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全球智力来源属于女性,但历史上,女性大脑受到‘压制’,男性大脑受到鼓励。尽管近年来,多项举措鼓励女性参与STEM领域的研究,性别差距仍在持续。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促进科学卓越的她力量”为主题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来自各国的顶尖女性科学家们呼吁,仍需要结构改革来帮助女性科研人员进一步缩小性别鸿沟,并纷纷用自身经历鼓励青年女性:不断用知识填充自己,“别让旁人夺走你的梦想”!
来自英国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 LMB)名誉课题组负责人丹妮拉・罗兹教授出生于意大利,移民至瑞典,在剑桥度过间隔年,又从艺术梦想到成为化学工程师,再到孩子出生后追求博士学位、投身科研。
↓
丹妮拉・罗兹不断探寻真我,并最终找到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在她看来,年轻科学家找到合适的导师并规划职业生涯至关重要,而她也正因为导师亚伦·克鲁格,走上了结构生物学的科研之路。
与此同时,罗兹认为,要让女性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鼓励她们投身到这个事业中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建立一套透明选拔晋升流程。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已经诞生了12位诺贝尔获奖者,其中一位诺贝尔得奖者马克斯·佩鲁茨是罗兹最敬佩“英雄”之一。“他不仅自身对科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更在实验室里创造了一种开放的文化、一个让科学不断发展的环境。他鼓励发现,有才华的人并支持他们去做科研。这个决定和被发现者是什么职级并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他是否有不断对科学提问、质疑的品质。这样一种扁平化的思维和理念,真正地让实验室的男性和女性的科研人员都有公平的机会在此成长。”
如今罗兹继承了佩鲁茨的“衣钵”,在消弭科研领域的性别鸿沟领域不断努力,推动更多的女性进入各类选拔委员会。“只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在选拔机制中发声,才能让这些选拔委员会对历史偏见有觉察,确保工作场合的选拔晋升更透明公正。”罗兹欣喜地发现,在中国,女性研究者有着更公平的待遇,2000年时中国科研人员中女性占比已经达到了36%,到了2022年这个比例涨到了41%。
来自越南小村庄的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聚合物与有机固体中心主任阮淑娟教授分享了自己传奇的奋斗历程。
↓
从社区大学到名列全球前1%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阮淑娟遭遇过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她曾敲遍所有实验室的门求学,屡试屡败却从不放弃。“最终遇到了我的博士导师,他甘冒风险收下了我这个本科没有科研经历的学生。”阮淑娟鼓励年轻人:别放弃,“总会有一扇门向你打开的”。
如今,她也成了“领路人”——除了带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她同样执着于她的教师职业,希望能让年轻人少走一些弯路。每个月,她都会抽一两个小时跟全球青年们交流,其中,超过50%的人只在线上见过阮淑娟,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倾囊相授她的信息和观点。“在座的各位如果感兴趣,也可以给我写邮件。我想给年轻人传递这样一个信号,知识就是力量,任何人都抢不走。”
自信、勇敢、独立、坚持,是“她”论坛上不断响起的高频词,直击在场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科学家们强调,自信是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关键,自信,鼓励提问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而遇到性别平等难题、面对科研挑战时的固执与坚持同样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凌锋一直以来都在资助云南的一所孤儿学校。
↓
她向孩子们提出一个希望:做一个自信、快乐的好人。“自信是女孩走向社会最重要一环,能让个体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而当你走向社会,甚至有机会领导一个小组或团体时,你还要学会利他、学会担当。当一个女孩从自信走向利他、走向担当,你一定是一个社会上最有用的人。”
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赵维莅则鼓励年轻女孩们,要勇敢分享,要保有好奇心,更要有行动力。“当你做了决定后,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去追逐梦想。”
鹦鹉螺工作室
作者| 马丹
图片 | 陶磊
编辑 | 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