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王思珍
癌细胞会立即扩张并穿透邻近组织,而不是转移,即癌细胞通过入侵过程由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扩散到更远的地方。目前缺乏对癌症组织侵袭(生物学)和生长的化学调节方面的讨论来研究神经系统肿瘤发展,这些化学调节是由神经末梢释放神经相关因子而级联的。巴基斯坦卫生部/昆明医科大学Issam AbuQeis等人在Ibrain上发表了题为“Neuroscience of cancer: Research progress and
emerging of the field”的综述文章。这篇综述旨在阐述癌症侵袭和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揭示癌症研究进展和新兴的神经科学。经过初步筛选,对160篇参考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和总结。通过细致的筛选,这些数据被精炼,最终有98项研究符合预先设定的标准而被纳入研究范围。结果显示,癌症领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在于其内在的异质性和惊人的快速适应能力。尽管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取得了进展,但仍然需要发现新的分子靶点。从分子和细胞环境的角度考虑癌症,包括神经成分,对于解决这一挑战至关重要。总之,本文为神经组织与肿瘤之间直接、间接、生物学和化学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数据,提示通过控制和修饰向肿瘤发送信号的神经元网络来建立新的治疗技术和机制。神经系统在我们身体健康或病理状态下都具有广泛的感知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和调控组织的形成,通常被描述为信号结构,其功能主要与化学和电传递有关。神经通过连接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对人体内部的交流和适当的生理调节至关重要,同时它在肿瘤的生长、调节、进展、再生和免疫功能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癌症神经科学这一新兴领域,从而引发了对神经系统与癌症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这些机制包括神经与癌细胞之间的电化学相互作用、旁分泌相互作用、全身神经系统与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神经、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之,癌细胞可能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固有信号和其他经典过程,而癌症治疗可能会对神经系统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神经在癌症进展中的重要性反映在最近报告的组织再生的神经依赖中。神经依赖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再生的芽球和肿瘤中,生长的神经与增殖的细胞之间存在双向通信,神经-干细胞相互作用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有证据表明,恶性肿瘤细胞可以刺激轴突发生,并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样本可以表明靶向神经如何影响患者的癌细胞生长和外科去神经化治疗。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类型,它起源于胶质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胶质细胞通常为神经提供支持并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能代表神经-癌症相互作用。胶质瘤主要存在于大脑,但也可以在脊髓中形成,因其恶性本质而具有特征性,表明其具有癌性特征。尽管有些胶质瘤的生长速度较慢,但它们仍然是原发性脑肿瘤,仅限于脑组织。值得注意的是,胶质瘤的转移倾向非常有限,不会超出大脑或脊髓的范围。然而,由于手术干预所带来的挑战,这种肿瘤通常会侵入大脑的复杂区域,其固有的致命性特征由此产生。胶质瘤的多方面治疗通常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的组合,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类型、分级、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胶质瘤的预后差异很大,这凸显了持续进行研究以推进治疗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必要性。高级胶质瘤是导致儿童和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死亡的主要因素。这些肿瘤所带来的持续临床挑战凸显了目前对胶质瘤病理生理学理解的不足。尽管胶质瘤在脑和脊髓内广泛侵袭,但超出中枢神经系统范围的生长极为罕见。胶质瘤的进展并不完全由细胞内在机制决定,它受到关键微环境依赖性的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神经元作为胶质瘤微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活性依赖机制对恶性肿瘤发挥调节作用。高级别胶质瘤根据其侵袭性水平分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II级)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这些肿瘤经常侵袭邻近的正常组织,给手术切除带来重大挑战。因此,鉴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微环境的异质性以及肿瘤的广泛侵袭,有必要从神经科学的角度阐明癌症的侵袭机制。本研究详细阐述了癌症在神经系统中的侵袭过程,包括化学相互作用、生物学相互作用、直接相互作用、间接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此外,还揭示了癌症研究进展和新兴的神经科学。