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最新研究发现傻眼了,女孩真的不能养得太优秀?!

教育   2024-09-02 09:03   北京  

前段时间,在芒果台热播的《我家那闺女》中,我们可以看到:


即便是光彩夺目的女明星、公众人物,私下里依然饱受着焦虑的困扰和支配。


比如柳岩,从小在打压式教育中长大,父母永远觉得她不够好。


妈妈经常看不惯她的行为习惯;



更在节目中嫌弃她:为什么到现在还是个剩女,要找只能找老头子。


即使是四个闺女中最让大家羡慕的卢昱晓,也面临形体上的焦虑——


因意外导致脊柱侧弯,她的走路姿势不够完美,这在她心里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儿。



仔细想想,这些女明星的“遭遇”在我们身边也屡见不鲜。


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感受焦虑


这一观点在多个国家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2011年,英国一项关于广泛性焦虑的研究发现,女性相比男性更易感到焦虑,女性有更多焦虑不安的想法,包括对健康的焦虑、对形体的焦虑、对社交的焦虑等。


2016年,美国焦虑和抑郁协会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女性被诊断为焦虑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


2021年,北大六院发布《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其中提及,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高1.5倍~2倍。


202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项研究更是表明,女性从小就被焦虑困扰着


他们发现:在青少年时期以前,女孩罹患焦虑症的概率是男孩的2倍。


有着30年临床经验的资深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师塞西·高夫,在她所著的《养出不焦虑的女孩》一书中指出:


女孩的焦虑程度更深,也更隐秘,不易被父母觉察。



那么,焦虑是怎么来的?女孩们会为哪些事情焦虑?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减轻焦虑困扰呢?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女孩焦虑这个话题。


先来拆解“焦虑”,

看看它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很熟悉焦虑,但很难说清楚什么是焦虑。


高夫指出,焦虑是一种持续的忧虑,一种周而复始的或难以缓解的忧虑状态。


它并不是某个单一的事件引发,也不是某个不合时宜的消极想法造成,而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焦虑始于恐惧,演变于忧虑。


比如,婴幼儿非常恐惧分离,一会儿看不见妈妈,就可能哇哇大哭,仿佛天都要塌了。


那些能够及时被安抚的婴幼儿,渐渐发现只要自己哭,妈妈就会回来,因此获得了对妈妈的掌控感,确信妈妈不会抛弃他,恐惧感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而那些无法及时获得安抚的婴幼儿,会一直饱受恐惧的侵扰,他们不知道妈妈会不会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于是可能在心里埋下了忧虑的种子。



和恐惧不同,忧虑的范围更大,也就是说,它会让人产生比恐惧更宽泛、更持久的担忧。


忧虑也常常是指向未来的。


比如,五六岁的孩子看到你换衣服,可能会担心你要离开,把她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初高中的孩子听到你要生二胎,可能会担心你不再爱他。


忧虑的内容时隐时现,就像我们心底有一个不合时宜又无法摆脱的声音,时不时地冒出来说一些话、提一个醒。


高夫把这个声音称为“侵入式思维”,它不受控制,常常在睡觉前来袭,让女孩们感到厌烦又抓狂。


虽然有些恐惧和忧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信任感的建立而消失,但还是会有更多的恐惧和忧虑,受到成长环境、个性特点、创伤经历、代际遗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升级为焦虑。



女孩们在乎很多东西,比如,我长得好不好看,我的举止够不够端庄,我善不善良,同学喜不喜欢我。


还容易给自己设定难以达成的高标准,看轻自己的价值。


她们也更重视别人的感受,非常看重关系,所以常常取悦他人和自我批评。


同样是和朋友闹了别扭,女孩往往会想自己哪里做错了,男孩则更可能责怪对方(家有男孩的妈妈们,或许会对这点深有体会)。


女孩们实在担心自己不正常、和别人不一样,所以还经常把各种小担心藏起来,不和别人说,害怕说了之后关系会破裂、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因此,一个小小的恐惧,卡在头脑里可能就会变成大大的忧虑,最终发展成无法言说的、压力山大的焦虑。



