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第002课

健康   2024-11-11 08:56   四川  

楞严经讲解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2

在学习《楞严经》之前,我在这里说几件事情。

第一,这次听经的人比较多,有不同教派的佛教徒,以及没有佛教信仰的人,无论是什么身份,大家一起学习是非常好的事。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学习,我们的智慧、行为以及起心动念就会有进步,而一旦停止学习,即使是已经获得的智慧和大悲心的境界也会停滞不前,这就是学习的必要性。

在学习和修行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有和睦相处的理念。如果各教派之间、上师的弟子之间,以门户之见互相排斥和诽谤,就会导致整个群体都不安宁。作为修学大乘佛教的人,我们一定要以发自内心的慈悲心来与人相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教徒之间矛盾重重,会令人对整个教派都生不起信心。

从个人层面来讲,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尽量简单些,不应有很多复杂的矛盾。虽然人是比较复杂的动物,如果把智慧和能力用来制造矛盾,那什么样的矛盾都可以无中生有,但在学了佛之后,我们在对治烦恼方面应该有所进步。

无论属于哪个教派、有没有信仰,一个人都应相续调柔,温和地对待其他众生。如果为人粗暴,接触你的任何人都不免受伤,那就算你有上天入海的神通,这样的修行人也不值得赞叹。一个人如果跟谁都合不拢,那么不管在佛教徒还是其他群体中都很难生存。

第二,希望大家不要将学院的内外事务扩大化和复杂化。想给别人找麻烦的人,往往自己也反受其害。藏族有一句谚语:“想把别人推进河里,结果自己被淹死。”佛教徒在面对邻居或其他人时,应体现出修行人的境界。

似乎个别的出家人身上还残存着世间的习气,在做善事方面没有心力,而在做恶事方面则一有机会就心生恶意——希望大家尽量断除这样的习气。作为大乘佛教徒,至少应该断除害人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客气地说,个别佛教徒的有些行为是比较极端的。不管在人前人后,佛教徒都应请三宝作证而不做问心有愧之事。

第三,不管从福报、能力等各方面来看,现在的佛教徒跟以往相比都有很大的进步。在各个佛教团体中,各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多——不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是一样。

虽然对出家人来说,世间八法最好通通都舍弃,但在家人不一定能像出家人一样。如果真的什么名闻利养都不要,佛教徒的社会地位也许会越来越低,所以我觉得在家居士该赚钱的要赚钱,同时要兼顾工作和修行。在家佛教徒有双重身份,既要对自己的信仰负责,又要对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负责。

这几年,除了极少数福报浅薄的人之外,大多数佛教徒各方面的福报都很不错,于是有些人看不惯佛教徒获得利养,哪怕那些利养是用于改善别人的生活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其实,我觉得佛教团体建立健康的经营模式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财力和实力,那佛教很难形成对社会大众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出家人为获得圣者七财而主要进行闻思修行,而在家人则应尽量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之中——对此出家人还应加以引导。如果说小乘或世间乘以自己的成就为主,那么大乘佛教的修行就不应局限于此。

总体看来,虽然如今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局势呈下行趋势,不平安、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但可能是因为供曼茶等积资净障方面的修持,很多佛教徒的家庭越来越和谐、福报也越来越增上。如今有一些很年轻、有能力的人在进行佛学研究,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当然,我们还应不断努力。客观地说,不管是相貌也好、地位也好,佛教徒在很多方面都超胜于普通大众,佛教人才在整个社会群体当中处于中上层,因此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应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人生很短暂,我们在这个世间当中还能活多久,自己都难以确定。因此,我们应力所能及地对这个社会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修学藏传佛教的汉地信众越来越多,我们同时还应不分教派地学习南传和汉传佛教,因为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为利益不同区域的众生,在慈悲的滋润下形成的智慧结晶。不仅对佛法如此乃至对所有宗教及其他世间知识,我们都应怀有求知若渴的心态

将来我们还应做一些研究,尤其是有智慧的人,不管是对《楞严经》《法华经》还是《维摩诘经》、对中观还是唯识、对历史渊源还是某位高僧大德的传记,都应展开深入的研究。当然,很多学校里的研究机构多少都要考虑经济问题,因为推进一个研究项目是需要款项的,在此也请社会各界对此予以重视和帮助。

