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欣赏
呃,我们平时说的“大绿“ 泛指这些——又大有绿的(一些个体存在很多其它颜色这也正常)特别好养的一些螳螂,主要呢就是斧螳族斧螳、菱背螳(盾螳)这两个属,还有巨螳(壮螳属Sphodromantis),然后刀螳啊这些巴拉巴拉算进去也没问题,总而言之就是俗称。
那么本篇呢,就从我记录过的这几种里面挑一挑,捡几种能见度高的展示给大家,也大都是很适合入门的物种,想要具体了解或者饲养的朋友可以总群找我、我们或者参考往期推送我记得荚蛏发过巴拉巴拉反正呃呃呃呃快开始罢!
前面随口说了两个东西这里就也顺便发一下。
刀螳类的,像刀螳属的中华刀螳,这个我们身边很常见。我放的这只是枯叶刀螳Tenodera aridifolia,总体长得也差不多。
枯叶刀螳Tenodera aridifolia
巨螳这是个商品名来的叫法,相当出名的比如绿巨螳Sphodromantis viridis,原产。非洲在我国已经流通很久了,在属里也算是很大的一种了。斧盾巨在不少玩家口中是齐称的,不过在分类上巨螳其实同样是刀螳亚科的。
绿巨螳Sphodromantis viridis
其它的一些就先不扯了,一般来说玩家口中大绿主要还是斧螳盾螳类的,我大概说一下啊,和上面的刀螳亚科同属螳科。
斧螳族位于斧螳亚科下,包含了十来个属,最为知名的当然是(巨)斧螳和盾螳,巨大,壮硕,捕食能力强,消化好长得快,都是玩家们对这些螳螂最直观的印象,当然这两个属之间关系也比较混乱,相似程度很高,很多物种的归属问题比较迷,我们,呃,就充分发挥美图欣赏的优势想到哪写到哪好了()还是啊,这篇也是展示欣赏为主所以还是希望大家不要纠结于属名种名后面没接拉丁或者没有用你喜欢的/更贴切的那版中文译名或者顺序混乱没按照字母顺序或者度量衡不统一或者有时候用他有时候用她(?)之类的问题,具体了解更多就私下喽。
先简单发一发几个边缘小属,这几个其实只是物种少,还是挺容易玩到的。
湄公螳属,五刺湄公螳Mekongomantis quinquespinosa,我们云南版纳那边就有,质感有点像拉长的薄翅螳。
五刺湄公螳 Mekongomantis quinquespinosa
半斧螳属,这个是梅花山半斧螳 Ephierodula meihuashana,本属少见一点,不过公的到季节了原产地乱飞的量倒也不少,我们海南云南有两三种分布。
梅花山半斧螳 Ephierodula meihuashana
驼螳属 Camelomantis ,也就是通常叫的丽斧螳,这个我国就没有分布了。流通情况还行,就是有点冷门所以时不时会断代()
优雅斧螳,学名我忘了,体型不小,腿长脖子长,8-9这样大概。本种不太可以用小树栖盒次末进末。
优雅斧螳
截止目前跟大没太沾边不过没事。
菱螳属在我国云南常见两种,也称作短背螳属。前胸背板短小较宽,相比之下翅很长,依靠大翅膀两者也是都具备翅吻测量9-10的实力啊。这两种在原产地都会以滞育的方式若虫越冬啊,在人工环境下如果不加热,那将会度过一段极其漫长(有记录超过半年)的末龄时光。
褐菱螳 Rhombomantis fusca,也就是杂斑短背螳,玩家一般直接喊短背斧螳。本种有多种体色体色,末龄蜕皮成体后也很可能发生体色的大变化。我这只尺量8.5,蜕皮前是淡绿色的,不过这个颜色也不错,她真好看。
褐菱螳 Rhombomantis fusca
长翅菱螳Rhombomantis longipennis,普遍体型会大一些,不过不算很壮实,倒是有些神经质。玩家称盖盾,但要注意不要叫他们盖菱螳,那是另外一个种(Rhombomantis tectiformis)。