高夫有位小来访者叫维多利亚,是一个10岁的文静女孩。她充满了恐惧,心里有很多“不好”的想法和感受。


早上,她会为穿哪件衣服出门而崩溃;晚上,她会因为不断回想一天中做错了哪些事而愧疚、难以入睡。


她很难放下这些想法,也很难做出选择和改变。


那些严重焦虑的女孩,会产生一种对确定性和掌控感的执迷,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计划之内,尽力阻止可怕的事情发生。


她们可能会告诉自己:


务必一遍遍地检查,确保没有疏漏;

一定要对每个人微笑,这样才会有更多朋友;

不能参加不擅长的活动,否则大家都会对我失望……


但是世事无常,没有什么是万无一失的,这些恐惧、忧虑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焦虑。



哪些因素

操纵女孩的焦虑?


社会要求女孩比以往更优秀


现代社会给女孩们提供了大量机会,她们可以通过努力进入各个领域学习、工作,取得出色的成绩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自然是好事。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女孩们有能力、有机会,会产生一种“她们必须做到”的感觉。


女孩们从社会文化和长辈口中,潜移默化地都受到了这样一句话的影响:我们小时候可没有机会做这些事。


所以,女孩们早早地就知道:要珍惜机会,不能让父母、老师、朋友失望。


于是,机会变成了他人的期待。



心理学家莱昂纳德·萨克斯曾说出过他的观察:


“越来越多的男孩正在变得贪图享乐,他们耽与电子游戏或色情作品,足不出户、饱食终日、酣睡如泥,不再拥有从现实世界中获得成功的动力。


而越来越多的女孩开始奋发上进,但她们却不知道如何放松、如何享受生活。”


女孩们的机会的确变多了,但女孩们却很少得到恰当的指引。


高夫常常告诉那些来找她咨询的焦虑女孩:“你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你很优秀。”


她看到很多焦虑的女孩的确如此,她们努力工作、目标明确、关心他人、大度和善,而且才华横溢、聪慧过人。


但也正因如此,她们会在意很多事情,她们忙于证明自己,不敢有所懈怠。


她们内化了社会和他人的高期待,对自己产生了过高的要求和束缚:


我需要做一个好员工、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我需要善解人意、表现优异并承担责任,我需要外表美丽。


我还需要有松弛感,看起来毫不费力地拥有了这一切。



甚至在她们还没有长大,还未发展出足够的认知来思考这些要求是否合理之前,就已经从感性上吸收了这些压力,认为其理所当然。


做女孩太累了!


女孩的早熟与不被理解


在《为什么聪明的孩子会焦虑》一书中,心理治疗师艾莉森·爱德华兹提到,大约15%的女孩从7岁开始就进入了青春期。


所以,她们不仅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她们内在的激素水平和情绪波动,也让她们更容易感到困惑和困扰。


高夫强调,女孩比男孩早熟,她们的成熟伴随着情绪上的敏感。从本质上来说,她们的问题在于,情绪处理能力不足以应对她们的情绪。


同时,焦虑的女孩们很少得到父母的体谅。大多数父母都会说“她就是这样”或“她一直都这样”,认为女孩的焦虑就是“娇”虑。


女孩们也习惯于责备自己,如果身边发生了不好的事,她们会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


当内心的忧虑积压,她们无处诉说或说不清楚,要么在愤怒中冲着父母爆发,要么情绪崩溃、委屈大哭,甚至出现头痛、胃痛等生理症状。


在高夫的来访者中,7岁的索菲亚有时会突然暴怒,对父母发火,并说一些疯话。这让她的父母感到既担心又疲惫。


索菲亚是一个热情有活力的孩子,她试图压制自己的忧虑,但由于性格冲动,经常不管用。


在课堂上,她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是因为大脑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她在专注于令她忧虑的事,所以没精力关注学习。


