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 统 / 二 / 十 / 四 / 节 / 气 / 之——
夏
至
夏至(斗指午 太阳黄经度数为90° 公历6月21-22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据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
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此时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绿豆汤等来避暑。
夏至三侯
一候鹿角解
古人认为,糜与鹿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然而当我们科学的去溯源,此处的糜指的是什么呢?
事实上是一种源于中国的动物——麋鹿
麋鹿,是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其特征是角像鹿,头像马,体像驴,蹄像牛,但又不全像以上四种动物中的一种,因此被称为“四不像”。
蹄子宽大像牛是因为麋鹿喜好沼泽湿地生境,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
麋鹿曾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最后的麋鹿种群残存于长江中下游湿地。
元朝时,为了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
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
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并在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
截至2021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上万头,已有24个省份引进麋鹿,饲养点和放归地总共84个。
二候蝉始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蝉是昆虫纲半翅目昆虫(曾为同翅目,Homoptera,是有翅亚纲的1目,现已归入半翅目,为同翅亚目。刺吸式口器,两对翅,静止时多呈屋脊状置背上,前翅质地均一的一大类昆虫发育过程为渐变态)
下面是北方常见的几种蝉:
第一种是斑透翅蝉,亦称鸣鸣蝉,
其声音断断续续,音调由低到高再到低。频率类似救护车的声音。拟声:“V5~V5~”
接下来是螂蝉
声音虽和鸣鸣蝉一样也分多个音调,但是更加绵连。而且声音较杂乱
拟声:“哇哦哇哦哦~~”
之后是松寒蝉
时间比较有规律,仔细听听音色有点像DJ打碟的声音。
拟声:“洗鸭子~洗鸭子~”
下一位是比较常见的蟪蛄
属于小型蝉,身体颜色和树皮十分相近,能够很好的伪装自己。
它的声音比较令人熟悉。它的声音比较单一且悠长。音色类似牙医手上的钻子。
拟声“米~~~~嘶~~~”
接下来是蚱蝉
气通体黑色。部分地区也称为熊蝉。
声音悠长,但是又夹杂着一丝沙哑。仔细听其中夹杂着一些有频率的类似电棒启动的声音
还有蒙古寒蝉
在常见的蝉当中出现的时节较晚,所以有“秋蝉”的名称。
其声音也呈明显的断断续续。
拟声:“知六无~知六无~”
最后是草蝉
草蝉和前面几种不太一样,它生活在草丛中。通体青绿色,体型较小
声音也比较细腻。比较连绵。也有一丝和熊蝉类似的电棒启动的声音
拟声:“嘶~~~”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习俗: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食
俗
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当然在中国不同地区夏至有不同习俗。比如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在北京,主流刚提到的“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
至
Summer Solstice
知识补充: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天文观察,在商周时期就有对节气的概念。商时期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
而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即,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便于记忆与传诵,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什么是七十二候?首先,明确一个概念——物候。物候(wù hòu),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由此,为了简明表现当时的气候特点,将一个节气分为三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一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古人将“5天”称为“一候”,“三候”共十五天,为一个节气,因此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猫老师
文字:张子豪
图文编辑:平智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