这些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癌症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可能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指导。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基于对160项研究的审查和总结,随后对这些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理解神经系统与癌症生长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癌症如何侵袭神经细胞。此外,该研究深入探究了这一侵袭过程背后的化学和生物学机制。表1列出了纳入和排除标准,图1展示了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流程图,描述了我们采用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及达到研究资格所需的最小数据。
3.1 癌症-神经连接
神经细胞与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效应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成分对正常细胞以及与特定癌细胞的相互作用来推断。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能神经元活动促进和增强胶质前体细胞的增殖以及恶性胶质瘤的生长,并且通过真正的神经元-胶质瘤突触,恶性肿瘤细胞可以通过电融合方式融入神经回路。因此,通过胶质瘤细胞膜,突触后电信号的去极化可能会促进癌症进展。
癌症还会通过影响连接大脑与其他身体部位的神经信号来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神经系统重构和功能障碍。例如,脑肿瘤(如胶质瘤)释放的信号会通过促进异常的突触形成、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和引发癫痫等方式影响被侵袭的神经回路的功能。这种病理机制会导致神经元活动增加,反过来又会促进促进肿瘤生长的活动依赖性信号。在周围神经系统中(PNS),肿瘤微环境会诱导轴突生长,在许多肿瘤类型中,神经密度与癌症的侵袭性密切相关。此外,恶性肿瘤细胞会通过一种称为“神经侵袭”的机制侵入周围神经组织,导致这些周围神经重构和慢性疼痛综合症。在本综述中,作者从化学和生物学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神经与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氨基酸类神经肽(NPs)对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NS)的各种生理和稳态过程都有贡献。此外,它还分泌其他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神经肽Y(NPY)由肿瘤细胞分泌,通过多种受体起作用,尤其是Y2受体(Y2R),它在癌症发展过程中促进增殖和血管生成。因此,NPs与恶性肿瘤细胞预后的相关性是有科学依据的。目前已经发现的几种NPs在刺激各种重要的信号通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导致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对前列腺病理中NPY系统的免疫组化分析表明,NPY参与了许多生物学机制,包括细胞生长和存活的调节。形态学分析显示,在癌细胞中NPY染色具有均匀的膜和细胞质模式,而在良性前列腺(BP)腺体中,其膜定位具有顶极增强的特点。
神经元活动与癌症进展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是一项极具吸引力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Barron等人的研究证据表明,通过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抑制β2-肾上腺素信号通路,从而对乳腺癌的进展和死亡率产生缓解作用。然而,神经如何精确地促进癌症进展的机制基础仍然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雪旺细胞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们能够通过直接与癌细胞接触来促进癌症侵袭。雪旺细胞因其在神经功能中的支持作用而闻名,它们具有一种接触依赖的机制,促使癌细胞向神经迁移。雪旺细胞中涉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的参与被认为是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侵袭性的原因。此外,还注意到在乳腺癌和肺癌细胞中存在原钙粘蛋白7 (PCDH7)的表达,这表明它参与了由连接蛋白43组成的癌细胞-胶质细胞缝隙连接的组装过程。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强调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以阐明神经细胞如何促进癌症进展,确定这一过程中关键的神经细胞类型和分子途径。新的技术干预,尤其是神经成像和生物操纵,如基因工程,在理解癌症与神经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肿瘤微环境包含细胞外基质、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免疫炎症细胞、血液和淋巴管血管网络等,这些因素参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和转移。