她把父母当作应对焦虑的主要发泄对象,但这样做只会让周围所有人感觉更糟。


而倾向采用情绪崩溃来应对焦虑的孩子,往往更难以被父母觉察和理解。


就像高夫的另一位来访者埃拉,十五六岁,成绩优异,每个寒暑假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做义工,旅行,大家都很喜欢她。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只要一慢下来,她就会陷入巨大的悲伤。尽管用工作和微笑掩饰,她还是渐渐表现出抑郁的迹象。


还有一个12岁的女孩。爸爸坚定地认为她很好,只是每天会洗手20多遍;妈妈隐隐约约觉得她有些不对劲,但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


实际上,她陷入了极度焦虑,只能通过强迫洗手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在生活中,她会微笑着说“我很好”,对周围人没有什么伤害,但最大的受害者却是她自己。



父母焦虑,女孩也会焦虑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科学研究证明,对女孩来说,如果她的父母有焦虑问题,那么她患焦虑症的概率是其他孩子的7倍。


高夫在临床中也发现,焦虑会传染。一个焦虑的女孩背后,往往至少有一位焦虑的家长。


《焦虑的孩子,焦虑的父母》一书提及,在父母一方出现焦虑的情况下,如果另一方能保持不焦虑,这对孩子来说有极大的好处。


但是,不焦虑的一方常常被当作态度淡漠、不关心孩子,因此会被无视。实际上,父母双方的看法都很重要,如果一方不焦虑,将抵消另一方焦虑的不良影响。


焦虑的父母在日常行事中会表现出焦虑状态,孩子可以在无形中习得焦虑。这主要是因为大脑中“模仿细胞”——镜像神经元的存在。


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在婴儿刚出生时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与处在平静状态的父母相比,如果父母压力重重,婴儿会表现得更加容易哭闹,也更烦躁。


此外,焦虑型养育方式,包括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也会导致孩子焦虑。


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常常会说:“我不想让孩子遭遇我小时候的感受。”他们想要挡在孩子面前,不让她们经历恐惧、忧虑和无措。


然而,这样做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其实是:你没有能力应对


这会给孩子造成误解,即没有父母在身边,我就无法生活。


事实上,为了战胜焦虑,孩子们必须得挑战一些可怕的事。她做成了,才会发现困难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强大,自己也不像之前以为的那样弱小。


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则习惯干涉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太辛苦或没能力,于是会介入孩子的行为和选择,有时还会横加指责,剥夺孩子的掌控感和自主权。


这样下来,孩子永远都无法获得击退忧虑怪兽的成功经验,更难以发展出安抚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女孩摆脱焦虑,

你可以从信念出发


面对焦虑,我们最常选择的方法是逃避和拒绝,但这并不会起什么用。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焦虑,想要彻底摆脱焦虑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焦虑比作一个大怪兽,它拦在路中间,阻挡了孩子们的成长。


一个好的方法不是与它战斗或落荒而逃,而是培养孩子掌握把大怪兽变成小怪兽的能力,然后带着焦虑小怪兽一起前行。


那么要如何把这个大怪兽变成小怪兽呢?


高夫认为,正确的信念,是帮助孩子应对焦虑的基石。


信念1:信任


焦虑会放大恐惧,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忘记自己过去的勇敢表现。


这时候,我们需要提醒孩子,让她拿回对自己的信任。


认为处境糟糕透顶时,我们可以看到并共情的恐惧,然后帮为这种处境划分等级:“如果要为这种处境打个分,从1-10代表越来越严重,你觉得它是几分?”