总之,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有识之士都应在自己短暂的人生中至少钻研一部经典,同时从心态和行为上修正自身——这样的一生,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瑞相缘起

今生能遇到如同密法一样甚深的《楞严经》,对我们而言是特别不容易的事。得到这些法后,我想,即使离开人间也没有遗憾,因此大家理应用欢喜心来听闻。

昨天开始讲《楞严经》时我观察了一下缘起,虽然有时观察得准、有时不准,但不管怎样都可以作为参考。我觉得《楞严经》未来在汉地的弘扬应该比以往兴盛,相较之下,藏地以及其他国家、地区则无法与之媲美,可见这部经与汉地的因缘确实很深。

昨天讲考时我抽考了两位道友,用汉语讲考的人最后感动得哭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因缘。英文讲考的人也还可以,但讲者和翻译都有些紧张。我观察缘起时,看到“遍地开花”环节本该用英文讲考的道友却用汉语在讲,当然日语和韩语的讲考还在进行——这些观察不一定正确,但有时候缘起确实很奇妙,我不敢说完全不信,也不敢说完全相信。

昨天傍晚讲课前的念诵期间,喇荣山谷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夏天出现彩虹也没什么特别的,雨后的彩虹到处都有,但昨天的彩虹出现在雨前,之后才雷声滚滚、大雨滂沱。这或许不代表什么,又或许代表什么,不管怎样,大家看一下视频吧。

(播放彩虹出现的视频)

我认为这个视频不一定表示什么,但有人坚持想让大家看一下,我也没有拒绝。开讲《楞严经》时有这样的开端很吉祥,但大家也不要过分执著。现在很多人喜欢算命、看相,聊天时也常说你的前世如何、后世如何——如果能真正了知前后世,那很多事情就不用费心尽力地去学习了。其实了知前后世没那么简单,有些人在对自己的前后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还为别人解说,对此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会轻信。

当今时代的人特别执著外相,有时看到彩虹或者祥云,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太殊胜了!”但若过分追求外在的显现而忽视了内心的自性光明,这也是佛教徒的一种遗憾,对此我并不赞叹,《楞严经》的观点也是如此。

当然,在某些因缘聚合下,外在的现象也能代表一些特殊的意义。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印度鹿野苑给僧众灌顶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祥云。后来我们回到学院,在大经堂奠基时再次出现祥云。当时法王说:“依靠这些缘起,我们喇荣讲经说法的事业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二三十年弹指已过,当我们再次观察时,也不得不承认缘起的奇妙。

此时此刻所谓的“缘起”,与上师如意宝灌顶以及大经堂奠基时的缘起不可相提并论,因此大家也不要执著这些外相——毕竟“著相”是《楞严经》中所讲的“最大的魔”。如果我们还没开始学经文,自己就先“着魔”了,那“缘起”就有点不好了。(众笑)

对修行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心,《楞严经》里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宣说心的本来面目,即如来藏。有些经论中所宣讲的如来藏深奥难懂,以至于很多后学者,尤其是学术界的某些人,很难理解其中“常有”“真实性”以及“神我”等概念,他们声称:“既然佛教承认‘万法皆空’,怎么还会有‘神我’呢?”如果这样望文生义,那他们看到《宝性论》中“常乐我净”的见解后可能更不能接受吧。了解佛法的道理需要一个过程,经过系统闻思之后人们才会发现:原来佛教真正的教义并不像字面看上去那么简单,若不依止上师而想要自行参透,恐怕会百思不得其解。

我昨天也提到,前辈的高僧大德们对《楞严经》极为重视。从唐代传入并翻译以来,宋、元、明等历代大德也都在修学、注疏并弘扬此经。根据旧金山州立大学Ronald.B.Epstein教授于1975年的研究,自唐以来《楞严经》的注疏有127本之多。明代的四大高僧无一不对《楞严经》重视有加。

高士云集的民国时期,虚云和尚、弘一大师、印光大师、圆瑛大师、太虚大师以及倓虚大师等大德们,无一不在极力倡导学习《楞严经》。短短几十年的民国涌现出那么多的高僧大德,相比之下,虽然如今也不乏贤者,但真正能讲经说法、继续弘扬如来教言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作为后学者,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弘扬正法。