当癌细胞从前癌病变发展为显性癌症时,与非肿瘤组织相比,神经密度几乎翻了一番。值得注意的是,一项研究表明,在乳腺癌中,神经纤维与分化不良、淋巴结转移、三阴亚型和高临床分期相关。因此,以上所有的论点都支持神经在肿瘤进展中起关键作用。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神经纤维密度与肿瘤大小、边缘状态、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肿瘤存在相关性,这表明神经参与了与肿瘤生长相关的血管生成过程。此外,通过化学上的旁分泌信号传递机制,肿瘤细胞能够释放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和轴突导向分子,驱动神经重编程,然后招募神经元或侵袭现有的神经元。此外,神经元也具有化学能力,能够释放神经活性分子,与肿瘤或肿瘤微环境的受体相互作用,为转移细胞的扩散、增殖和转移提供条件。癌细胞在神经组织内或周围进行所谓的“神经侵袭”(PNI)的过程,可以在淋巴管或血管浸润之前观察到,涉及结构性神经损伤,直接导致与癌症相关的疼痛,然后肿瘤细胞在肿瘤发生之前侵入神经组织。此外,在癌症的早期阶段,构成胰腺上皮组织90%的胰腺泡细胞会沿着脊髓中的感觉神经迁移,这证明PNI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转移途径(图2)。图2. 神经-肿瘤相互作用/神经周围侵袭。神经释放神经活性化学物质,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刺激肿瘤增殖、侵袭、血管生成和炎症。肿瘤细胞进入神经并造成损伤,肿瘤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神经元的重编程和再生。在晚期阶段,神经旁隙的形成过程会侵入癌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由神经外膜受损引起的炎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图3),并在神经周围形成独特的细胞和生化微环境。在神经损伤的过程中,癌细胞会沿着或在神经周围侵入神经旁间隙,从而促进神经再生。这种微环境包括各种各样的细胞成分,可能调节神经追踪过程,从而平滑PNI。因此,PNI更常见于侵袭性癌症,在头颈部癌症中的发生率高达80%,在前列腺癌中的发生率为75%,在胰腺癌中的发生率为98%,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率为33%,在胆管癌中的发生率为75%。图3. 神经周围侵袭和周围神经鞘的结构。横切面显示肿瘤包围周围神经,表明肿瘤细胞扩散。肿瘤表达的分子与周围神经元相关的基质和受体相互作用。神经鞘在PNI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神经鞘由三层结缔组织构成(图3)。这些层分别是外膜、内膜和终膜,从外到内排列。外膜将一个或多个神经纤维束连接成一根神经,由两层不同的组织构成:内层由紧密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外层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分散的胶原束组成。神经血管束的外膜成分、广泛分布的周围神经血管网络和外周神经周围的淋巴管通道存在于外膜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尽管这一话题在PNI文献中长期存在争议,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些淋巴管并不进入外膜。
肿瘤吞噬周围神经的横切面显示恶性肿瘤细胞的扩散(图3)。肿瘤表达的分子与周围的基质和周围神经元上的受体相互作用。雪旺细胞和独特的神经轴突被包裹在神经外膜或神经鞘的最深层中,该外膜或外膜形成围绕单个神经纤维的矩阵。内神经血管的内皮层具有紧密连接而不是跨内皮通道。血神经屏障最重要的特征是端神经血管的相对不渗透性,这是外周神经鞘周围外周神经膜屏障功能的延伸。PNI被描述为在周围神经鞘的每一层都有肿瘤细胞,从远离肿瘤的健康组织包围的神经内的小肿瘤细胞群,到位于外周神经鞘或神经内膜内的成熟的癌性腺体。经过一番审查,作者发现很少有出版物声称肿瘤细胞必须位于神经外膜层内,但最近的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PNI是在三层神经鞘中的任何一层发现肿瘤细胞的结果。此外,人们对肿瘤与神经接触的程度差异存在很多争议。当这种情况发生在肿瘤的主体之外时,很容易被识别为恶性肿瘤对神经结构的侵袭。然而,当这种情况发生在肿瘤主体之内时,就不那么明显了。病理学家对人类结直肠肿瘤的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切片进行PNI检查(图4)。当肿瘤细胞在周围神经鞘内形成簇状(图4A)或腺状成分(图4B)时,PNI就会出现。要诊断PNI,至少33%的神经周长必须受到肿瘤细胞的影响,即使肿瘤细胞不在神经鞘内,而是在神经周围环境附近。如图4所示,神经位于肿瘤核心体内或肿瘤外(图4C、D)。图4. 神经浸润。显微照片被用来描述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的人类结直肠癌标本中神经周围浸润的实例。肿瘤细胞以簇状(A)或腺状(B)的形式发育,神经位于肿瘤核心体内(C)或肿瘤外(D)。因此,神经活动受到肿瘤的影响,神经也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在肿瘤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肿瘤细胞膜具有对神经营养物质或神经递质起反应的受体,神经以旁分泌的方式释放这些物质以加速肿瘤的生长。为了传递兴奋性信号,神经支配可能直接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神经元和肿瘤细胞形成的突触中(图5)。图5. 神经肿瘤相互作用/旁分泌模式。肿瘤会释放一些与神经细胞分泌的分子相似的物质,如神经营养因子、轴突导向分子和神经递质。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与神经受体相互作用,影响神经的重编程,同时作用于肿瘤受体,启动下游信号通路。在传统的旁分泌模型之外,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复杂性,因为肿瘤和神经组织会建立突触连接,促进去极化过程,积极促进肿瘤进展。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强调了肿瘤和神经之间交流的多面性,超出了传统的信号传递机制,涵盖了对肿瘤微环境动态演变产生显著影响的突触相互作用。神经,特别是神经元和雪旺细胞通过旁分泌机制,可以改变癌细胞的生物活性,影响肿瘤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参与肿瘤-神经相互作用的神经主要产生三种神经活性化学物质:(a)神经营养物质;(b)轴突引导分子;(c)神经递质。