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特辑】小暑

文摘   2024-07-16 13:57   北京  





XIAO SHU

二十四节气






·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那么什么是伏呢?


首先呢是从字的意义理解。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接着是人文习俗方面。

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


一候温风至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暑气吹至,热气逼人。

在古诗词中,温风指的是暖春和夏季的风,温风的意象通常是比较温暖、舒适、和煦的。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

但现实中遇到的大多是热情的,像火一样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居宇」源于诗经七月篇中关于蟋蟀活动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用的八月正是夏历的六月,这时候蟋蟀开始自田野逐渐移入庭院。

        蟋蟀是指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生物,古称促织。

        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由“促”和“织”两个字组成。促织的意思是迫使或推动某人或某件事物进行织造或编织的动作。

        根本原因是因为蟋蟀鸣声有似织布时织机的响声,往往在寂静的夜里响起,仿佛敦促妇女辛勤工作。

        另外呢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相信大家都见过和他名字一样的一篇文章——《促织》

      其历史溯源是一位特别喜欢斗蟋蟀的皇帝。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他在位期间以其对斗蟋蟀的痴迷而闻名,因此被后人称为“蟋蟀天子”或“促织天子”。


三候鹰始鸷

       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博杀猎食的技巧

雕是猛禽当中十分著名的一类。

那么什么是猛禽呢?其实猛禽并不是生物学上的一个分类单元,而是根据其习性(也就是生活方式)人为划定的鸟类六大生态类型之一。

这六大生态类型分别是

这六大生态类群分别是:

游禽(简单讲就是脚上有蹼,会游泳的种类,鸭子、企鹅、䴙䴘等)

帝企鹅

涉禽(高个子的代表,经常临水而居,喜涉水,如鹭、鹳、鹤、鸻鹬等)

苍鹭

苍鹭 ——from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陆禽(不会飞或飞行能力不强的种类,雉、鸵、䳍等)

双垂鹤鸵

攀禽(足趾适应攀援生活的种类,啄木鸟、鹦鹉等)

大斑啄木鸟

鸣禽(善于鸣叫的种类)

红头长尾山雀

还有肉食性掠食性鸟类——猛禽

按系统分类学,在我国分布的猛禽都隶属鹰形目、隼形目、鸮形目。其中前两类在白天活动,后一类喜欢在夜晩活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对这类鸟类的命名方法也是十分细致。常见地,分别有九个字,来代表不同的猛禽。它们是雕、鹰、鸢、鹞、鵟、鹗、隼、鹫、鸮。


雕:力量,威严之意。多为强健的大型猛禽,在开阔地带捕食。

草原雕

鹰:猛禽的代名词,但多数种的体型其实偏小,在分类学当中代表一个属的名称。这一类群多为林栖,凭其灵活的转向变速在狭窄的林下空间捕食。

苍鹰

鸢:猛禽中轻盈的代表,“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纸鸢原型。本类群多样化程度高,既有行为趋同隼形目,喜好振翅悬停的黑翅鸢,也有适应能力强,喜好捡垃圾为生的黑鸢。

黑翅鸢

鹞:自带脸谱的猛禽。形态和习性都趋同鸮形目,喜好慢速超低空飞行搜寻猎物。

白尾鹞

鵟:猛禽中粗狂的代表。采用机会主义觅食策略的中大型猛禽。

毛脚鵟

鹗:喜吃鱼,捕鱼时将整个身子扎入水中。

隼:猛禽中速度的象征。其中猎隼,游隼等中大型隼代表的是鸟类最强的垂直俯冲速度之一,喜好在空中截击猎物,而这样的捕食策略为它们取得了很多跨体型击杀的离谱战绩(例如一对护巢的游隼成功击落了一只体型比它们大一倍的金雕)

红隼

红隼,一种适应城市环境的小型隼,在校园中亦十分常见

在美国,一种实验性的超级跑车名为Falcon,其命名灵感即来源于隼,该跑车的理论最高速度接近380公里/小时


鹫:相比于其他类群,长相比较抱歉,但体型通常极为庞大。多食腐。

高山兀鹫

鸮:常说的猫头鹰就是这一类群。它们多在夜间活动,凭借敏锐的听觉与悄无声息的飞行能力偷袭猎物。

雕鸮




·





食新”习俗

      在过去,中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


知识补充: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天文观察,在商周时期就有对节气的概念。商时期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

       而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即,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便于记忆与传诵,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什么是七十二候?首先,明确一个概念——物候。物候(wù hòu),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由此,为了简明表现当时的气候特点,将一个节气分为三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一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古人将“5天”称为“一候”,“三候”共十五天,为一个节气,因此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字/张子豪 徐一鸣

图文编辑/平智羽


博物观察团
中国农业大学博物观察团官方公众号~旨在定期推送新鲜有趣的博物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