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老庄聊薪水>右上角···>设为星标⭐
秋日光影
近日,网传天津市天津医院职工感染传染性疾病。1月27日,天津市天津医院针对此事发表声明称,网传言论不实,不仅是对医护人员的道德霸凌,更对医护人员群体的崇高职业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声明称,针对这些不良不实言论信息,院方高度重视,坚决采取法律措施依法维权,已固定证据并报警处理,公安部门对上述事件已正式立案调查。
造谣者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背后是现代社会各种漏洞组成的"培养皿"。
结合现实案例和传播规律,可以拆解出谣言屡禁不止的六大原因:
1. 流量经济的「黑市交易」
短视频平台有个潜规则:越吓人的标题越容易上热门。
去年某网红把普通火灾P成"化工厂爆炸",视频播放量暴涨后立刻挂小黄车卖灭火器。
这种"先造谣再带货"的模式,已经形成产业链。
有人专门编剧本,有人负责剪辑,最后按点击量分红。
2. 焦虑社会的「情绪火药桶」
疫情三年留下后遗症:人们像惊弓之鸟,对"病毒变异""物资短缺"等信息极度敏感。
今年郑州暴雨期间,超市抢水事件就是典型——其实政府早就通知供水正常。
但"自来水厂被淹"的谣言还是引爆了恐慌。
焦虑情绪如同干柴,造谣者扔个火星就能燎原。
3. 信息茧房的「认知闭环」
某养生号长期给中老年洗脑"医院都是骗钱的",当粉丝看到正规医疗科普,反而认定"这是药厂的阴谋"。
算法推荐构筑的信息牢笼里,谣言会自我强化。
你越看抗癌偏方,平台越给你推"医生不敢说的真相",最终形成"谣言永动机"。
4. 违法成本的「高低杠」
造谣代价有多低?
有人把外网游戏视频标上"缅北实拍"就能获刑,但更多造谣者只是被封号。
就像街边贴小广告的,抓到一个还有千万个——2023年广东某男子用ChatGPT编造"火车脱轨"新闻,被拘时还在问:"不是说AI生成的不算造谣吗?"
5. 权威失语的「信任真空」
官方通报总在"走流程",反而给谣言腾出空窗期。
去年某地化工厂泄漏事故,民众拍到的白烟视频2小时传遍全网,官方3小时后才发通告。
这个时间差里,"剧毒气体""致癌物质"等谣言早已完成十轮变异。
就像灾民等不来救援队,自然会相信路边兜售的"逃生地图"。
6. 社交媒体的「匿名狂欢」
凌晨三点的微博评论区,顶着动漫头像的账号最爱发"我朋友说…"。
某明星塌房事件中,67%的谣言首发于小号,造谣者像戴了万圣节面具般肆无忌惮。
平台虽然能删帖封号,但无法阻止他们换个马甲继续"鬼屋探险"。
写在最后
最讽刺的是,有时谣言本身成为照妖镜。
某地"城管打死商贩"的谣言被戳穿后,人们发现真相比谣言更荒诞——城管确实暴力执法,只是人没死而已。
当现实比虚构更离奇时,谣言反而成了黑色幽默的载体。
要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可能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法律是手术刀,得切除造谣牟利团伙;
媒介素养是中药,得慢慢调理公众的信息消化能力;
而平台算法则需要"戒糖"——减少对极端内容的流量喂养。
当社会集体对谣言产生抗体时,造谣者自然就失业了。
感谢阅读,点个“❤️”祝您健康开心~
END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