现在佛教寺院里的法师和住持虽然也有讲经说法、办佛学院者,但还是有一些人整天谈论的无非是自己“能不能进佛协、政协”“在哪里建一座寺院”之类的事。建寺院固然很好,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很好,但这些只是弘法利生的方便方法,不能将其视为根本。作为出家人,如果整天想的都是“在某处买地”“做某某项目”等,倒不如考虑一下出家人的责任是什么,如何荷担如来家业。作为出家人,真正的使命应该是尽己所能地建立道场,想方设法地调伏人心。

与古代高僧大德尽心竭力地弘扬佛法的盛况相比,如今国内外的弘法事业确实有所不及。尤其是民国以来,讲经说法的寺院、佛学院虽然还在,但影响力却大不如前了。我希望各位出家人以及各寺院的大德们一定要致力于弘扬正法,同时也希望大施主和善心居士们大力支持佛法事业,做一些对弘法利生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受“wenge”影响,藏地的很多寺院曾被破坏,后来国家重新落实宗教政策,各地的寺庙现在基本都已恢复,各方面都在正常运转——这也与汉地众多施主的帮助分不开。在此,我特别感谢那些对藏地寺院、学校和养老院等慈善机构的筹建及运行鼎力相助的人们,一方面希望你们的善行不要间断,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经论、弘扬正法上。

总之,对《楞严经》的弘扬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发愿即生中弘扬此经——默默发愿就可以,不一定要举手。有些人举手时干劲十足,但转头就忘了。如果你内心有坚定的誓愿,今天的发愿必定能铭记不忘!

◎立名的必要及方法

接下来继续讲《楞严经》,首先讲经名。

为佛经立名很有必要,如《入楞伽经》云:“若不说于名,世间皆迷惑,为除迷惑故,是故立名言。”这跟我们以前的翻译在字句上略有差别,但意义相同。藏地很多大德在解释论名时经常引用这个教证,意思是:如果没有给人物、地点及其他事物安立名称,指代不清,人们会感到迷惑,因此安立名称极有必要。同样,经论的名称也十分必要,上根者仅看经名便能了知全部内容,中根者据此可略知大概,而下根者则能根据名称寻找法本。

经论名称有不同的安立方法。有些以人来命名,如《佛说阿弥陀经》《维摩诘所说经》等;有些以法来命名,如《大般涅槃经》《大般若经》等;有些以比喻来命名,如《宝云经》《梵网经》《佛说稻秆经》等——《佛说稻秆经》是以稻秆来比喻业因果的十二缘起;有些以人和法共同来命名,比如《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有些是以人和比喻来命名,比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喻;有些是以法和比喻来命名,比如《妙法莲华经》等;还有些经名包括人、法和比喻,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以花庄严作为比喻。由此可见,经典有很多种立名方式。

◎释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首先从经题讲起。本经的全名较长,其简称为《楞严经》。全名同时包含了人、法、比喻三者,下面根据修饰的定语来解释经题,即“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1.大佛顶:

“大佛顶”有几层意思。第一,《楞严经》是一切经之顶乘,就像密法是九乘之巅一样。“大”有全部、周遍之意,“佛”是指认识心性的最高境界,“顶”是超越一切。“大佛顶”指世间无有任何法可以超越《楞严经》,类似自宗常说的“最无上密法”。第二,“大佛顶”指的是毗卢遮那佛。第三,“大佛顶”的“大”指法,“佛顶”是至高无上、无法测度之意,如经典中所说,佛顶难以衡量测度。

《大宝积经》中记载,佛陀成道后不久,一位名为应持的菩萨从东方怀调刹土游化而来,到鹿野苑欲求一见佛顶的边际所在,但无论他如何依靠神通力变幻,哪怕越过恒河沙数世界,仍然见不到佛顶的边际。菩萨感慨道:“欲见顶相,永不得见也。”也有记载说,悉达多太子降生之时就有非常庄严的顶髻相,之后隐没,成佛时又再次出现。关于佛陀的顶髻,在经论中有很多奇妙的故事。

这里首先以“大佛顶”作为比喻,说明此经所宣讲的内容,在一切万法中就像如来的顶髻一样至高无上、无有边际。

2.如来密因: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就叫“如来”。《大般涅槃经》中有个很好的教证:“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以是义故,名曰如来。”其中以很多否定词“不”来表示真正的如来不是有为法,远离生灭、老死、破坏等一切边,这就是万法的实相。

