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背景
【大会首日日程】
类器官科技之光青年讲堂日程
类器官与生物3D打印论坛日程
类器官前沿研究论坛日程
类器官与精准医疗论坛日程
类器官未来之路论坛日程
最新嘉宾公布 点击查看
持续更新中...
时间地点
时间:2024年11月15-16日
地点:中国·上海市奉贤区航南公路4988号(上海大船酒店)
接送:5号线(环城东路站)2号口 安排班车接送
嘉宾介绍(按日程排序)
苏佳灿
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主任,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2024年度),临床医学博士,材料学博士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军委科技委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福建省A类人才,《医道中国-医工交叉系列教材》总主编,BMT杂志执行主编。
林鑫华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
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家,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现任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启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回国前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终身教授。先后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长期利用模式动物结合类器官技术,研究信号转导与表观遗传在胚胎发育、成体干细胞命运决定和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吴成铁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
国家杰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发展硅基生物活性陶瓷体系,提出并实现3D打印结构仿生生物陶瓷用于复杂组织再生修复;率先提出“组织修复与肿瘤治疗”双功能生物活性材料的学术思想,实现“组织工程”与“肿瘤治疗”有机结合;在国际上率先探索硅基生物材料用于多细胞3D打印,开拓该领域研究新方向。现担任学术期刊“Applied Materials Today”、“Microstructures”和《无机材料学报》副主编、“Acta Biomaterialia”与“Bioactive Materials”编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陶瓷分会副主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等学术任职。
张 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国家杰青,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支部书记、心血管二科主任、心血管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委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开展干细胞与心血管功能重塑研究,推动心血管领域创新药物和介入治疗新器械研发。
刘尽尧
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
国家杰青,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课题组长,」.Nanobiotechnol.(Q1,IF=10.2)执行主编。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医用材料化学、微生物表面改造、肠道菌群与微生态调控、纳米药物与药物递送系统、免疫调控和治疗等。研究兴趣主要包括微生物活材料表界面化学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化学,尤其在活体细菌药物及口服微生态高分子制剂方面取得极具临床应用前景的转化成果。
赖毓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聚焦骨植入功能材料的生物学调控机制、功能化构建方法及其临床转化开展系统性研究,并在相关领域权威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Biomaterials等共发表文章72篇,形成专利40余项。研究成果“含镁高分子可降解骨修复材料”实现技术产业转化,联合创办中科精诚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获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认定已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承担国自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青年科学家,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以及广东省和深圳市等项目。荣获中国专利奖银奖,广东医学科技奖、深圳市技术发明奖和日内瓦发明奖等荣誉。
毛红菊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系统三八红旗手;海军军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检验检测领域专家,中国微米纳米学会微纳流控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检验工程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委员,上海呼吸物联网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微流控芯片及微纳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精准诊疗方面的研究。
张秀莉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器官芯片、类器官、3D生物打印等仿生技术,解决天然产物在药效和毒效评价中面临的问题。总计发表 SCI 文章103 篇,参与撰写英文专著的一章,中文专著的二章。作为发明人已授权24项中国专利和1项美国专利。曾承担和参加了科技部国际合作、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基金、973项目等十余个国家、省级项目。
王 凯
北京大学
博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北京市杰青(2023)、北医青年学者(2023)和北京市科技新星(2022)获得者。201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16-2021在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康奈尔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他的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干细胞、类器官、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的学科交叉研究。试图从疾病模型、基因和细胞治疗的角度为心血管病等疾病的治疗提供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在Cell Stem Cell,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等主流期刊。主持国自然面上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基金。担任生理学会和病理生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解剖学会血管分会委员和整形美容协会血管瘤与脉管畸形整形分会委员委员,任Microvascular Research和Cell Organoid杂志副主编,Cell Transplantation编委以及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Burns & Trauma,Life Medicine,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等杂志的青年编委。
陈早早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至善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器官芯片和组织工程,单分子成像,生物物理学和生物电子学研究。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开设了我国首个本科生器官芯片课程,在顾忠泽院长率领的研究团队,研发了十余种新型人体器官芯片,团队获得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目前,共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Biomaterials, Lab Chip等国际知名杂志。社会任职包括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分会秘书长,及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部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点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022YFC2504400),作为课题骨干获得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项目编号(2017YFA0700500),以及作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获得基础计划加强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
郑付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和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新星。曾依次为东南大学和中国航天员中心联培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esearch Fellow。重点围绕在地基和面向空间应用的人体类器官和器官芯片,3D和4D生物打印,干细胞组织工程,生物杂交机器人,仿生结构色功能材料和航天医学工程等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仿生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实验室(Bioinspired Organoids & Organ-on-a-Chip,BOOC Lab)。主持空间站应用工程项目和重点专项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7项,目前以通讯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Proc. Nati. Acad. Sci. USA,Advanced Materials(3篇)等知名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已获得授权10项国家发明专利。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分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分会委员,中国创新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委员等委员。
王晓林
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与工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13至2015年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0月加入到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电子学系,同时依托于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生物微机电系统以及微流控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方向为: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器官/类器官构建及其应用,微纳机器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杨士模
上海大学
台湾交通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上海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包含微流控芯片技术,光电介电泳,类器官形成与数字ELISA检测,在芯片上建立体外肝组,肺组织及脑组织,以应用于药物检测,建立哮喘致病及治疗模型,发表期刊于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Lab on a Chip,Sensors,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等国际期刊。
廖玲妮
上海大学微电子实验室
现为上海傲睿科技有限公司类器官产品线总监,高级工程师,上海大学微电子实验室联聘教授关一民团队核心成员。于2003-2007年北京理工大学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2007-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
上海市“嘉定区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13年医工交叉研发从业经验,历任研发工程师、研发经理、研发总监,熟悉微流控技术、器官芯片、生化及免疫检测微反应研发、生物传感器研发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
2018-2021年,参与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负责器官芯片及微流控多重检测系统研制。2021-2023年,参与工信部2021年集成电路制造产线零部件、材料和关键设备项目,负责生物传感器研制及原型机开发。2023年,团队从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孵化剥离到上海傲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类器官产品线研发及销售,积极促成与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细胞治疗集团、华西医院临床转化中心、康龙化成等单位的合作。
报名注册
本次会议免费,名额有限,报满即止!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提交报名申请,经审核通过后,您会收到报名成功确认短信!
联系我们
参会咨询
联系人:李老师
手机:180 1971 3070(微信同号)
邮箱:liminji@360zhyx.com
申请演讲
联系人:张老师
手机:177 2132 5659(微信同号)
邮箱:zhangqin@360zhyx.com
赞助合作
联系人:黄老师
手机:133 7192 8010(微信同号)
邮箱:huangxuqiong@360zhyx.com
【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林 18571579167),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近期活动
【重庆】医疗器械管理者代表能力提升暨关键技术法规研培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