从化学连接上讲,肿瘤细胞在响应多种神经活性物质激活下游通路时表达多种受体,包括酪氨酸激酶受体a (TrkA)、酪氨酸激酶受体B (TrkB)和NGF受体(NGFR)。与肿瘤生长有关的神经活性化学物质和受体几十年前就已为人所知。图5也描绘了肿瘤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这种通讯模式。化学突触是一种典型的结构,由两个附近的神经元通过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相互作用组成,是癌症和神经之间串扰的一个独特实例。因此,在胶质瘤中,电子显微镜通过捕获胶质瘤细胞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也揭示了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肿瘤细胞。与神经元之间产生的突触类似,神经胶质瘤突触也可以起作用。根据基因表达分析和共聚焦成像,胶质瘤细胞的突触后区域具有高患病率的氨基甲基膦酸受体。对该受体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它负责胶质瘤细胞的去极化,并通过间隙连接传播到网络中的其他胶质瘤细胞。重要的是,虽然抑制由突触活动引起的去极化,但神经元活动或去极化可能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3.2.2.1 血管生成
前面提到的研究已经证明神经直接控制间质组织。相反,神经也通过间接促进肿瘤的发展和扩散,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基质元素相互作用。血管生成是指从现有的血管系统生成新的毛细血管的过程,它使内皮细胞激活、繁殖和迁移,这对肿瘤的发展和扩散至关重要。血管生成使肿瘤能够通过自身的营养和氧气来生长,因此,它与肿瘤的预后有关,并揭示了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神经产生神经营养因子和递质,这些因子和递质附着在受体上并引起内皮细胞迁移,这有助于血管生成的过程。Zahalka等人的研究表明,肾上腺素能神经通过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控制前列腺癌微环境的血管生成。ADRB2基因阻止或抑制血管生成的内皮氧化磷酸化。通过血管生成,神经引起的代谢变化促进了前列腺肿瘤的发展。最后,新生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当然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有相同的受体,并由类似的递质和神经营养物质控制。肿瘤细胞在肿瘤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吸收神经祖细胞,从而触发神经发生,使肿瘤细胞增殖和播散。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和新近建立的神经网络生长并侵袭到与癌症相关的基质中,提供控制肿瘤发展的信号。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参与血管生成开关,刺激内皮细胞促进指数肿瘤的发展,之前已经研究过前列腺癌。这项工作证明了这一作用。3.2.2.2 免疫
神经是肿瘤微环境的一部分,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可能通过炎症加速肿瘤的发展,并且大多数调节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通路以及免疫反应的分子信号和受体属于同一个超家族。例如,研究发现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可增强脾脏中表达T细胞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的乙酰胆碱合成(图6)。根据最近的报道,乙酰胆碱对控制免疫力,特别是对癌症的免疫力至关重要。通过产生细胞因子的巨噬细胞产生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T细胞源性乙酰胆碱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产生。此外,释放的乙酰胆碱与细胞上的烟碱受体和毒蕈碱受体结合,加速了肺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实际上,在CD4+和CD8+ T细胞中催化胆碱生成乙酰胆碱的胆碱乙酰转移酶被IL-21大量激活,从而控制T细胞的迁移和免疫活性。这些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控制免疫系统,间接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图6. 神经-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胆碱乙酰转移酶在T细胞中产生乙酰胆碱(ACh)。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增强T细胞源性乙酰胆碱的生成,参与肿瘤免疫学和肿瘤生物学行为调控。神经内巨噬细胞也参与肿瘤转移的调节。肿瘤淋巴细胞的侵袭和活化是防止肿瘤生长和发展的关键步骤。然而,通过激活免疫检查点通路阻断抗肿瘤免疫反应,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免疫监视。根据对乳腺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和临床结果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密度有关,这就解释了在动物样本中,乳腺癌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因遗传副交感神经刺激和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而降低。这些发现提示了神经和免疫检查点治疗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部分解释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乳腺癌中的相互矛盾的作用。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神经元控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机制。3.2.2.3 神经递质和神经营养因子对肿瘤生长的化学影响
