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痛心疾首10岁女儿养废了,我这个40岁“烂尾老娃”想跟她说...

教育   2024-10-14 09:09   北京  

前阵子,我在后台看到一位关注了我6年的“老朋友”的留言——


她说我在儿女教育上显得“凡尔赛”了,她家女儿10岁了,却不爱看书,感觉养废了。


看到留言,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才10岁,谈养废了太早了,我女儿也才5岁,更不能说养好了。



这几年,“烂尾娃”这个词真的很火,很多人都在吐槽自家娃“烂尾”了。


有的是从小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精力,但娃高考却没能达到预期;


有的是举全家之力送娃出国读书,结果国内外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想留在国外,身份也很难拿;


还有的“毕业即失业”,工作不顺利转战考研考公,几年时间都在家“待业啃老”……



在“内卷”严重的当下,这些帖子的内容无疑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窝,勾起了更大的焦虑。


说实话,我一直对“烂尾”这个词保持着警惕,也很少轻易用它来形容身边人。


因为我始终认为:人生很长,啥时候说烂尾都为时过早。


成功,不该是某种单一的标准


今年正午阳光又出了一部爆火剧《凡人歌》,里面有一个角色的讨论度非常高——沈磊。


作为“小镇做题家”,沈磊从小就品学兼优,是爸妈和街坊四邻口中的“好孩子好学生”。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考入了985名校。毕业后留在北京,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好。妻子和他从校园到婚纱,从事金融业。


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沈磊从农村一步步走到现在,已经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了。



但就是这样的沈磊,却“烂尾”了。


在遭遇了“失婚”后,他辞掉了“铁饭碗”,选择了离家出走。一个人、一个包跑到大山里种地、养鹅,再后来选择去山区支教。


很多人觉得,沈磊因为妻子要跟他离婚就“自暴自弃”,放弃北京的好工作、好前途,简直就是“烂尾”再具象不过的表现。


但如果我们带入沈磊的视角,从小守规矩、求上进,按照父母的期待结婚工作。


但当自己被“离婚”时,因为无法接受妻子“可能的背叛”、对自己“不上进”的指责,他想要找个地方喘口气,却被姐姐、父母告知是自己错了……



他才意识到:


自己顺遂的人生不过是被计划安排的结果,在这个所谓的“好生活”中,参与者有很多——父母、姐姐、妻子,但唯独没有他自己。


选择去支教,这是他第一次自己做选择,所以他很坚持,也希望得到亲人的理解。


这个“出路”在外人看来或许不是最优解,但却是当下他自己最想过的生活,是他直面内心、重启人生的迫切选择。



看了沈磊的际遇,不禁让我想起《十三邀》中北大教授林小英说的话:


我们总是喜欢推出“样本”,把某种单一标准当作(人生)全部。


但人非单一标准评判下的原子,个体的选择值得被尊重。


就好像我们总说到别处看看(走出县城)是好的,但不走出去也挺好的,为什么要用单一价值调动所有人。

人生的选择很多,出路也并非一条。


这条道走不通,那就换另一条。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人生烂尾了,不是生活的出路被封死了,而是我们的思维和想法被某种所谓的“成功”标准禁锢住了。


抛开世俗标准,每个人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过好一生,只要你想、并为之付出行动。


烂尾,可能只是人生周期性的低谷


提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在闺蜜群里和朋友们讨论了一番。


如果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看,似乎我们这群人到中年的老母亲们,都处在“烂尾”边缘。


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学校时,学业成绩突出,是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工作后,不管教学还是科研,都做得算是有声有色。


但有了孩子后,特别是生了二宝之后,我原本可以全部投入事业的精力和热情,很自然地被家庭占据了一部分。


随着两个孩子长大,要面临的事情越来越多,生活的重心也一再发生改变。


我自己能明显地感觉到,作为“科研尖子”的我,这几年的产出确实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和同事同行一对比,差距就更加明显了。看到人家将大把的精力投入事业,科研搞得风生水起,我是羡慕的。



