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特辑】大暑

文摘   2024-07-22 21:04   北京  

01

大暑荷阴斜合翠

大暑(斗指丙  太阳黄经度数为120°  公历7月22-24日交节)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此时多雷雨、暴雨天气。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02

大暑三候

01


一候腐草为萤

因为部分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在盛夏孵化而出。古人的生物知识缺乏,所以以为萤火虫在此时由腐草所变化而生。大暑便是它们孵化之时。

萤火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古时候的人们还给萤火虫取了“流萤”“夜光”“宵烛”等等富有诗意的名字。

在生物学分类上萤火虫是鞘翅目萤科的一类昆虫,它们的腹部有专门的发光器,其中的萤光素在萤光素酶的作用下与氧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发光。这一化学反应中产生的大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相比于光能转化仅有10%左右而其他能量均转化为热能的白炽灯。萤火虫的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冷光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有记录的萤火虫中,并不是所有的萤火虫都会发光。

更有意思的是,部分种类萤火虫不止成虫会发光。作为一种完全变态昆虫。它在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段都具有发光的能力。

幼虫

另外和童话当中的形象不太一样。萤火虫是的“肉食主义者”。幼时的萤火虫会捕食蜗牛、蚯蚓或者螺贝类。

通常萤火虫的雌雄分别不是太大。但是有类萤火虫的性二型(性二型是指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物中,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两性之间常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根据判断一个个体的性别现象。)比较明显。这类萤火虫部分的雌虫没有翅膀。看起来就像一个很大的幼虫。比如雌光萤科的雌光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萤火虫)与萤科的扁萤属与垂须萤属等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幼态持续现象”。(市面上常见的“六角恐龙”墨西哥蝾螈也有这种现象存在)

另一部分的雌虫翅膀短小

或者完全退化但仍保持成虫的样子,例如熠萤属的少数种类、窗萤属(多数种类的雌成虫有退化的小翅,少数种类完全退化)、短角窗萤属(多数种类雌成虫翅完全退化,少数种类有小翅)等

台湾窗萤

02


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03


三候大雨时行

当早上的湿热之气升至对流云层,在高空遇冷,常在午后降下大雨,雨势大但是下雨的时间不长,雨后可以稍稍纾解一些暑气


03

大暑习俗

晒伏姜

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混合,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后食用。

喝伏茶

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吃仙草

源于南方地区。仙草,也被称为凉粉草或仙人草,是唇形科仙草属的草本植物,被誉为“仙草”因为它具有出色的消暑效果。这种植物的茎叶晒干后可以制成烧仙草,是一种受欢迎的消暑甜品。经过科学加工的仙草口感柔软被视为天然的果冻,是一种适合老少皆宜的绿色食品。


04

节气知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天文观察,在商周时期就有对节气的概念。商时期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

而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即,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便于记忆与传诵,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什么是七十二候?首先,明确一个概念——物候。物候(wù hòu),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由此,为了简明表现当时的气候特点,将一个节气分为三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一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古人将“5天”称为“一候”,“三候”共十五天,为一个节气,因此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来源 | 张子豪 张之裕 刘铠溪

图文编辑|李沛


往期推荐(点击跳转)


博物观察团
中国农业大学博物观察团官方公众号~旨在定期推送新鲜有趣的博物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