PN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能涉及轴突迁移。轴突引导分子和神经营养生长因子在复杂的轴突发育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被称为神经营养因子的家族,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神经营养因子4/5(NT-4/5)。神经营养因子因其对神经元发育的强烈影响而成为研究PNI通路的对象。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这些分子与癌症以及其他神经营养因子联系起来。表2描述了神经营养因子的潜在作用和与癌症相关的表达模式。表2. 神经营养因子在癌症中的可能功能和表达模式。通过穿过神经鞘的所有层,癌细胞侵入神经。一旦癌细胞进入神经,它们就会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在神经内扩散,并使疾病取得进展。癌细胞侵袭的特点是癌细胞存在于神经鞘的某一层或癌细胞存在于与雪旺细胞相连的神经内膜。与PNI但无神经内侵袭的情况相反,神经内侵袭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局部或远处复发的可能性较大有关。前列腺病变无论是副肿瘤还是肿瘤都具有更高的神经纤维密度,因此肿瘤相关神经发生在前列腺癌中被证明是一种新的生物学现象。当癌细胞直接附着在神经上时,PNI将有一个肥沃的土壤。多种神经递质、NPs和信号转导通路控制着癌细胞的病理生理,癌细胞可以与神经递质相互作用,并释放神经递质,从而激活神经纤维上的受体。这种刺激可能导致神经纤维网络失调和PNI加速。化疗是癌症治疗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抑制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来阻止或减少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其中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分泌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神经递质,在细胞迁移中起积极作用。鉴于肿瘤转移的形成需要恶性肿瘤细胞的迁移,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恶性迁移,β-阻滞剂可影响这一作用。根据早期对小鼠的研究,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刺激去甲肾上腺素时,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会增强。吉西他滨是一种经常用于治疗胰腺癌的药物,当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被抑制时效果更好。一项研究表明,与上述过程相关的分化信号和癌症的发展急剧下调β-2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乙酰胆碱是另一种在胆碱能系统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神经递质,与其结合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促进PDAC和胆管癌(CCA)的发展。更多的淋巴结转移和更高浓度的毒蕈碱ACh受体3 (M3)与PDAC的高级别分化有关,同样,CCA细胞的增殖和扩增也受到胆碱能系统的影响。大量关于NGF的研究表明,NGF不仅直接影响外周PNS和CNS,还直接影响肿瘤微环境的要素。此外,通过刺激癌细胞维持更分化的细胞表型,NGF治疗可以减缓肿瘤的发展。同样,由于其影响免疫细胞功能的能力,NGF能够在防御癌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A (TRKA)和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是两种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细胞表面受体。一项研究表明,受NGF刺激的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性表现为高水平的NGF和高水平的TRKA。在这个模型中,抗NGF治疗似乎只在疾病刚发展时才减缓神经炎症、侵袭和转移。这表明,开始治疗的时间至关重要。肿瘤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人类癌症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和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从而促进了胶质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的增殖。此外,PNS在肿瘤微环境的重构中起着关键作用,对血管生成和免疫细胞功能产生影响。同时,它在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中起直接作用。在一种双向关系中,癌细胞反过来对神经元功能施加影响,增强神经元活动并调节癌细胞在结构上和电上整合的电路的功能。肿瘤细胞输注于神经组织内或周围的PNI机制,可在淋巴或血管浸润前观察到,并涉及到结构性神经损伤,直接发展为癌性疼痛,然后肿瘤细胞在肿瘤发生前侵入神经组织,神经直接控制间质组织。