除了我之外,身边的女性朋友也大都在有了娃之后,或多或少让渡了事业上的发展。


单从能力上看,我们都不差,但确实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事业成就。


如果说不甘心,肯定是有的,甚至在看到同事升职加薪时,会感到落寞、产生危机感。


但这种失落都是暂时的。如果我们向内看,就会发现所谓的事业“烂尾”,只不过是人生曲线上的“波谷”。


如果真的让我为了事业,不管孩子,我是做不到的。所以为了家庭,维稳事业,不仅仅是权衡之下的无奈之举,也是真实的心之所向。


之前看到过一段话,对于现阶段的我很受用:你把时间花在哪里,你的人生就在哪里。千万别看到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暗淡。


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人生越往后走,越发现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波峰波谷,并没有什么“人生胜利组”。


不拿别人的高点和自己的低点作比较,是一种智慧。


明确人生每个阶段的生活重心,把时间精力投入其中,寻找到一个自洽的平衡点,学会在自己的节奏里生活,才是必修课。


按心性成长,灌木也能成乔木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林小英那一集中,有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学习好才能成为优秀的人,只有优秀的人才配得上好的生活。

另一个女孩子说:我们一直被灌输一种思想,如果你的学历不高,这辈子就完了。


林小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出了她的同班同学——这场讲座的调音师。

他很从容地说:我很羡慕我的同学(林小英)能在高等学府上学,我羡慕,但我不自卑。


我之所以感触很深,是因为这段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林教授和同学都从这座小城出发,但因为选择不同,林小英成了大学教授,同学做了调音师。

他们的人生,虽然起点相同,但因为选择不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但这是全部的事实吗?

林小英从自己求学的经历中,感受到城市和农村县城教育的不平衡,长大后选择了教育管理专业,带着自己的团队去研究这一表象后的社会问题。

同学学习没有林小英教授好,但他从小就喜欢鼓捣音响之类的,长大后从事了调音相关的工作。

他们工作属性、社会地位不一样,但都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并为之努力着。在一点上,两位昔日同窗的人生似乎又走在了同样的路上。


对谈中,林小英跟许知远谈起过家旁边的映山红。

灌木本应是低低的、矮矮的,但它却冲破“标准”的束缚,长得又高又大、绚烂无比。

人如草木,没有谁的人生天生该被限制,也没有任何单一标准可以用来框定个体的成长、定义人生的意义。

与其压抑天性、甚至剥夺个性去适应某种单一的标准,不如大胆地按心性去成长,为自己搏出一方天地。

最后,想跟大家一起重温多年前爆火的一首诗:

《在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很准时》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22岁就毕业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CEO,

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

然后活到90岁。

有人依然单身,

同时也有人已婚。

奥巴马55岁就退休,

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放轻松。

你没有落后。

你没有领先。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电视剧《凡人歌》

2、《十三邀》许知远对话李小英|灌木也能成乔木

也许你还想看看

【跟着敦煌学者游莫高窟】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我的导师一直为我惋惜,但她也很多次跟我说,她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没有平衡好生活,希望我能做得比她好。其实,想过无数次,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做相同的选择。而本质上,我和老师的选择是相同的,我们都选择了对自己更重要的事情。在内心最深入,相比事业、我更向往家庭,我更爱我的家庭和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我更快乐幸福。有得必有失,我们不能既要又要还要,选择了就享受拥有、接受错过。至于成功失败,最重要的评价在于自己,自己觉得值得和满足就够了。

推荐阅读

养家难、工作卷不动、生活不精致...被困“意义感”的中年人,从小就缺少这样的滋养

“考上清北还是一个亿?”当孩子一个个说出正确答案,我却开始有些担心了...

看完美国最新遗传研究,很多人果断放弃了鸡娃...



mom看世界
帝都俩宝博士妈妈(川妈)的生活育儿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