“密因”,意为达到以上境界需要依靠一种秘密之因,就像修学密法者依靠密因而获得最究竟果位一样。

“如来密因”,指了知《楞严经》所宣讲的甚深法义并如理修证,依靠这样的密因,行者最终能获得如来果位,即万法之实相。

3.修证了义:

所谓“修证”,指这部法并非依靠世间分别念或思维所能通达,而要凭借真实的修行来了知万法实相,此为“修证”。

所谓“了义”,佛法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分,此经宣讲的是如来最究竟的直指心性之法,包含心性光明等法义,因此称为“了义”。

4.诸菩萨万行:

“诸菩萨万行”是从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六度万行,包括菩萨的自利与他利、现相和实相等。从“人”的角度来讲,《楞严经》正是诸佛菩萨最究竟的密意。

5.首楞严:

“首楞严”是本经的正题。《大般涅槃经》中说,“首楞”是一切毕竟的意思,“严”为坚定、勇健之意,“首楞严”即一切毕竟而坚固,因为得到这样的三摩地者,其境界非常坚固。

《大般涅槃经》中还说,楞严、般若、金刚三昧、狮子吼三昧和佛性都是同一个意思,因此“楞严”是一种三摩地,但又不局限于禅定,而是代表最高的修行境界。一旦得到楞严三昧的境界,修行人就不会被邪魔外道所影响。经中开篇便宣讲了阿难和摩登伽女的故事,其中要表达的内在意义是,本经堪为修行人超越魔境的无上窍诀。

圆瑛法师等大德的注释中都对经题做了细致的解释,但有些地方比较难懂,因此我参考了藏汉讲义,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对经名作了简单介绍。

6.经:

接下来讲《楞严经》的“经”字。《杂阿毘昙心论》中说,修多罗者,凡有五义:一、出生;二、泉涌;三、显示;四、绳墨;五、结鬘。经的梵语叫“修多罗”,有五种意义。

首先是“出生”:即出生法义。佛经中能产生各种意义,如《楞严经》这样一本经书,其中蕴含的意义极为深广。

第二“泉涌”:若智慧具足,经义如涌之不尽的泉水,就像《金刚经》,即使一辈子都在学习、念诵,依然会有新的奥义不断涌现。不仅是《金刚经》,每部佛经皆是如此。

第三“显示”:各种意义原本是隐藏的,但依靠佛经可以显示出来。如众生本自具足如来藏却未曾发现,依靠经典方可开显如来藏之光明;又如万法本来空性,但若无有佛经引导,众生无法了知。所以佛经有“显示”的作用。

第四“绳墨”:就像木匠依靠墨线而在做工时无有偏差,修行也要依靠佛经来分辨正邪,避免堕入邪道。

最后是“结鬘”:结鬘可贯穿诸多法义,如用线串起花鬘一般,世俗谛、胜义谛等所有法义,皆可贯穿展现于佛经这一条线上。

总之,佛经不同于世间的一般书籍。有些人一辈子都读不完、学不完、研究不完一部佛经,原因即在于此。

以上简单介绍了“经”字的含义。

◎译者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下面介绍译者。首先是中天竺的沙门般剌密谛,他是唐朝时来自中天竺的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他将自己抄写的《楞严经》带入中国,而且通达四国语言,故担任本经的主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第二位是来自印度北部邬金国的沙门弥伽释迦。主译般剌密谛首先就经文进行大致翻译,弥伽释迦在此基础上斟酌词句、完善章节,此为“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第三位是罗浮山南楼寺的沙门怀迪,他对经文进行翻译上的校对、订正,为此经的“证译”。怀迪精通梵汉双语,因此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时也请他参与。

一般而言,翻译佛经论典最好由以两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同时参与,比如由梵译汉,就应由印度人先以梵语诵出,后由中国人转换为汉语的文辞和语法,双方再一起商榷如何定稿。因为两种语言的字词和语法不同,如果换一种语言表述,可能会出现文句或意义上的偏差,所以双方的译者同时在场非常必要。

