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开始一场伟大的冒险,我决定重新养育自己

教育   2024-09-25 09:22   北京  

前两天刷到一个热搜,很多人都被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文《丁香结》中的一段话戳中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段话似乎用最简单的话,写尽了我这些年的育儿生活。


从大宝、二宝相继出生,到他们渐渐长大,育儿路上好像总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很多时候,刚处理好这边,另一边又出了状况。


当时会觉得很累、很烦,但每每回望时却发现,经历过这些后,不仅孩子长大了,我也跟着成长了。


育儿,似乎不仅是养育孩子,更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与成长。


成为父母

“缝补”小时候的自己


80、90后的父母,一直被称为“觉醒的一代”。


相比于父辈们养孩子时的条条框框,我们这一代父母更注重孩子的感受。


因为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有那么几个不快乐的瞬间,来自于“不被看见”。


就像女星张歆艺,她曾在某综艺节目中聊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她非常渴望得到一双白球鞋,妈妈答应她只要考试进步就给她买。


但最后,妈妈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兑现承诺,张歆艺也没有得到那双白球鞋。


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年,她依旧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哪怕如今的她能够买下无数白球鞋,但也无济于事,因为它们都不是她童年里的那一双。


也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当张歆艺成为母亲后,她非常重视孩子的每一个小需求,并且愿意花时间、花心思为孩子“圆梦”。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内在小孩”。


它大概的意思是,童年的一些经历会留存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长大后影响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成为父母后,总会因为一些小事想起自己的童年,然后蹦出一个想法——不能让孩子跟我小时候一样。


就像我小时候,因为是多子女家庭,我能拥有的新衣服不算多。看到其他女同学能穿漂亮的裙子,我的内心是很羡慕的。


所以,当我有了二宝之后,我就特别喜欢给她买各种好看的衣服,总想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


我常想,自己之所以这么“沉迷”于给二宝买衣服,肯定是出于对她的爱。但这份爱中,其实也隐藏着我想要弥补自己小时候没有那么多漂亮衣服的遗憾。


年轻时,一直以为当父母就是养孩子。


等真的为人父母后才发现,我们其实是一边养育孩子,一边弥补童年的遗憾、缝补曾经那个破碎的自己。



孩子是镜子

照出最真实的我们


我一直很认同一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在孩子走出家门独立生活前,他们的行为和认知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比我们自己想象中要更大。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不倒翁实验”。


研究人员将3-6岁的孩子分为3个组,每个组的孩子被分别带入不同的房间。


第一组孩子看到成人对房间里的“不倒翁”拳打脚踢;第二组的孩子看到成人和“不倒翁”相处地非常愉快;第三组则没有成人的参与,孩子独自和“不倒翁”相处。


结果发现,第一组孩子表现出比另外两组更明显的暴力倾向,这也说明孩子的行为确实受到父母的影响。



换句话说就是,孩子就像是一面“照妖镜”,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清自己或好或坏、非常真实的模样。


记得曾看过一个心理咨询案例,一位妈妈说孩子在学校总是喜欢欺负同学、动不动就打架。


仔细了解下来,发现妈妈对孩子管教很严格,但是也很“粗暴”。一发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会“打一顿”。


这样的做法,当下可能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但也在孩子心里种下了“暴力”的种子。


当孩子遇到问题,尤其是冲突、矛盾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跟妈妈一样,用“拳头”和“巴掌”解决,因为他觉得管用。



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只是被我们忽视了——


我们总是一味吐槽孩子胆子小,但从没想过,这是不是我们养育中过于谨慎、过于小心导致的;


我们总是责怪孩子脾气大,却从没意识到自己在训斥孩子时,是多么歇斯底里……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孩子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我们,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意无意地指向我们。


当我们察觉到孩子的问题时,实际上那也是我们自身问题的反射。


在孩子身上,我们更容易、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看清自己,这是所有改变、生长的开始。



孩子是爱的发动机

治愈我们


我们总说父母是无条件爱着孩子的,但等自己当了爸妈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之下,隐藏着各种附加的条件——


听话、懂事、乖巧,才是好孩子;

努力、勤奋、成绩好,才是好学生;

孝顺、能挣钱、有后代,才是成功的子女……


反观孩子,他们对我们的爱,似乎更加简单。


前几天,因为学习上的一些事,我被大宝气得不轻。等到睡前,我给二宝讲故事时,她非要让我给她念《生气汤》这本。



等我念完之后,她把自己肉肉的小脸靠在我怀里,柔柔地说:“妈妈,你也煮一碗汤吧,煮完你就不气了”。


说真的,当时听到二宝的话,我差点哭出来。


那一瞬间忽然发现,孩子真的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道光,能够让原本昏暗的路,变得充满盼头和希望,让疲惫的心得到治愈。



就像这个小姑娘,她的话真的会让爸爸温暖一辈子。


当爸爸告诉她,之所以每次放学都把车停的远远的,是因为家里的车太破了,怕给她丢人。


女孩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咱开心就是最重要的,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我们可能不是老板眼中最能干的员工,不是同事眼中最合拍的伙伴,不是伴侣眼中最完美的另一半,但我们一直是孩子眼中最好的爸妈。


《无条件养育》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条件养育和无条件养育的区别在于,爸妈对孩子的爱出于“你做了什么”,还是“你是谁”。


或许,从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孩子就用他的存在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我爱你,没有任何原因,只因为你是你!


重新养育自己

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


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养育”这件事,是有代际关系的。

父母养育我们,我们养育子女。我们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孩子的身上有我们的影子。

于是很多“烙印”就这样不论好坏地被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了。

如果说小时候的我们无力改变父母,那现在的我们是可以改变自己的。

尤其是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孩子将是照进骨感现实的那束光,唤醒、温暖我们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


透过他们,我们更能看清自己、认清自己,为改变打开更多可能;

和他们一起生活,重新体验生命,发现人世间的美好和精彩;

被他们爱着,疗愈内心、体会生命的温暖和感动。



在养育这条路上,不是我们单方面养育孩子,而是我们和孩子,在互相治愈,共同成长。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重新养育一遍自己,更为更好的父母、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也许你还想看看

【中产正在退出国际学校】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我把这篇文章说给闺蜜听,她沉默一秒后只说了一句话,还是你牛,真会玻璃渣里找糖吃。

我也回了她一句,找到就好。


推荐阅读

皮克斯最新短片: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是大多父母迈不过的坎

42岁放下执念:散养孩子、放养老公、富养自己

人到中年,拒绝精神内耗,从学会享受它开始...

没有精神内耗的家庭,大概率都是这个模样



mom看世界
帝都俩宝博士妈妈(川妈)的生活育儿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