长翅菱螳Rhombomantis longipennis
捕捉足内侧用于威慑的色彩很鲜艳,她真好看。
巨斧螳属,这个就比较重量级了,台湾巨斧螳是南部较为广布的一种,也是我国螳螂中实力比较登顶的物种,大个体能长到11往上,已经非常大了。
这里展示的是同属的勐腊巨斧螳 Titanodula menglaensis。(呃呃,我拍的照片里台斧大多是竖版照,放出来有点破坏格式了)二者也差不多,台斧更大更细长。巨斧螳身上会有一层厚重的白色蜡质,这也是可以作为与同为国内长脖子大螳螂中华斧螳的区分依据之一的。
勐腊巨斧螳 Titanodula menglaensis
后来想起来了补了一张 台湾巨斧螳 Titanodula formosana,这只10.5左右,她真好看。
台湾巨斧螳 Titanodula formosana
绞螳属——只有中敛绞螳Pnigomantis medioconstricta一种,双盾螳这个叫法源于他们独特的胸板扩展。长翅膀母虫8-9还是挺不错的,捕捉足和口器都非常厚实,破坏力很强。(这张拍得好阴暗啊有机会得补一张,不过她真好看)
中敛绞螳Pnigomantis medioconstricta
那么接下来就是斧螳菱背螳这两个属了,我就揉在一块了,毕竟他们本身也挺纠缠不清的,经常有名字混着叫的情况出现都实属正常。
当之无愧的扛把子当然是夺嫡菱背螳Rhombodera fratricida,这个流传最久的经典的翻译名字也很有气场,极限翅吻应当超越13(国内128左右)。这个物种,确实比其他大绿难养些,另开一篇专门说说吧。
夺嫡菱背螳Rhombodera fratricida
从观赏性上讲也是很顶级的,他真好看。
“清迈斧螳“,这个大家伙目前属种都没有定论(现在情况应为菱背螳属),也是断层级别的大螳螂了(国内最大12.5左右)。和国内人工Rf一样也是大翅膀,看着平平无奇其实质感和胸板那里的黑斑挺有特色的,看着很舒服。对比Rf的话,清迈斧螳羽化事故并不频繁,喜热,本身消化能力非常强,长得也快,是很棒的大型螳螂选择,就是胆子有点小。Rf大部分个体,无论雌雄都是十一龄成虫,清迈应该还是十龄更多一些,啊不过23年下半年我带了三母一公全是十一龄。
清迈斧螳
这里补一张吧,但实物特别好看,真的,他真好看。
这两种断层级别的·大螳螂,体长排在下一级的是台湾巨斧和迷惑斧螳Hierodula confusa。
但其实迷惑斧螳形体非常细弱,身上没什么力气,台斧虽然也不粗但是劲儿很大。
迷惑斧螳和“印度勇斧“(斧螳属属模)是最为”正统“的斧螳,质感体态也比较像,本种在我国是有分布的。
这里和长颈菱背螳Rhombodera extensicollis(左)放一块,他们俩也长得很像,长颈菱背也是9-10的大螳螂啦,相比之下印勇体型略显小。注意拼图上的大小并非实际大小比例,我这只迷惑斧螳非常大,114.5mm翅吻
长颈菱背螳Rhombodera extensicollis(左)和印度勇斧(右)
威慑的姿态也很像,我特别喜欢,尤其是长颈菱背,腹膜奇异鲜艳美丽,她真好看。
泰国菱背螳(泰盾)是一个未定种的东西,有一段时间被误认为墨盖拉菱背螳,在清迈斧螳到来之前实力也是数一数二的了,100mm左右,而且很壮实,粗胸板粗胳膊,她真好看。
泰国菱背螳(泰盾)
长菱背螳(长背斧螳)Rhombodera longa,泰盾国内青春版,这个东西现在啥情况我不太清楚,好像有点徘徊在斧螳和盾螳分类的边缘,也是有一大串类似的物种。
这个照片啊放上来难免不方便比较体型,上面那只泰盾95,这只长背83,差距挺大的。长背也长不了太大,不会超过90的。