以藏传佛教为例,在《大藏经》及其他论著的翻译过程中,一般由印度班智达或藏地的罗扎瓦(译师)作为主译,也叫前译;再对照克什米尔或印度北部的其他梵文版,由另一位班智达或罗扎瓦作为主校,也叫后译。在藏译《大藏经》中,译者的名字通常以小字标在经文结尾处。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房融的头衔太多,我就不念了。本来他已经被贬谪了,但仍有那么多头衔,也还不错。(众笑)

房融居士是“笔受”,即润色。他是文采斐然的大文学家,因此由他负责以汉语的修辞手法为经文润色。由于房融引用了《庄子》《史记》等古籍中的典故,所以本经的文风与其他经典风格迥异,这也引发了关于本经真伪的一些争议。

“沙门怀迪证译”这一句在古本中有,尽管莲池大师等人都认为证译者应该保留,但在后来的高丽版和《大正藏》中未见提及。有说同一时期菩提流志正在长安译《大宝积经》,怀迪也参与其中,而印度沙门般剌密谛在广州只待了很短的时间,译完《楞严经》即返回印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怀迪没办法同时出现在两地。然而有学者认为,怀迪是先在广州参与翻译《楞严经》之后,再去长安参与翻译《大宝积经》的,所以他应是《楞严经》的译者之一。或许由于有这些争议,以致后来的个别版本中没有列入怀迪的名字。

◎本经真伪之辨

关于《楞严经》,汉地还存在其他争论,以后我会在方便的时候为大家略作解释。现在看来,有些“争论”已经没什么影响力了。在民国时期,关于《楞严经》《大乘起信论》及《圆觉经》的真伪问题,尤以楞严之争论最为严重。当时有个别人挑起事端,导致一些人对经典产生了怀疑,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遇到这些没有根据的争论,佛教徒一定要慎护自心。我非常担心那些谤法的人现在不知道转生到了哪里。比如办屠宰场的人因其恶业,不知要在地狱里煎熬多长时间;如果制造舆论毁坏众生的慧命,这个罪业要比办屠宰场杀死有情更加可怕。我们学过的《极乐愿文大疏》中讲了很多谤法的果报,作为有信仰的佛教徒,千万不要信口开河。

有人说《楞严经》不一定是真的,依据就是文风与其他经典不同,但此理由并不成立,这一点下文详述。还有人说,武则天伪造了《大云经注疏》,而房融作为宰相,为媚上而伪造《楞严经》——这也是完全不成立的,武则天在公元705年初被逼退位,而《楞严经》是当年五月才着手翻译的。

关于《大云经》的真伪,古人认为《大云经》中对武则天有授记,因此推断《大云经》是伪经——但其实《大云经》早在公元422年左右的北凉时期就已经由昙无谶等译师翻译出来了,比武则天颁布《大云经》早了260多年;而且敦煌也出土了《大云经》,更加证明此经不是武则天伪造的。此外,藏文的前译佛经中也有《大云经》。

虽然很难说《大云经》中是不是对武则天的授记,但经中确实对一位女王作过授记,由此,唐朝有人认为武则天就是净光天女的化身,以女身称帝是名正言顺的。其实很多时候,授记的指向性不太确定,也许是这样,也许不是。正史中没有说武则天是佛菩萨的化身,但也并非绝无可能,毕竟与其他帝王相比,她在弘扬正法方面确实做出了与众不同的贡献。

此外,关于《楞严经》的真伪,如民国时期的几位学者对此经持怀疑态度,主要是受到日本学者望月信亨的影响——其实此人并没有系统修学佛法,却造了佛教词典,还为各种杂志写了很多文章。

前面提到的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教授,对望月信亨形成其观点、民国学者如何受影响的前因后果做了些研究,发现伪经派仅仅是派人去问:“《楞严经》是不是佛陀所说的经典?”某个居士回答:“这是伪经。”他们就此草率地得出了结论——不要说通达佛法的甚深道理,仅仅是学术上的严谨,争论者都没有做到,却因这些学者的影响,一传十、十传百,最终演化到梁启超等人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前提下,就写下诋毁此经的一些论文。

