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将于北京时间今天(7日)傍晚起依次揭晓。
⏰生理学或医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30分公布,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分别于8日和9日的17时45分揭晓。
有人在25岁那年,就与物理学家的父亲一起把诺奖带回家;有人年过半百,却还未拐入最终让他成为“人生赢家”的研究领域。有的成果一经发表就引发轰动,次年即引来诺奖青睐;有的研究却苦等半个多世纪,才等到金光闪闪的诺奖奖牌……
在诺奖123年的历史中,
三大科学类奖项总共诞生了643位得主,
其中4人两次获奖。
自1901年以来,共颁发了114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共有227位得主,未有人重复获得该奖项。227位奖项得主中,有40位独享奖项者,13位女性获奖者。去年,美国科学家卡塔琳·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因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而获奖。
自1901年以来,共颁发了117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共224位得主。美国物理家约翰·巴丁曾两次获得物理学奖。在224位获奖者中,有 47位独享奖项,仅有5位女性曾获诺贝尔奖物理学奖。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呂利耶,以表彰他们在“产生阿秒光脉冲以研究物质中电子动力学的实验方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自1901年以来,一共颁发了115个诺贝尔化学奖,一共有192位得主,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和美国科学家卡尔·巴里·夏普莱斯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2位得主中,有63位独享奖项者,8位女性获奖者。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蒙奇·巴文迪、路易斯·优根·布鲁斯和阿列克谢·埃基莫夫,以表彰他们发现和合成量子点。
可以说,123年来,诺贝尔科学奖项作为全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高荣誉奖,表彰了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上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几乎囊括了20世纪以来最具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代表了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
数据表明,历史上男性诺奖得主居多,而女性获奖者中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比例最高。令人欣喜的是,女性科学家在近年来的获奖机会有所增加。
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获奖者分享奖项的情况最为常见;化学奖独享奖项的比例最高;自20世纪中叶以来,单独获奖者的比例有所下降。
分析显示,在一名科学家完成诺贝尔奖级的工作之后大约20年才会被授予奖项。在三大科学奖中,化学奖的“诺贝尔奖滞后期”最长,而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滞后期最短。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突破和获奖之间的年数越来越长——在20世纪上半叶,诺奖得主年龄在30多岁是很常见的,而现在这种情况却闻所未闻。诺贝尔奖不会颁发给已逝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在已经获得诺贝尔奖或未来将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实验室工作,或与获奖导师一起工作,可以大大提高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科学家的学术谱系对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有很大的影响。
在斩获最高科学荣誉认可之后,科学家们是否会“躺平在功劳簿”上?
202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詹妮弗·杜德纳因与合作者发现CRISPR基因编辑系统而获奖。她并没有停下科研脚步——在2022年发表于《细胞》的一项研究中,杜德纳教授发现,自然界中有些病毒实际上早已从它们感染的细菌那里“偷”来了这套基因剪切系统;而在2024年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中,杜德纳教授团队预测了感染真核生物病毒的67715种蛋白质三维结构,并且生成了预测结构数据库。
2021年,雅顿·帕塔普蒂安教授因“在发现感知温度和触觉的受体上”作出突出贡献,摘得当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十多年前的研究中,其团队首次鉴定出了一类能够感知触碰、振动的机械力感受器,他们以希腊语中的“压力”将其命名为PIEZO蛋白。在2022年的《自然》论文中,帕塔普蒂安教授和同事发现,对痒敏感的感觉神经元中没有了Piezo1,小鼠在被“挠痒痒”时,就会对痒变得很迟钝。
对于首个公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来说,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通路的发现、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治疗癌症等领域值得关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揭晓的,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基础研究奖授予了华人科学家陈志坚教授,表彰他发现能感知自身和外源DNA的cGAS酶。
鹦鹉螺工作室
作者 | 郜阳
图片 | 诺贝尔奖官网 东方IC
编辑 | Bry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