长菱背螳(长背斧螳)Rhombodera longa
张氏菱背螳 Rhombodera zhangi,和长背比较类似,除了体态短粗些之外在捕捉足和翅痣上有一些小差别。我拍的这只张氏很小啊确实看着有些单薄,80-85这个大小的张氏就会很壮硕,但是小小的也很可爱,她真好看。
张氏菱背螳 Rhombodera zhangi
中华斧螳 Hierodula chinensis,我国南方广布的大家伙,华斧和长背比较直观的区别就是胸板扩展少了一圈,一些物种呢这个胸板扩展程度介于他们之间,这样绕着绕着就乱了,后面总结的时候再发几张图。
广布种总是体型波动会比较大,我这只92,嘻嘻,她真好看。
中华斧螳 Hierodula chinensis
这个类型的就不扯太多了啊,最后发一种尖峰斧螳Hierodula jianfenglingensis,胸板这个若有若无的小扩展是不是光看照片就有些不好区分了,不过她真好看。
尖峰斧螳Hierodula jianfenglingensis
透翅菱背螳 Rhombodera hyalina,广西分布的一种不大不小的菱背螳,胸板扩展不小和后面展示的一些锅盖螳螂很像,但亲缘关系和中华斧螳更近。这个物种很好看,有种特殊的精致感,但是呃,饲养方面不太友好,他们原产地是末龄形态越冬所以也会进入漫长的滞育时间,这个状态有时候运气不错很快就解除了,但很多时候会比较难办,尤其雌性。
我饲养的时候尝试过加温加湿强行解除,大概两个月左右吧也能养成体不过这样催出来的螳螂蜕皮有点容易出事故,主要表现为蜕皮过程中轻微卡刀旧皮碎裂,螳螂无法悬挂在旧皮上而直接坠落,最好的方法应该还是冬化一下,也是很多若虫越冬螳螂不能缺少的(云南海南的螳螂还好加热一下基本就过去了,再往北部的螳螂也能但是就容易伴有风险了)
透翅菱背螳 Rhombodera hyalina
好好接着上面的继续,墨盖拉菱背螳Rhombodera megaera,也就是墨盾,这个中文名字应该是玩家音译的但用久了也顺口了。和泰盾混淆过,总体上普遍会略微瘦小一些,但也不赖。
墨盖拉菱背螳Rhombodera megaera
和墨盾相近的并非泰盾,而更应该是亮斧螳Hierodula venosa,亮斧螳虽然是一个定种,但呃,他现在可能更像是一个或者说可以理解成一个种团之类的东西,而在这个“种团“之外呢也有一些和他们比较相似的物种,比如我们这里前后举的两个例子。
之前网上比较火的黄金斧螳差不多就是这个,有些产地的“亮斧螳“养大了几乎全是金黄色的,非常漂亮(雄性全部是绿色)。
黄金斧螳
“小墨盾“螳螂 这个是这两年比较新鲜的一个东西,顾名思义母虫长得像墨盾,但是很小,一根手指长。但是雄性非常漂亮。
“小墨盾“螳螂
他们的威慑姿势都很不约而同啊,这几种(平时方便的叫法是“亮斧系“)长得快吃东西积极,羽化也不大出毛病不容易摔,饲养的话很不错。
我们平时管菱背螳类一般叫盾螳啊,这也是因为他们的胸板扩展,上面菱背螳见了不少但正儿八经有盾的好像不多,毕竟呃扩展这块也有大小之分
克氏菱背螳Rhombodera kirbyi,也不小,这只95,但时常表现得不太聪明,胆子也不是很大。克盾颜色大多是图上这样的,金黄色和绿色比较少见,和短背斧螳情况差不多。他这个扩展在野外好像一般是平滑的,人工不少都带点波浪。据说克盾一大特点是非常硬,我没啃过不太清楚。还有就是我巨喜欢我拍的这张图,她真好看。
克氏菱背螳Rhombodera kirbyi
宽胸菱背螳Rhombodera latipronotum,也就是圆盾,应该是背板比例最大的了吧,体型也大,普遍85左右吧,我好像看过逼近100的图,可以和大台斧掰掰手腕。