为什么怀疑《楞严经》是伪经?有些人的理由是,此经中描述了一些仙人,而仙人是道教独有的。其实,《释迦牟尼佛广传》中就有许多与仙人相关的公案,世尊因地时就曾当过仙人,五比丘前世也曾在仙人面前得过法。总之,仙人在印度文化中随处可见,且形象各异、好坏掺杂。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此经的文笔过于优美,所以是伪经——这更是无稽之谈。例如,藏文的《大藏经》分为前译和后译,虽然当年藏王赤松德赞为译经制定了统一的规则,如人名、地名、咒语如何翻译,某句话应以什么词作为结尾,顶礼句应如何安立等等,但是因为译者的风格和智慧各不相同,笔下文风也千差万别。

同样,现在《大藏经》也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如果负责英文的译者文笔优美,其译作自然会与众不同。我们学院整理讲记的发心人员也是如此,有的妙笔生花,有的朴实无华。仅因文笔优美就认定《楞严经》是伪经,这是十分不合理的。

还有人认为,《楞严经》中所说的“如来藏常有”是外道的说法,违背了佛法一贯强调的“万法无常”“一切皆空”的教义。其实,如来藏常有的说法在了义经典中比比皆是。这些人没有进行详实的考证,但他们在当时比较出名,因此这些言论对世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认为太虚大师说得很对,在《佛祖历代通载》《宋高僧传》及《广东通志》等史料中,将《楞严经》翻译的时间、地点、译者、卷数、提要等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果不相信这些确凿且互为参照的史料,反而去相信一千多年后个别学者的言论,这是非常可笑的。

莲池大师说,宣传“楞严为伪经”者是魔的化现,不管这些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言之凿凿,对他们都不可信。面对这类人,佛教徒不必与其争辩,但自己应当心中有数。一些缺乏智慧的人很容易人云亦云,别人一说“这是伪经”,自己内心便动摇了。有些人对佛法一无所知,却口口声声说:“这是假的,这是不合理的。”其实,若要遮破任何言论,至少要有充分的证据,要么是现量、要么是比量,如果现量、比量都没有,就不能仅凭自己内心的疑惑或推测而妄下定论。否则依此类推,任何人都可以强辩西方先哲们的著作是伪造的,因为许多著作的具体年代并无定论,就连历史学家们都各执一词。既然谁也无法现量看见,又无切实依据,那每个人都能得出各自的结论——但这并不能成为信口开河的理由。

总之,大家应当明白信心的重要性。对于佛经论典中的甚深法义,没有信心是难以通达的。如果没有经历系统的闻思,人就很容易受他人的不良影响,对此我们应谨慎取舍。

关于《楞严经》的真伪,也许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争论。我相信有些学者并无恶意,他们只是想以学术精神来澄清真相,然而学术精神强调的是严谨和准确,一个人在研究某个领域之前,至少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比如,若要驳斥物理学的理论,自己首先应对物理学有所了解,倘若连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就四处宣扬物理学的过失,这并非明智之举。同样,如果要研究佛经,起码要深入地学习佛法,了解其中真实的意义,如果仅凭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就大加驳斥,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样的研究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还要另说。

有的道友就像不退转菩萨一样,已经完全通达了经典的意义,任谁都无法令其动摇;有些人对佛法毫无信心,对此也不必强求;另外还有些人,如果不交代清楚,他们就会摇摆不定,容易产生邪见,但如果有人从道理上细致地为其分析,他们就能明白。为了利益最后一种人,在学习经论前厘清相关的历史争论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了解历史背景及文化差异也很重要。学术界和宗教界的研究方法不同,学术界是以理论研究和分析为主,而宗教界则是带着信仰进行学修,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大圆满法没什么可保密的,以前我去西方时有教授对我说:“《上师心滴》可以公开。我看过,没什么需要保密的东西。”(众笑)这的确是他的真实想法。

实际上,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应当首先了解并尊重其文化背景,搞清楚它是宗教文化还是民间文化,并且要评估自己对它的掌握程度。不论是评价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罢,我们都应首先通达其教义,知道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如果对佛法一窍不通,却随意做出评论,不免贻笑大方。

《楞严经》的确是一部非常有加持力、可以归入密法的经典。憨山大师等大德在注释中将其归入“灌顶部”,《大正藏》中也将其放在“密教部”中,可见对于汉传佛教而言,本经属于甚深的密续窍诀。通过学习这部经典,希望大家能够了知如来密因,通达其中真正的妙义精华。


楞严经

2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