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经济的棉花娃娃:到底是谁陪伴了谁

文摘   2024-08-21 17:30   江西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娃娃的身体里满是棉花,但它是被爱浇灌长大!




无痛化当妈:更适合当代青年的娃娃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于潮玩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棉花娃娃这一新型玩偶逐渐崭露头角,它不但拥有自己的微博超话,其市场规模更是已突破10亿元大关。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棉花娃娃到底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棉花娃娃是用聚脂纤维人工棉花做成的毛绒玩偶,一般为5-40cm高的人形玩偶,以20cm最常见,特别讲究脸部刺绣的精细与丰富,能通过五官识别出表情与状态。



01

饭圈文化的兴起


图片来源网络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韩国。最初是在2015年韩国一场EXO演唱会上出现,逐渐成为饭圈文化中的一部分,由经纪公司或粉丝团体将娱乐明星的形象卡通化,并制成身高10-20厘米左右的玩偶。


这些玩偶的主体部分,如头、手、脚等,都采用棉花作为填充材料,使得整个玩偶柔软而富有弹性,给人一种温馨、可爱的感觉。


图片来源网络


棉花娃娃伴随韩娱逐渐流向国内,一经推出,就迅速在粉丝群体中流行开来。它们不仅形象可爱,而且自带明星属性,成为粉丝们的最爱。许多粉丝会购买自己喜爱的明星形象的棉花娃娃,以表达对自己偶像的支持和喜爱。轻便、易于携带的特点也使得它们成为粉丝们参加明星活动、应援偶像的必备物品。



02

棉花娃娃“诞生记”


图片来源知乎


棉花娃娃主要交易平台“微店”的报告中指出,相比于2017年仅有几万人在线上购买棉花娃娃和娃衣,2021年在线上购买棉花娃娃的大军已经达到百万人级别,线上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2023年至今,微店棉花娃娃线上及线下的交易额为12-15亿元,即月交易额超过1.2亿元。


图片来源:炼丹炉大数据 概念洞察


早在2020年,棉花娃娃是淘系平台所有二次元类目中销量同比增长最高的,即便到了2023年,相关产品的销售仍呈现出猛烈爆发的势头,Q1季度中,仅棉花娃娃单一品类的销售额便同比增长达156.51%。


对于圈内人来说,棉花娃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设计预售至来到手中的过程犹如十月怀胎,等娃娃到家后她们会给它穿衣服、做妆造、讲故事,像妈妈一样精细照顾孩子,因此互称娃妈、妈咪、咪、集美(姐妹)、ee(姨姨)。后来,“娃妈”专指商家。


经过多年发展,棉花娃娃已经形成以娃妈为主角,由画手(设计师)、娃片劳斯(摄影师)、娃厂、手作娘(妆造)、开售平台和代发(快递)共同组成的产业链。




风靡乙游:多元化种类任君挑选



01

乙游圈的衍生——有属性


图片来源网络


这其中便不得不提到乙游圈,因粉丝对于游戏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有着深厚的情感,而棉花娃娃作为一种可爱的实体玩偶,许多开发商会将其与乙游中的角色或故事情节相结合,推出与游戏相关的棉花娃娃产品。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产品会在游戏中的角色形象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制作,通过推出限量版或联名款的棉花娃娃来推广游戏。有些开发商还会设置类似于盲盒抽卡的玩法,增加其趣味性。这种合作的出现,不仅可以增加游戏的曝光度和知名度,还可以为棉花娃娃的销售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度。可谓是互利共赢。


对于乙游的粉丝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购买的与游戏相关的棉花娃娃,与其他粉丝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社交分享行为也可以增强粉丝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02

另一种泡泡玛特——无属性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棉花娃娃不断的发展流行,不带明星属性的“无属性娃”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些“无属性娃”通常是由设计师或艺术家们创作的原创形象,它们没有特定的明星属性,但同样可爱、治愈。


它们仿佛是另一种质感的泡泡玛特,强调着创意和个性化,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独一无二的潮流玩偶,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收藏者的喜爱。无论是棉花娃娃还是泡泡玛特,它们在玩家的心中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玩具或商品,更承载着在现实生活无处发泄的情感。




无声的陪伴:谁懂当代青年的孤独



01

空巢青年的自我修养


在玩家的心中一个棉花娃娃带来的陪伴作用不亚于小猫小狗,甚至不亚于亲近的人,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把情感倾注到一个不会说话的娃娃身上呢?