紧接着,可以问:“如果我们做些什么来让这个分数降低一点,你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并和一起讨论,也许她能够看到一切并没有那么糟糕,朋友不会真的离开自己,妈妈不会不爱自己,她也不会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她可以选择勇敢面对。


同时,对于我们来说,信任也意味着,我们相信孩子和我们描述的糟糕感受是真实的,相信她没有狡辩或撒谎,并相信她有能力解决自己在学校遇到的麻烦,以及相信她可以鼓起勇气摆脱焦虑。


信念2:等待


焦虑会让一切提速,特别直观的感受是在交感神经的作用下,我们的身体会进入“高速挡”:大脑快速运转,思维异常活跃。


一些负面信息不加控制地闪现,很多灾难化的想法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再保持信任。


这个时候,我们不会再问“假如……该怎么办”,而是问“为什么事情还没有解决?”而答案往往是,我们需要等待。


作为父母,我们要提醒自己和孩子:太阳总会照常升起,忧虑和焦虑总会过去。


慢下来,焦虑的情绪会得到缓解,孩子也会渐渐摸清焦虑来去的规律。


信念3:平和


我们已经知道,做一个不焦虑的父母,在帮助孩子克服焦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要如何扮演这样的角色呢?


高夫认为,为人父母的首要任务是欣赏自己的孩子,放下想要掌控一切的想法,努力做好自己的压力管理,与自己的恐惧和平相处。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学会正念呼吸。它有很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叫正方形呼吸法。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当你感到焦虑时,可以把双手放到腿上,再用食指在腿上画正方形。


在画正方形的第一条边时,用鼻子吸气;画到第一个角时停3秒钟,然后再接着画下一条边,同时用嘴巴呼气。继续按照这种模式画完另外的两条边。重复3次。


然后感受自己的焦虑是否减少了。


学会以后,也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


信念4:感恩

许多女孩会根据人际关系来定义自我,对她们来说,感受到被爱与被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她们的很多恐惧和忧虑,就源于害怕失去爱。因此,记录爱的瞬间,心怀感恩的人和事,会让焦虑无处落脚。


高夫建议我们可以准备一个“感恩储存罐”,把它放在客厅或餐厅,并备上纸和笔。全家人可以随时写下令自己心怀感恩的事情,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在晚餐时取出来读给家人听。


也可以使用“感恩相册”大人可以使用电子相册,年纪小的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制作。在感恩相册中,鼓励孩子贴上自己爱的人和事物,这样当她感到痛苦时,这些照片可以给她安慰和愉悦。



总之,一切成长都伴随着恐惧、忧虑以及压力重重。帮助孩子们突破焦虑,我们需要坚定信念,记得“始于信任,归于平和,终于感恩”。


每个女孩都会长大,每个男孩也少不了经历焦虑。身为父母,我们也难免焦虑。


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心怀期待,把爱和希望传递给孩子,他终会获得安全感,以及属于自己的欢乐、胜利和荣耀。


参考资料:

《养出不焦虑的女孩》,塞西·高夫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也许你还想看看

【家有女儿一定要对她说这三句话】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我家二宝,已经算是比较大咧咧、霸气的女孩,但我们还是能明显感觉到,相比哥哥,她的心思很重。我们说过的话,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她都清楚记得。有时候,她说话,我们突然笑了,她会停下来问我们,为什么笑?是笑话她吗?

有天她问我,妈妈,你是不是不生我会轻松很多?我一听皮一紧,估计是我跟谁聊天,说起二胎的辛苦,被她听到了。赶紧跟她解释半天,妈妈不是那个意思,妈妈有你觉得非常幸福......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又问,妈妈,其实有我没有那么辛苦,还是很幸福的对吧?我又安抚了半天,紧紧抱着我睡着了。

写这篇,不是想吐槽养闺女难,说实话,相比儿子,很多地方她省心太多了;而是想提醒自己和大家,她们有一些脆弱、敏感的地方,需要我们多花一点心思,看到、关心到。

不管承不承认,时至今日,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们依然是弱势群体。

推荐阅读

因为一条裙子,女儿差点被全班女生孤立了

家有女儿,一定要看这部动画,别把她养得太乖

现在养个女儿需要多少家底?大数据研究发现,吓得我立马爬起来搬砖去了

女儿被怼“不好看”,她的回应让我好骄傲!



mom看世界
帝都俩宝博士妈妈(川妈)的生活育儿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