责的,可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不够,另一部分家长虽然重视,但迫于生计而缺乏实力更缺乏精力去把主观上的重视落实为客观上的行动。在这样令人唏嘘的环境中,我家孩子的自驱力和家庭的实际条件当然使得她能够鹤立鸡群,五年里校排基本保持头部水准。
事物的前行总是曲折螺旋、因果不空的。我们那时候的小升初还是可以公开择校的,包括公办也是可以考的。当由于鹤立鸡群得以升学到一所我认为是上了个台阶的公办初中后,顿时感受到平台的上升带来环境的变化,孩子发现身边几乎都是鹤了,瞬间“泯然众人矣”,不仅不占优势还时不时要露一下短板。遍地实力更强、精力更充沛、更有能力为孩子教育投入的家庭,在新的环境中,我们在全校最多也就中而下之,否则怎么叫“上了个台阶”呢?
就在担心新的环境会不会消磨孩子自驱力的时候,坚韧性开始在她身上慢慢展露出来。“过刚易折,过柔则靡”,一个“韧”字是我从孩子小学时就“磨耳朵”灌输的理念。这颗种子如今在她初中的时候开始发芽。
初中的一多半时间里,孩子的校排特点就是宽幅、高频摆动。所谓幅度之大,对应到升学数据就是在一般市重和弱区重之间来回横跳;所谓频率之高,经常是一次考试到上限后,下一次立马掉到下限,再一次则又暴涨,如此循环往复以致家长神经备受锻打。从学科角度看,宽幅和高频的源头全部指向一个科目——数学。大概是从预初下开始,我们正式确认,这就是一个文科的孩子。
三、从与数学的殊死搏斗到特色高中自招上岸
就是这个文科的孩子,很多个冬夜,坐在朝北的书房里,书桌前窗缝外的西北风丝呼而入让屋里开着的油汀黯然失热。跺着脚、哈着手,一个人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与数学展开殊死搏斗”(其人自语),直到半夜她妈三催四促、忍无可忍怒喝之下,要么怏怏来到卧室,要么欢呼着从书房出来——又自己做出了一道大题——那是作业帮大行其道的年景。
为人父母一眼望进书房的心疼与欣喜交织了四年,也是孩子在强敌环伺间胶着拉锯的四年。“看到了希望才努力”VS“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终究是有实质区别的,很多个冬夜里轻拂小手的西北风也不是没有回报的。初三上的后半段开始,孩子的成绩逐步稳定在了一个较好的水平,并在一模中“宽幅震荡”到了上限,拿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区排和校排。
不像学霸们眼睛盯着的顶尖高中就那么几所,我们孩子的水平所对应的学校范围涵盖了从一般及以下市重到市特色、强区重,在数量上要多得多。难道就闭着眼睛拷贝往年收分高低来设置序列?
咋整?不是婆罗门又没矿的家庭是最应该实事求是的。
此时,雨心的客观专业性充分体现出了远超我主观感受性的优势。几所高中的高考数据拉出来溜一圈之后,是让人跌眼镜的——我自己学生时代的白月光在多年后依然靓丽的光环下,实际的高考数据已经被不太起眼的邻家小妹拉开了身位。当时雨心在看了我们一模的区排和校排后,认为依据历史数据,我们是有机会冲一下区内一所刚升格不久的特色高中,这差不多就是她的上限。而且这所高中是区内为数不多明显低进高出,可以在毕业时把学生水平拉高一截的学校,后续的体验也验证了数据的正确。
最后在几经反复后,我们在最后截止时间之前,以还可以的一模成绩压线自招录取了这所我认为是优秀的、关键很适合她的特色高中,从录取时间看,我们应该是补录的,如雨心所言,这确实是她的上限。
那一年是最后的自招大年,如果晚一年,我们是万万不可能自招上岸这所学校的。
非常幸运,我们又一次蹭到了时代的红利。
(未完待续)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如果不想错过雨心教育观的文章
记得读完点一下右下角的 “在看”
这样每次文章推送才会
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