本综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活性促进了神经胶质前体细胞的增殖和恶性胶质瘤的生长。这是通过谷氨酸能神经元和癌细胞的协同活动发生的,与大脑的神经网络建立了整合。因此,癌细胞接受似乎有助于刺激肿瘤生长的脉冲。另一方面,旁分泌机制特别是神经元和雪旺细胞等间接作用可以改变癌细胞的生物活性,影响肿瘤的发展。此外,BDNF、GDNF、NGF以及轴突引导分子,如CX3CL1、EphA2、CCL2、Slit等,都是参与肿瘤-神经相互作用的神经产生的一类神经活性化学物质。该研究对肿瘤学领域中属于癌症神经科学的95项最新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要点进行了叙述性的综述。表3显示了主要的文献综述及其最重要的结果,这些结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兴的癌症神经科学。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描述神经系统中的癌症侵袭,这解决了现有理解和可视化的局限性。他们的创新涉及神经病学和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各种临床后果,可能会推进神经科学驱动的癌症治疗,并改进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相关疼痛的治疗方法,它利用关键效率来开发生物标志物并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最有希望的治疗靶点。与以往的方法不同,作者的方法全面覆盖了肿瘤侵袭神经元细胞和神经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了对这一领域的理解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这一创新为治疗策略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机会,特别是那些与控制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和免疫检查点途径有关的治疗策略。总的来说,该工作通过提供肿瘤侵袭神经系统新的和有影响力的描述,以及癌症侵袭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直接、间接、生物学和化学相互作用的有益参考,有助于肿瘤学领域更广泛的意义。
这篇综述强调了神经元对肿瘤生长和进展的重要影响,突出了肿瘤中神经元参与的重要性。它提供了肿瘤侵入神经元细胞和神经的详细机制,包括促进癌症发展的生物学和化学相互作用。此外,该综述还探讨了如何操纵神经递质对癌症生长产生积极影响,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途径控制肿瘤进展的新治疗策略。神经科学癌症治疗的未来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神经系统-癌症相互作用的可行生物标志物的鉴定,以及进行临床有意义的试验的能力。进一步研究神经元与癌细胞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和修饰神经元网络,以建立新的治疗技术和机制。原文链接:DOI: 10.1002/ibra.12172关于期刊:Ibrain是科研和教育领域的全球领导者——Wiley公司出版发行的、由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办的神经科学领域英文开放获取期刊。该期刊出版关于脑和脊髓等整合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为神经科学领域专家提供基础和转化医学以及临床实践的交流平台。期刊主编与副主编:主编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疾病研究室主任王廷华教授和南澳大利亚大学Xin-Fu Zhou教授担任。荣誉主编为胡霁(上海科技大学)。副主编为李天晴(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Giuseppe Battaglia(Molecular Bionic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London,UK)、Belegu Visar(Center for Epigenetic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Kennedy Krieger Institut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Baltimore,USA)、田肖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Loris Rizzello(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olecular Genetics,Milan,Italy)、王文元(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徐祖才(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期刊发表的范围:Ibrain对脑、脊髓和神经疾病相关的主题感兴趣,包括但不限于临床医学、分子诊断、表观遗传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发现、进化医学、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该期刊聚焦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为脑、脊髓和神经疾病提供表征、致病机制、诊断、治疗、医疗创新和技术。
期刊发表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期刊发表文章类型:
Reviews
Comments
Case reports
Letter
数据库收录:Ibrain目前已成功被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Scopus以及PubMed Central(PMC)数据库收录,近三年文章也已经进入Web of Science。Ibrain ISSN号为:Online ISSN: 2769-2795;Print ISSN: 2313-193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692795
转载须知:非“逻辑神经科学”的团队原创稿件和(/或)特邀稿件,本内容为授权转载,著作权归原作者和(/或)原单位所有。
“逻辑神经科学”微信群:文献学习
扫码添加微信,并备注:逻辑-文献-姓名-单位-研究领域-学位/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