图片来源网络


从群体特征来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及大城市“虹吸效应"的不断增强,当代青年群体逐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小城市流动到大城市。


因此"空巢青年"作为一个新群体悄然而生。中国青年报的相关调査显示空巢青年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缺乏情感寄托。在这种情况下,陪伴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空巢青年的情感需要。需要是人类的本能,是人进行行为活动与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入坑娃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其证明自我的需要动机。这类人群,上班时仿佛没有情感的工作机器,下班后也时常孤身一人,长此以往,在缺乏情感输出的环境中自我价值感逐渐缺失。


图片来源网络


而棉花娃娃作为一个“稳定的介质”,在明确的关系下可以让空巢青年感知到母职与孩子的角色身份,并且通过换装、拍照等确实的活动体验“养成系”所带来的成就感,逐渐唤起在乏味孤单生活中积极情感并帮助其找到自我价值。



02

海底捞事件霸榜热搜


图片来源微博


随着娃圈的发展,一起关于棉花娃娃在海底捞庆生被店员拒绝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一名网友发帖称,她和朋友带着棉花娃娃到海底捞就餐,并希望为娃娃庆祝生日。然而,在就餐过程中,她们遭遇了店员的质疑和不解。店员对她们要求娃娃坐婴儿椅的行为表达了惊讶,并在得知她们希望为娃娃过生日时表示了拒绝。甚至在就餐期间漏上菜品,刻意冷落。


图片来源微博


这起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网友的态度也是两极分化。一些人认为,海底捞作为服务行业,应该尽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只要没造成社会危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也有人认为,火锅店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餐饮服务,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所有愿望,且为玩偶过生日的要求并不符合常理。




Z时代育儿:爱能浇灌出血肉



01

不爱生娃为何偏爱“养娃”?


图片来源网络


在娃妈的心中,每一个棉花娃娃都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拥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情感。它们像是玩家心中某个理想的自我或者是对某个特定人物的情感投射。通过与棉花娃娃的互动,娃妈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在某些时候,这些娃娃成为了她们情感宣泄的出口。它们不仅仅是手中的玩伴,更是朋友和伙伴。


在娃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身边后,很多玩家都乐意富养娃娃,心甘情愿的落入可爱深渊,她们会带着自己的娃娃去吃饭、旅游;给它们洗澡、买很多漂亮的衣服和首饰,甚至一人养娃全家出动,在她们的心中棉花娃娃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人格化的象征。虽然娃娃的身体里满是棉花,但它是被爱浇灌长大。



02

养娃圈的“蜜雪冰城”


图片来源网络


从现实条件来看,养育一个孩子确实是一项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仅仅将孩子养育到17岁,全国平均养育成本就高达五十万元左右。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家庭而言,养育孩子的过程远不止在孩子成年时终止,那么这些费用也就还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增加。


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经济成本外,养育孩子还对家长的精神和情感造成了巨大的考验。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还要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困难。这些都需要家长付出巨大的精力和耐心。


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一个正常的另一半对于家庭的支持和稳定至关重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稳定性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感情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家庭带来不稳定因素,使得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更加困难和孤独。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那些选择将情感倾注于棉花娃娃的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情感既得到了寄托和慰藉。也不需要付出过于庞大的经济成本,更不会带来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确实是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是说养育孩子和棉花娃娃之间必须做出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可以同时拥有孩子和玩偶,让玩偶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有趣伙伴。但是,对于那些无法或不愿意养育孩子的人来说,拥有一个玩偶也许是一种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娃圈”的兴起,正是孤独感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普遍的缩影。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往往被各种压力所困扰,忙碌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很多人感到心灵上的空虚和孤独。



03

孤独当何去何从


图片来源网络


无论是棉花娃娃还是陪吃、陪酒、陪玩,当我们深入剖析这些陪伴方式时,不难发现它们其实都是人们在试图填补内心的空缺,寻找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寄托。棉花娃娃作为一种无生命的物品,却能带给人们温暖和陪伴感,正是因为它们能够成为人们情感的投射对象,让人们在与它们的互动中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理解。


“娃圈”透射的是当前这个孤独的社会,我们应该思考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包容这巨大的孤独感。





END 

[1]孙美佳.“豆瓣娃圈-棉花娃娃”小组仪式互动中的情感共享与认同建构[J].新媒体研究,2022,8(20):69-72.

[2]陈友华,宗昊.致“郁”与治愈:当代城市独居青年“吸猫”生活实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7):168-180.

[3]刘子晗,何刘玉衡,李世如,等.棉花娃娃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24):29-31.


编辑 | 江   颖

策划 | 付广荣

运营 | 周圣耀

审核 | 贺   毅

主编 | 伏泉嘉



DMAZ|数媒圈,数媒圈是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媒体资源与高校对接平台,致力于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建立数字创意、科学技术、商学与人文传播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DMAZ持续聚焦追踪行业和学科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数字媒体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勉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


联 系 我 们

C O N T A C T   U S


文章投稿&作品推广&商务合作

editordept_dmaz@163.com

Tel:159 4175 2339






数媒圈
期望我们能一起度过一段难忘的旅程,在思想的墙上砸出一个洞,照进一束光,去照亮和影响更多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