宽胸菱背螳Rhombodera latipronotum
广西盾,和圆盾关系很近,不过小了不少,背板也窄窄的,原产地成虫越冬。
广西盾
基菱背螳 Rhombodera basalis ,也就是马盾,马来西亚巨人盾,背板长得挺像广西盾的,但体型就大多了,我记得23年吧,好多马盾都来到了93左右这个档次,也有更巨大的。马盾普遍红色后翅,不过近年发现版纳也有马盾类似物(所谓的爪哇菱背螳),黄色后翅,大马部分地区(偏北部)马盾也有黄色后翅个体,像是有界线一般。我的这只还蛮蓝的,她真好看。
基菱背螳 Rhombodera basalis
斯氏菱背螳 Rhombodera stalii,斯盾,比马盾小不少但长得有那么点像,胸板更窄一些也是红色后翅。
斯氏菱背螳 Rhombodera stalii
威慑的斯氏盾螳,她真好看
这应该就是最常见的大锅盖盾了,也是很多人对盾螳的主要印象,而比较经典的斧螳的话——
广斧螳 Hierodula patellifera,对吧,这只是来自海南的个体,旧称西沙斧螳,现在已经合并了,捕捉足上有两颗大疣突,内陆这边一般三个的好像更多,这是广斧的一个蛮突出的特点。
广斧螳 Hierodula patellifera
八莫斧螳 Hierodula bhamoana,一般会大一些,长翅,我忘了我这只多大了,8+吧。“全方位加强版广斧“,当然一些广斧个体本身也能长很大,实力不容小觑。区别主要是在捕捉足,疣突和黄色涂装。
八莫斧螳 Hierodula bhamoana
广斧螳当然也有很多类似物存在,体态都这样,短小的胸板没什么扩展但是挺壮实,稍微举一个例子比如污斑斧螳Hierodula maculata,特征挺明显的就是捕捉足那块黑斑,能见度不高,体型也不大,冷门了。
污斑斧螳Hierodula maculata
抛去太冷门的基本就先写这么多了,当然压轴出场的势必也是坠有分量的——
澳洲斧螳 Hierodula majuscula,了解螳螂的朋友应该更习惯叫它澳宽吧。饲养体验和观赏性拉满,永远的经典强大螳螂。
澳洲斧螳 Hierodula majuscula
最鲜艳的捕捉足,她真好看。我知道我一直在说这四个字但是她真的很好看
巴布亚斧螳是对一些长得比较像的名字里这个产地的螳螂的统称,他们也是未定种的。巴布亚斧螳被称作假澳宽,也确实气质各方面非常相似,不过人工好像不能繁殖。另一大特点是巴布亚斧螳雄性很小,像个小挂件一样挂在能长到100mm以上的雌虫身上。
巴布亚总是能长得很蓝,虽然很多螳螂都能长蓝但它们真的,很蓝。
巴布亚斧螳
总体来说,比澳宽大(我的90mm澳宽末龄好像只有60多一点但是我的巴布亚末龄就有75了),颜色会更丰富一点,不过还是澳宽更加粗壮,饱和度更高
巴布亚斧螳
好的那么这次就先到这里了,省流一下啊这次的物种,除了特别说明基本上都是好看好养适合入门也容易获得的,大绿的魅力也就在于此,最后嘞是几张手机随手拍的,方便大家感受一下“大绿”,欢迎大家入坑和交流。
首先是80+末龄和110+成体的夺嫡菱背螳
80+末龄和110+成体的夺嫡菱背螳
114.5mm迷惑斧螳,这个真的身上没什么力气,吃大麦虫都有点费劲儿。
114.5mm迷惑斧螳
这张是82左右的长背斧螳(左)和中部斧螳,中部斧螳(未定种)被认为是一个介于长背和华斧之间的物种,可以看到胸板是有一点扩展部分的。
82左右的长背斧螳(左)和中部斧螳(右)
我们下次再见吧拜拜。
图文来源|浦声同
图文编辑|胡小宇
推送审核|李沛
|往期回顾(点击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